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座城,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

去最遥远的世界找寻自我,

在最寻常的巷陌仰望群星

一生出走,欲得繁花似锦;

归来方寸,始见星辰大海。

唯许岁月淳良静好,愿世界温柔以待。

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博厚堂《古文观止》系列第十话——“邹忌讽齐王纳谏

好了,今天的这篇终于不是来自《左传》的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咱们就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战国策这本书很有意思,又叫《国策》,为什么说这书有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的史书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编年体——代表就是我们前面九篇文章的出处春秋、左传;再有就是纪传体——代表就是史记。而战国策呢——国别体。顾名思义,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讲述历史事件。正因为这个特点,战国策记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涉及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国等各个国家约的各种着调不着调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基本都不是什么正经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各种聊天记录。成书年代也比较晚,连书名也是西汉刘向所定,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就是刘向根据前人的一些聊天记录,自己编辑并名命的。

所以,相较于之前所说的左传和更多人所熟悉的史记这样的正经史书,《战国策》这样的书,我个人倾向于将之称为政治寓言。说的直白点,就是古代文人以说故事的方式,聊点自己的政治理想。至于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咱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说故事这种事,是不是真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有没有意思,而《古文观止》中的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篇有意思的故事,值得我们读一读,了解了解。

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么说吧,如果给这个故事换一个更像故事的名字,那就应该叫——魔镜魔镜,告诉我……

或者叫“皇帝的新衣——战国腹黑版”

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事是这样的:说齐国有个叫邹忌的,是个美男子。有着所有长的好看的人的一个共同的爱好——照镜子!

说有这么一天,老邹例行的照完镜子之后

——魔镜魔镜告诉我,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

呃,这个剧情不太对,跟傻狍子童话似的。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周朝人,怎么能跟镜子问问题呢!要问也要问人,问谁呢?问自己的媳妇!这显得多有档次!

媳妇,我问你呀,我跟城北的老徐比,谁长的更帅?

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的媳妇是个聪明人:哟,这话怎么说的,当然是老公你帅呀,那城北的老徐头怎么能跟你比,老公你这是置疑你老婆我的审美吗?

这邹忌听的心里是美滋滋的,可是还是不太放心,又去问自己的小妾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依然是一样的。

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来这事到这就很完美了,好死不死,这天有个朋友来家里串门,邹忌又向人打听自己跟城北老徐谁美……朋友呢,很上道,当然还是说邹忌长帅,帅的人神共愤的。邹忌心里这个美,高兴!兴奋!晚上上床了,还在想这事,睡不着呀,数羊,数到母羊都生出小羊了,还是睡不着,数着数着就数出事来了,越想越觉得有问题,于是羊也不数了,觉也干脆不睡了,下床写材料!写论文!不必知知网,也要写,硬写!

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材料,嗯,应该是抱不动,那会还用竹简呢,估计得用车拉!唉,这个不重要了,总之邹忌就带着材料去找自己的老大,齐国的国君齐威王去了!把自己昨天照镜子跟城北老徐比美,自己媳妇,小妾以及朋友的回答这事又说了一遍。齐威王一听眼睛就亮了,城北的老徐?长的有这么美吗?人你带来了吗?让我瞧瞧呀!

邹忌急的直跳脚:重点不是老徐!也不是我跟他谁更美!

邹忌赶紧打断齐威王的话头,指着自己拉来的材料——大王您看,这是我连夜写的材料,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实在是太重要了!听我慢慢跟您说呀……

您看,我吧,一向对自己长的帅这件事很有自信的,我就照镜子呀,可照着照着,我就有点吃不准这件事了。我就问了媳妇、小妾、朋友这三个人,他们都说是我长的比较帅,我听了吧也觉得挺美的,可是晚上我躺在床上,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我媳妇说我帅,那是肯定的,自己家人,肯定要向着我说话,没有向着外人说自己老公不好的道理,当然,如果真说了,那问题就更大了;再说,我的小妾也这么说,那是因为她身份低,惧怕我;上门来拜访的朋友,本来就是来求我办事的,更加不可能说我不好。所以他们都说我长的比城北的老徐长的帅,这件事可信吗?

