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谏的千古名臣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你是一个重义气,报主恩的忠臣。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你是一个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良臣。


魏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谏的千古名臣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朝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说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谏的千古名臣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魏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谏的千古名臣


他是刚正不阿的谏臣。因为有了他,后妃不敢越礼,不敢蛊惑君心、擅扰政事,因为有了他,太子不敢越礼,不敢玩世不恭、放任自流。还是因为他,太宗心爱的鹞鹰闷死于袖中…但他并未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反而使直谏成为他生存的武器,得宠的法宝。从此,在太宗的朝堂上,他以犯颜直谏作为纵横术开始驰骋,把朝廷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擂台,舞出一代谏官大写的人生。

他是治国安邦的谋臣。他常以往朝昔事来阐述自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观点,为唐太宗成为明君,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打下基础。唐之初,百姓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是天下之大状,他多次上奏,只为求得粮仓之粟,以救济饥肠辘辘的人民,最终为太宗赢得了民心。唐之盛世,百姓已基本“食有余而布可更”,他却更忙了,到处宣扬“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的是让无辜的百姓免受刑狱之苦。他为求得“人和讼息”的安定社会,把天下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从不滥用职权,还多次为刑罚的轻重与太宗在朝堂上冒死辩证。他就是这样一个有谋略,有远见的治国能臣,为太宗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终开启“贞观之治”的大门。

魏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谏的千古名臣

是博闻强识的文臣
“五代史”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都是他撰写而成。《谏太宗十思书》更是将他满腹文采展示得淋漓尽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这些经久不衰的忠言,在今天仍被广泛引用。他没有五尺之躯,却令人敬畏,因为他用渊博的学识诠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使他面折廷争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为官臣子的脑海里。

他是两袖清风的贤臣
竭尽一生所能来安平天下,为了救济贫苦百姓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宁愿让妻儿跟着自己颠沛流离,也不想让一个百姓居无定所,因此便有人指责的无情无义,可那人不知,用自家的平静换得天下苍生的安定是何等的心安!太宗也是惜才之君,魏征与世长辞时,他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爱卿殂逝,遂亡一镜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