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身上學習不輕聽,遠離是非

(一)“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出處

朱子治家格言第22句,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有人特意跑到你面前,很親密很神秘的傳播小道消息,或很義正詞嚴的為某人某事鳴不平。聽起來很貼心,實際上不是攻擊別人短處,就是揭發別人的隱私,甚至是非搬弄口舌。

從“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身上學習不輕聽,遠離是非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古人說得好,“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些搬弄口舌的人,往往心性狹隘,別有用心。中國古代的兵家就是利用此類人性的弱點發明瞭離間計,專門用來惑亂人心,往往成為制勝的良策。

輕聽人言是人性的弱點,尤其對關心你的人更容易輕信。所以朱柏廬先生告誡子弟“不要輕聽輕信,你怎麼就知道,這不是別人故意下圈套?”

(二)從鄒忌身上學習“不輕聽”的啟發

《戰國策》中《鄒忌諷齊王納諫》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豔美麗。早晨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於是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妾回答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著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

從“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身上學習不輕聽,遠離是非

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認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矇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於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朵裡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從“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身上學習不輕聽,遠離是非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形成萬國來朝的景象,實現不戰自勝。

(三)“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義理

故事中的鄒忌他很清醒,沒有被妻妾和客人的讚美衝昏頭腦。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在《論語》中,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看一個人先看他做事的動機,再看他做事的經過,然後看他做事的居心,這樣他就沒辦法隱藏了。

面對流言蜚語,面對不同的聲音,朱柏廬先生給我們的建議是忍耐三思。此處的三思與孔夫子的萬能方法可謂同出一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