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中年,是一個尷尬又焦慮的年紀。

微博的一句熱搜戳中了無數中年人的心。“別罵90後,因為他們會辭職;但你可以大膽罵那些中年人,車貸房貸、妻兒父母壓著,辭職不一定會有人要。”

中年人看上去往往已擁有很多,但又隱隱擔心得到的一朝傾覆;中年人屬於家人、公司、朋友,卻唯獨不屬於自己。

梁文道說:“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而中年人在煽動翅膀時,羽翼上掛著甩不掉的重重的秤砣。

人到中年,世界變得很不友好。我們揹負著不進則退的艱辛,還不得不面對被動淘汰的兇險,中年人,早已收起了縱橫馳騁的輕狂心性,迎來負重登山的人生階段。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狗日的中年”長什麼模樣?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一個心理上的危機。如果能夠順利度過這個危機,我們就會收穫一種更成熟的心理品質,這種收穫將幫助我們更好的進入下一個階段;但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找到應對這個階段危機的方法,它會去下一個階段,等著我們補課。

屬於中年的危機,是什麼樣子?

姜文把它叫作狗日的中年。他說中年“碎了一地的煙火,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還要時刻關注老婆的臉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後才發現,“激情對中年是一種浪費,夢想對中年是一個牌坊。

《如懿傳》播出之後,44歲的周迅被網友群嘲,眾人喊話求她別再演少女了。周迅在節目中對陳可辛坦言在年齡面前的恐慌,“我真的早上起來坐在沙發上就開始哭,陽光再好也會哭。我想我沒有辦法,快速麵對人衰老這件事情。”

中年的危機,從我們意識到衰老開始。

年齡的差距還在其次,身體的衰老讓我們對老化產生恐懼,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不敢再失敗的時候,我們就真的不再年輕了。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可能性的喪失,是中年最大的挑戰

剛過30歲的蔣方舟也感慨“30歲是個特別的年紀,在此之前,你可以大膽地想象生活的無數可能性,但在此之後,你卻需要學會面對失意和無序的人生。”

“得到”講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中探討了當中年人害怕衰老時,我們究竟害怕的是什麼?

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可能變成現實,把懸念變成答案的過程。到了中年,我們會意識到,“生命的可能性在一點點消失。年輕時一些想做沒做成的事,可能永遠都做不成了;一些想在一起而沒在一起的人,這輩子可能就沒機會在一起了。”因而,我們會對這種確定性產生焦慮感,並苦苦思索,除了可見的衰老和死亡,自己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可惜,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答案也許是:“到了中年以後,很多人的生活真的一眼就能看到未來了。

這就是人到中年要面對的挑戰,可能性的貧乏。

那麼,既然中年危機不可避免,我們要怎樣面對挑戰,才能順利走出中年危機?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1. 迴歸內心,嘗試“5/25法則”

心理學家榮格說,中年意味著我們向外求證自我身份的探索基本結束,這個時期,主要面對的不是生存焦慮,是成長焦慮。所以中年時,會更多回歸到自己的內心,更想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我們身處的社會,基本的設置是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所以年輕時我們遵循金錢、社會身份角色這些外界標準,通過解決生存課題獲取自我證明,這是向外尋求價值的過程。

到了中年,生存的問題不太迫切了,我們開始意識到:以外界物質標準來證明自我,卻讓我們與內心漸行漸遠,對意義感和價值感日益產生困惑。

意識到這種迷茫,我們就進入了的轉折期,中年。

姜文說中年有件事應該儘量少幹,“不要靠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意思就是到了中年,別再人云亦云,是時候更多體驗自己的內心需求,逐漸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新價值。

在《精要主義》裡,麥吉沃恩提出“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合適的事情”的倡導,呼籲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的選擇權,自主決定如何支配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不再許可外界替我們作出選擇。精要主義獲得了很多中年人的認同。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巴菲特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他的中年飛機師,問他怎麼才能獲得成功?巴菲特說,第一步,圈出25件你特別想要的東西;第二步,從中再圈出5個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然後,這輩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另外那20個目標。這就是“5/25法則”。

古典老師在《遷越》一書裡引用了這個例子,他說這20件我們要躲避的事,才是最恐怖的。因為,“

20個總感覺有點兒希望,又不可能窮盡的事情,只是幻覺;而另外那5個,才是真正的你。

村上春樹在《無比蕪雜的心緒》裡說:年齡增長帶來的好事,大體沒有。不過年輕時看不到的東西現在看到了,不明白的東西現在明白了,這些還是讓人高興的。

所以,中年要做減法,回到內心,找到真正需要的“5件事”。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2.突圍“被動淘汰”,把自己“拍打為零”

作家劉潤在公眾號裡發表了文章《我,36歲,不倦怠也不苟且。》回溯自己從36歲時創業走到43歲,作為一箇中年人應對世界的觀點。

劉潤指出,固步自封,滑向僵化與保守,是多數中年人的通病。他提倡中年人要保持思維的年輕化,在可能的範圍內自我迭代。

如何保持開放的思維,進行自我迭代?他給出了方法。“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盯著身邊那些厲害的年輕人,看他們在看什麼書,做什麼事,對什麼感興趣……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說,“要向優秀的年輕人學習。不是因為他們更理解未來,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構成了未來。

