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上学习不轻听,远离是非

(一)“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出处

朱子治家格言第22句,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人特意跑到你面前,很亲密很神秘的传播小道消息,或很义正词严的为某人某事鸣不平。听起来很贴心,实际上不是攻击别人短处,就是揭发别人的隐私,甚至是非搬弄口舌。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上学习不轻听,远离是非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古人说得好,“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些搬弄口舌的人,往往心性狭隘,别有用心。中国古代的兵家就是利用此类人性的弱点发明了离间计,专门用来惑乱人心,往往成为制胜的良策。

轻听人言是人性的弱点,尤其对关心你的人更容易轻信。所以朱柏庐先生告诫子弟“不要轻听轻信,你怎么就知道,这不是别人故意下圈套?”

(二)从邹忌身上学习“不轻听”的启发

《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上学习不轻听,远离是非

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上学习不轻听,远离是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形成万国来朝的景象,实现不战自胜。

(三)“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义理

故事中的邹忌他很清醒,没有被妻妾和客人的赞美冲昏头脑。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论语》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看一个人先看他做事的动机,再看他做事的经过,然后看他做事的居心,这样他就没办法隐藏了。

面对流言蜚语,面对不同的声音,朱柏庐先生给我们的建议是忍耐三思。此处的三思与孔夫子的万能方法可谓同出一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