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谋士总多,但在总多谋士之中,他尤为赞赏的当属郭嘉,称其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甚至还专门为其设立了军师祭酒一职,那为什么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呢”?

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人,他从小博学多才,年纪轻轻便“见识才干高人一筹,被人敬重”。21岁就下山,投奔的第一位主公是袁绍,但是生性多疑且优柔寡断的袁绍没有重用他,郭嘉自己也觉得跟着这样的主公,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前程,于是选择归隐山林,再择良主而事。当郭嘉再次出山时,这次选择的是雄才大略,被后世称之为奸雄的曹操,也使得郭嘉的才能被显露无遗。

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

当时刘备无立足之处,依附于曹操,很多谋士都劝说曹操将刘备格杀,以绝后患,郭嘉认为刘备仁德之名享誉天下,杀之则对曹操招贤纳士的名声也不好,但是刘备手下又拥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等虎将,且又有鸿鹄之志,肯定不会久居人下,建议将刘备软禁在许昌,以防祸患。但是曹操却认为这样做不仁义厚道,没有采纳郭嘉的建议。 结果后来事实证明郭嘉很有远见,刘备脱离曹操后,无异于放虎归山,刘备另起炉灶,最终成为曹操的强劲对手。

曹操征伐枭雄吕布时,由于久攻不下,士兵疲乏不堪,心中都有了放弃的打算了,郭嘉在关键时刻却力劝曹操用水攻,最终打败吕布,将其抓获。面对想要投降的吕布,郭嘉早就和曹操私下里讨论过了,杀吕布的恶名决不能由曹操来担,这样会影响招贤纳士的名声,所以才有了抓获吕布,郭嘉在身边,曹操却不问郭嘉的意见,而是问刘备的看法。

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实力不及袁绍,郭嘉洞悉到了其中的曲折,给曹操提出了和袁绍之间的十胜十败,给心处迷惘的曹操吃了一颗定心丸。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准备出兵征讨袁绍的几个儿子,很多人也都认为这是一鼓作气消灭袁军残余势力的大好时机。但郭嘉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与其兵马劳顿,不如用计谋使袁绍的几个儿子自相残杀,等到各方势力被消耗所剩无几之时,再出兵攻打,到时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一直视郭嘉为自己的“智囊”,因此每次出征都会带着郭嘉,郭嘉在曹操的阵营也享受崇高的地位,行军时可以和曹操并肩而行,议事时也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无法决断之时,曹操总是让郭嘉拿出最后结论,每次郭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郭嘉之才,再加曹操对他的宠信,如果不是郭嘉英年早逝,可想而知,定然是“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