甯浩畢業於山西電影學校美術專業,學的是畫電影海報。他上學時,電影海報純靠手繪,後來他只畫過一張海報,是劉德華。甯浩說:“畫完那張,我就失業了,打印機誕生了。”

劉潤這樣描述快速知識更迭的現狀,“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成為第一批,大學裡學的東西,註定某天將幾乎毫無用處,必須重學的一代人。以後我再去大學演講,下面可能同時坐著20歲、40歲、50歲的學生。你要適應這種狀態:剛剛穩定下來,就勇敢地打碎自己,往前走幾步,把自己拍打為零。

所以,主動選擇優於被動淘汰。中年危機在於選擇變少,但不確定性也帶來更多選擇。只有固步自封不敢選擇的人,才有危機;保持終身學習,擁抱不確定性的人,終能找到突圍的出路。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3.繁衍與傳承

從個體發展心理學角度,陳海賢給中年期的使命提出一個詞,“繁衍”。

他說,“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關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包括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從他人的成長,獲得新的可能性。我們開始把前半生收集的東西分發出去,去關心他人。從繁衍中獲得的人生意義和可能性,將幫助我們避免生命陷入停滯。

繁衍作為中年的發展課題,發生在家庭,也泛及社會領域。

01 發展家庭的繁衍

繁衍感的本質是奉獻。在家庭中,這種繁衍感讓我們把自己奉獻出去,成為孩子的一部分。

韓寒的頭銜從作家變成了“國民岳父”。

他在Instagram上頻曬女兒韓小野萌照,分享成長點滴,粉絲紛紛轉投小野門下。韓寒也早早規劃慈父生涯,“就算哪天賺不到錢了,我就是給李彥宏開車也要讓她過得好。”想到小野長大以後的事,他說,“當她確認她有男朋友的時候,我保證在72個小時之內,男朋友會被我查個底朝天。”

也許有人會問,這種繁衍感的關係會不會失去自我?畢竟不罵人的韓寒,正揹負了“中年韓寒,活成了他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的罵名。

回答是,並不會。

年初韓寒交出了新作“飛馳人生”,作為自傳體三部曲的終章。很多本來不好看的人大呼過癮,評價韓寒作為導演真的畢業了!在這部電影裡,韓寒在力道上表現出極為難得的剋制,也沒有堆砌刻意抖機靈的金句,整體和節奏把握都技法純熟。

有影評人說,韓寒身上的反叛標籤已經剝落殆盡了,如果現在還盼著韓寒身披鎧甲舉起長槍衝向風車,那就是觀眾自己的偏執。

韓寒藉助張馳這個眼角帶褶,肚腩發福的中年過氣賽車手,訴說了人到中年重上賽道的挫折和冷暖自知的體會,以及一份更成熟的豁達心態。

所以,家庭的繁衍,讓我們把目光從自己移開,我們的自我看似削弱了,但同時也增強了。我們失去了一些自我關注,但獲得了一種新的品質,關心。這種關心,會變成自我新的部分;也透過這種關心,我們獲得了看世界的一個新視角。

通過繁衍的愛,我們在學習怎麼更好的愛自己。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02 促進社會的傳承

當然,中年的關心並不只是停留在家庭,也不侷限於自己的孩子。它會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比如:對生活懷有熱情和好奇、積極關愛他人、為社會謀福利……埃裡克森認為這都是繁衍。

這種繁衍是更廣泛的繁衍,是傳承。

有一些人,到了中年後反而漸入佳境,變得更成熟和開闊,也更有創造力。他們藉助繁衍和推動傳承,突破自我限制,完成發展課題。高曉松就是一例。

除了脫口秀,高曉松還能幹什麼?他給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開圖書館。他開的曉書館,藏書數量50000冊,是一處武裝到牙齒的文藝青年陣地,而最重要的,它是一家向大眾免費開放的公益圖書館。

“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需要有人來做這樣的事情。文學和藝術應該變成一種悲天憫人的東西,而不是隻有少數知識分子掌握的東西。”高曉松說,“我做過很多事,前半生走南闖北、闖蕩江湖,認識了很多人。後半生,就讓我用這些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去做些更重要的事。開書館、做研究將是我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事情。”

中年,是一個被“會老去,會死亡”限制的階段,但當我們突破了自我,發展出廣泛的繁衍感,就突破了與生俱來的限制,擁有一種真正的豁達。

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動淘汰”?我發現了3個核心方法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人們將由中年的經歷,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而這種來自生命本身的關心和創造力,孕育著重生的力量。

重生讓我們放下從前的經歷,包容變化。

所以,中年不是被動止損的過程,而是接納和承認必然的損失。這樣,我們就能真正放下,然後重新出發,扮演中年人這個嶄新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