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眨巴着大眼睛听了半天,实在忍不住插嘴说:“对呀,到底你跟老徐谁美呢?你不把人带,我怎么知道呢?”看着邹忌又要暴走,齐威王连忙说:“好吧你继续说,说重点……”

“大王,您看,咱们齐国现在是地大物博,人品众多,整个齐国,从您身边的妻妾丫环老妈子、厨师司机小保安,到朝中大大小小,有品没品,有权没权的所在大臣官员们,哪一个不惧怕你,巴结你?再到全国所有的百姓哪一个不想得你的赏赐重用?你看你身边,周围远近都是惧怕、巴结,有求于你的人,你怎么可能会听到真话,谁又会跟您说真话……

好嘛,这一大碗鸡汤一灌下去,价值也上去了,齐威王也被端上去了,于是后面的故事就是齐威王广开言路,鼓励并且奖励人们提意见,然后就是国家大治,再然后就是诸侯宾服,天下赞扬,巴拉巴拉等等等……

一开始我们就说过《战国策》整本书就是一个故事集,政治寓言类的故事会。就是用一些寓言故事来谈主张,上价值。于作者本意不同的是,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并不是在故事后面的主张和上价值上。而是故事本身,以及文字意思之外的意思。所以接下来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意思之外的意思。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故事,细读之后,会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有很多。咱们就说说这个题目吧——《邹忌讽齐王纳谏》,白话就是邹忌给齐王提意见。但如果你真这么理解古文,就成答题而不是读书了。当然,上面的解释绝对不能说错,只是没什么意思,因为这个只是一种解释,而不是意思,是不是听我说的有点乱,听的有点晕?其实是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出在汉字的“意思和语境”根本不是同一个逻辑线上的表述,而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按照现在汉语的习惯,将之合二为一。这样说可能不太了解汉语言学的朋友还是不太明白,咱们举个比较简单和常见的例子吧。

我美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如那句非常有名的话——“你吃了吗?”单独这句话他的意思就是——“你吃饭了吗?”。可是在不同的人之间,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他可以是——“你吃饭了吗?”,也可以是“要不要和我一起吃饭?”,还可以是“你好呀”、“早安”、“晚安”,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更复杂的是“这个东西特别好吃(或者难吃),你觉得是不是?”。这个别说外国人弄不明白,咱们中国人自己也弄不明白。只有在当下那个场景之中,对话的双方能明白,这一句“你吃了吗?”具体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上面的哪一种意思。这个就是上面咱们说的“语境和意思”所代表的不同逻辑线。

再比如李易安(李清照)的那首很有名的词,“知否,知否”——他可以是“你知道吗?”(疑问)

也可以是“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不是疑问,是感叹!是情绪!)

还可以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没有征询你的意见,这个判断我已经百分百的确定了!只是一种告之而已)

甚至可以是“你怎么可能知道,你又怎么可能知道呢……”(这个就跟别人关系不大了,我在跟自己说话呢,想问天问大地,也问问自己,就是没想着问你……)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完全没有逻辑关联的意思!

而更可怕的是,这个所谓的语境在相当多的时候还是内部闭合的,也就上面咱们说过的,只有对话双方能明白。这下肯定又会有人说,这怎么搞,这不是疯了吗?其实不用着急,咱们中国人有的是办法和智慧解决这种小问题。因为有句话叫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OK?明白了不?还是不明白?想想你小时候的背的唐诗宋词,同样一首诗词,就那几十个字,你小学、中学、大学,你现在,你所理解的,你读出来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小的时候,“嗳,这老李挺有意思,七个字一句,四句一首,这整的,还挺整齐,挺好背的,老李这人不错。”

后来你长大了,你到庐山玩的时候,当你真的站在那瀑布之下,那水气劈头盖脸的直怼着你,那声浪压的你跟身边的人说话都得贴着耳朵。“哎呦我去!老李真牛掰,还真是他那四句话才能写出这感觉。李白你好,我是当年背你诗的一个二傻子,你看,这是庐山瀑布,真高,真响,你写的真好,谢谢啊!”

再后来,“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全都成了密码,每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就会联结你生命的某一段落,他们联结的可能是半块橡皮,可能是一封家书,可能是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可能是亲亲我的宝贝……

再再后来,你躺在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也许在某一个瞬间,你会轻轻的说一句,谢谢你,老李!让我读过、背过你写的这些诗。他们真好,谢谢你,让我这一生也很美好……

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请试着了解,也请相信我,这个才是文字,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汉字应该有的样子,美好样子……

好了,《古文观止》系列第十话“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了,以上。

任他世间砥砺踌躇,

总有,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伴你人间冷暖。

博厚堂,等你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