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三镜说”与魏征的谏诤


李世民“三镜说”与魏征的谏诤

公元642年,宰相魏征卒,李世民亲临恸哭,并追思不已。其后,李世民上朝,念及魏征在世时的谏诤,对左右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晚年所说的这一段话,就是著名的“三镜说”。

李世民“三镜说”与魏征的谏诤

李世民之所以成为明君、圣主,恐怕与他善于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有关。李世民27岁登上皇位,是时当务之急,便是安定人心,稳定政局,治理好国家。隋亡的教训历历在目,使他深深地领悟到“民犹水,君犹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于是他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缓解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过数年的治理,农业连年丰收,社会迅速安定,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政治清明、百姓安定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历尽艰辛才取得天下,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以史为鉴,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釆纳继承发扬历代王朝治世施政的成功经验。而纳谏与用人,是李世民最为闪光的亮点。

李世民“三镜说”与魏征的谏诤


李世民认为,历代王朝灭亡最主要的一条教训就是君王堵人之口,护己之短,导致政治昏暗。李世民重用魏征,除了他的能力和才干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敢谏和直谏。贞观初,魏征就告诫李世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与李世民君臣相处的几十年里,每当李世民作出错误的决定,魏征必据理直谏,直到最后李世民收回成命。有一次,李世民同意封德彝征调16岁以上而未未满18岁的男子中体型壮大者为府兵,魏征反对李世民“竭泽而渔”失信于民的做法,经详述利弊得失后,李世民接受其意见,下令停止点征中男,并赏给魏征一只金瓮。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想封禅泰山,魏征屡次劝阻。其理由是李世民虽建立了很高功业,道德深厚,但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整个国家的国力尚弱,这时祭告天地,以为大功告成,时机未到。李世民虽然心里不痛快,仍然接受了魏征劝阻。由此,李世民成为历史上盛世皇帝中唯一没有封禅泰山者。

李世民“三镜说”与魏征的谏诤

贞观十三年,魏征上《十渐不克终疏》,对李世民的批评有洋洋十条,李世民看后非常震惊说:“如果不是你的批评,朕还以为我今天的所为与贞观之初没有什么两样呢。看来,人要做到自知之明很难啊!”

李世民确实聪明,知道要做到自知之明很难,同时不受监督的自觉自律更难。失去魏征,尤如失去了一面监督的铜镜,这是李世民真实内心的写照。魏征亡故后,虽也有敢谏之臣,但与魏征相比逊色很多。同时李世民晚年,追求浮华享乐,好大喜功等一些毛病显现,缺乏劝谏监督,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失误是没有选择好接班人,埋下危害李唐王朝、贻祸后代子孙的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