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换主的“忠臣”--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曲阳县(现河北晋州)人。生于公元580年。第二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年号开皇。魏征的父亲叫魏长贤,曾经做过北齐的屯留县县令,可惜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年幼的魏征没有了父母依靠,生活异常艰苦。他既不懂得如何种地谋生,也不知道怎样做生意赚钱。他喜爱读书,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穷苦青年。有理想是好事,但并不代表有饭吃。理想没法充饥,小魏征无奈之下只能进了道观,当了个道士,这才勉强能饱腹安身。

随后杨广即位,定年号大业。经过心比天高的杨广四面出击一通折腾,隋朝被搞得精疲力竭民怨四起。魏征看到,天下逐渐不再太平,隋朝这座大厦有倾覆的苗头。为了能够应对即将来临的“风暴”,他开始学习纵横之术,仔细研究苏秦、张仪的学问。

六次换主的“忠臣”--魏征

大业末年,烽烟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此时的魏征已到而立之年,是该走出道观“创业”的时候了。正好有个人来请魏征出山了。此人叫元宝藏,原本是隋朝的武阳郡丞。这个人没有什么能力,做郡丞的时候就贪赃受贿、横征暴敛。收到朝廷诏令去抓捕盗贼,但他与盗贼作战,每当失利,就连器械也必定全部丢失,于是再从百姓那里征缴,征不到就动不动以军法论处,这样的情形有好多次。可以说这人就不是个善类。他听人说起魏征是个有才学的人,于是请魏征到他这里担任“书记”,处理往来的文书。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魏征欣欣然前去赴任(毕竟刘备这样的伯乐实在是不多)。这是魏征的第一位“主公”,也算是“敲门砖”吧!

李密入了瓦岗以后,瓦岗军声势浩大。元宝藏害怕瓦岗军的实力,看着大隋这乱像丛生,索性就带着队伍投降了李密。在元宝藏与李密的书信往来中,李密发现元宝藏的文笔很好,也很有独到见解。后来在与元宝藏当面交谈时,李密夸奖他的书信写得好。元宝藏这个人总算还实在,他说那些书信都不是他写的,而是出自魏征的手。他还向李密介绍了魏征,说他是个很有才学的人。李密正在用人之际,便召见了魏征。召见之后,魏征对瓦岗军的前途充满期待,但他也注意到瓦岗军中的一些问题,便给李密上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魏征提出了壮大瓦岗势力的十条计策,李密看后,啧啧称奇,对魏征更加另眼相看。但他并没有采纳这些计策。从李密入了瓦岗后用人来看,他更倾向于使用旧的朝廷官僚、门第出身较高的读书人,而对出身低微的瓦岗旧将不是很信任。这第二位“主公”终究不是“明主”。

即便如此,魏征依然为瓦岗尽心尽力。公元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征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征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而已。魏征却说:“这是奇谋深策啊,怎么是老生常谈呢。”

结果来年李密和王世充在邙山一场大战,李密大败。这位仁兄一时间没了方寸,听了手下主要是旧隋官吏的建议投奔了唐王李渊。魏征第三次被动地换了“主公”。但是,李渊根本不信任李密,连带着李密手下的人也根本得不到重视。虽然新换的老板不地道,魏征同志却始终在坚持。李渊要招降李密部将徐世绩,魏征与徐有旧交,于是自请安抚山东、劝降徐世绩。

到了黎阳,写了书信,劝降工作很顺利。徐世绩一口答应了下来。按说立下大功了,后面就等着升官发财吧。可命运偏偏和魏征又开了个玩笑。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征及李神通、徐世绩都被俘虏了!总算万幸的是窦建德也听闻魏征的名声,十分赏识魏征的才干,任用他为起居舍人,主要负责专司记录平时的言语行迹。这就又第四次换了“主公”。

