自我認知才是頂級的自律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

心理學上的“自我認知”是一種意識狀態,包括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標,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徵,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把自我認知分為四種狀態:

A.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B.知道自己不知道

C.知道自己知道

D.不知道自己知道


自我認知才是頂級的自律


我們將其簡單翻譯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其實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處在第一個狀態,甚至更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碌碌無為的人是大多數。視而不見,只會失去升級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實現跨越。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如果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很難完成對快速變化的行業的認知。


自我認知才是頂級的自律



一個人認知自我有多難呢?

首先,一個人最終的成就有多高,要看TA的野心有多高,野心,就是一個人的內在動機的通俗說法。

內在動機的高低,來自成長過程中自我需求的激發,也來自價值觀的引導,選擇了一個金錢、財富的價值觀,也許到了一定的財富自由度,就失去了持續前進的動力。

其次,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渠道太少。

我們用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音容笑貌、用聽診器可以感知自己的脈搏心跳、用內窺鏡可以看到探查自己的五臟六腑,可是對於大腦、小腦、意識、潛意識中的自我能夠認知多少呢?這是一個難題。

最後,瞭解了自我,但是否能夠客觀意識並有行動做一些改善,實現自我成長呢?這同樣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自我認知才是頂級的自律


我們見多了那些每天都在“戒菸”、天天喊著減肥、發誓戒掉“拖拉”等壞習慣的人,他們不能堅持,制定了一些“不能完成”的目標,也是另外一種對自我的認知不足!


增強自我認知感的兩個關鍵

第一,關注自己的需求,接受自己的狀態。

這個適用於跟你平時的生活習慣有衝突的場合,比如你平時話比較少,參加聚會的時候,覺得加入談話很累,很痛苦。

這時,你不用急著否定自己,嘗試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聽大家聊天,在合適的時候插上幾句話。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話題的中心,聆聽也是參與。


自我認知才是頂級的自律


第二,關注外部的需求,然後看看自己能做什麼。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會置身於一個集體中,比如公司部門、項目小組、宿舍室友、微信群等等。要在每一個所處的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比如群裡的人,每天在貢獻自己的獨特觀點,你不擅長表達,那怎麼辦呢?可以把這些觀點整理出來,方便大家查看。

不管你的角色是什麼,只要認真觀察,你總能找到至少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它做好之後,你的存在感也會隨之增強。

《佛家妙語》一書中說,“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個人能戰勝自己,也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提高自我認知是戰勝自己的強有力武器,一旦提高自我認知,思想上就有了一個飛躍,人生也會打開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