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謀士總多,但在總多謀士之中,他尤為讚賞的當屬郭嘉,稱其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甚至還專門為其設立了軍師祭酒一職,那為什麼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呢”?

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潁川人,他從小博學多才,年紀輕輕便“見識才幹高人一籌,被人敬重”。21歲就下山,投奔的第一位主公是袁紹,但是生性多疑且優柔寡斷的袁紹沒有重用他,郭嘉自己也覺得跟著這樣的主公,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的前程,於是選擇歸隱山林,再擇良主而事。當郭嘉再次出山時,這次選擇的是雄才大略,被後世稱之為奸雄的曹操,也使得郭嘉的才能被顯露無遺。

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

當時劉備無立足之處,依附於曹操,很多謀士都勸說曹操將劉備格殺,以絕後患,郭嘉認為劉備仁德之名享譽天下,殺之則對曹操招賢納士的名聲也不好,但是劉備手下又擁有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等虎將,且又有鴻鵠之志,肯定不會久居人下,建議將劉備軟禁在許昌,以防禍患。但是曹操卻認為這樣做不仁義厚道,沒有采納郭嘉的建議。 結果後來事實證明郭嘉很有遠見,劉備脫離曹操後,無異於放虎歸山,劉備另起爐灶,最終成為曹操的強勁對手。

曹操征伐梟雄呂布時,由於久攻不下,士兵疲乏不堪,心中都有了放棄的打算了,郭嘉在關鍵時刻卻力勸曹操用水攻,最終打敗呂布,將其抓獲。面對想要投降的呂布,郭嘉早就和曹操私下裡討論過了,殺呂布的惡名決不能由曹操來擔,這樣會影響招賢納士的名聲,所以才有了抓獲呂布,郭嘉在身邊,曹操卻不問郭嘉的意見,而是問劉備的看法。

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實力不及袁紹,郭嘉洞悉到了其中的曲折,給曹操提出了和袁紹之間的十勝十敗,給心處迷惘的曹操吃了一顆定心丸。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之後,曹操準備出兵征討袁紹的幾個兒子,很多人也都認為這是一鼓作氣消滅袁軍殘餘勢力的大好時機。但郭嘉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與其兵馬勞頓,不如用計謀使袁紹的幾個兒子自相殘殺,等到各方勢力被消耗所剩無幾之時,再出兵攻打,到時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一直視郭嘉為自己的“智囊”,因此每次出征都會帶著郭嘉,郭嘉在曹操的陣營也享受崇高的地位,行軍時可以和曹操並肩而行,議事時也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無法決斷之時,曹操總是讓郭嘉拿出最後結論,每次郭嘉的決策都是正確的,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郭嘉之才,再加曹操對他的寵信,如果不是郭嘉英年早逝,可想而知,定然是“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