虽然是被窦建德当俘虏抓来做事的,我们的魏征同学在其位仍然谋其事,绝对不会阳奉阴违、身在曹营心在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关中大唐、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南方萧铣四方鼎立。大唐派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李靖兵伐萧铣。李世民一路打到洛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认为王世充如果完了,大唐就会收拾他,所以想发兵去救王世充。魏征认为唐军李世民主力在洛阳,李靖偏师在蜀地。应该兵出井陉,直取关中,围长安以救洛阳。一旦李世民回援长安,便在半路伏击李世民。魏征献计给窦建德,却不为窦建德所用。窦建德的首席谋士凌敬的计策也被否决。王世充的使者在窦建德面前痛哭哀求,同时又贿赂窦建德左右大将,让他们帮忙。窦建德受了这些人的蛊惑后终于领兵十万,号称三十万,大举南下来援洛阳。结果,在虎牢关下被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精骑一举击败,本人也被生擒。

这时大势已去,于是魏征说服了窦建德洛州守将唐旦,一同归附了唐朝。魏征被太子李建成用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魏同学终于是主动选了第五位“主公”。

历史上一直以来对李建成都有着一些误解,人人都以为他仅仅是一个卑鄙无耻,一直压迫李世民,没有太多军功的开国太子,但事实上他是有才能的,不然李渊也不见得会放心将手下的一些政事交给李建成打理。当时魏征正是看准了李建成的能力才选择加入他的手下,一开始魏征对李建成成为太子,日后继承皇位是充满信心的,可是随着李世民的功绩越来越大,魏征发现比起李世民来讲李建成的军功明显是不够看的,于是深思熟虑下建议李建成多多建立军功,争取获得李渊更多的称赞。李建成听了魏征的这句话,于是亲自带兵征讨刘黑闼,平定了动乱已久的山东,他借此邀功,李渊对他是大加赞赏,他的地位越来越牢固。

可虽然如此,李世民依然有着比李建成更高的声望,所以魏征又建议李建成尽快利用自己在李渊心里的分量和自己的太子地位尽快将李世民调离京城,可是李建成这一次却没有听魏征的建议,他心想自己现在无论是战功还是地位都要比李世民牢固,而且他作为李世民的哥哥,也相信他不可能做出越轨的事情来。不过事与愿违,李建成最后还是失策了!他没有料到自己这个兄弟还真的联合部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不仅亲手将他射杀,甚至是逼迫着李渊让出了帝位。

这下又要换老板了,真是铁打的魏征,流水的“主公”。现在大唐天下已经是李世民的了,魏征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李世民的手下。他同样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任职谏议大夫。贞观元年(627年),魏征被任命为尚书左丞。这个职位属于正四品上,比他在李建成手下时的级别高得多。魏征喜逢知己之主,自然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第二年,魏征又迁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级别为从三品。贞观七年(633年),魏征出任门下省长官侍中,位列宰相,级别为正三品。贞观十年(636年),魏征由于视力不好,一再请求辞去侍中职务。李世民于是批准他为散官。不过,退居二线后的魏征仍照常上朝,发挥余热。

贞观十七年(643年)新年伊始,开创了“贞观之治”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失去了一只治国安邦的臂膀。这年正月,一代诤臣魏征去世了。李世民很悲痛,亲自到永兴坊魏征的宅第去悼念,并宣布罢朝5日,命朝中百官全部参加魏征的丧礼。出葬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城西楼,望着渐渐远去的灵车,发出了“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的叹息,又作挽诗云:“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天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他感伤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自己犯错。现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直言纳谏的佳话史书和民间流传甚多,最著名的有《谏太宗十思疏》,这里就不多介绍了。自古以来国人对三姓家奴都嗤之以鼻,而魏征却是“主公”前前后后换了六位,为何他能够留下这么好的名声?其实,魏晋以后由于政治变革相当之快,很多政权只能存在十数年,因而,从政能够从一而终,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南北朝到隋朝和初唐,出仕多个政权的人比比皆是。实际上这些人也有不少有投机的目的,因为谁是最后的胜者,谁也说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是魏征无论跟随哪个主公,都抱持着赤诚之心,对谁都是敢于纳谏,提出意见和建议。虽然他的建议很多主子没有接纳,但是他们知道魏征的真心。因此李世民为何评价如此之高也就很清楚了。

六次换主的“忠臣”--魏征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