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蚋遭扇打,全因嘴傷人

蘇子瞻在《穎大夫廟》中說:

“人情難強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爭曲直,苦語費搖撼”。

這話說得就是勸人之難,說淺了,沒有效果,說重了,造人忌恨。就像韓愈,早上剛把《諫迎佛骨表》遞上去,晚上就給貶到八千里外潮州去了。公允的說,這事韓愈也是有責任的,有話不能好好說,為啥非得說信佛的皇帝都沒有好下場,這不是咒人家唐憲宗嗎。怪不得人家說,進諫之紙未乾,進諫之人頭已斷,不會好好說話,不砍你,難道砍狗啊。

就像東坡說的“人情難強回,天性可微感”,世上有幾個人願意聽批評,想當年東坡還不是被佛印的一個“屁”字,氣得大發雷霆,怒氣衝衝的過江來找佛印理論嗎?

有兩篇文章堪稱會說話的典範,一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二是《觸龍說趙太后》。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就是不僵硬的說大道理,更不板著面孔訓人,而是善於將心比心的設身處地替領導考慮,語言溫和絕不尖銳,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建議一語中的,真的能替領導解決問題。

蚊蚋遭扇打,全因嘴傷人

先看鄒忌,他本身很漂亮,但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如城北徐公,於是他接連問三個人,他的妻子、小妾和朋友,“吾與徐公孰美”。答案驚人的統一,“徐公何能及君也”,後來,他偶然邂逅徐公,發現自己遠遠比不上徐公,他思來想去,想去思來,終於明白,妻子是偏袒我,妾是畏懼我,朋友是有求於我。接著,他就跑到齊王哪裡去了,把這件事原原本本的說給齊王聽,並且舉一反三,由此及彼,說大王啊,您後宮佳麗沒有不偏袒您的,朝廷上的大臣沒有不懼怕您的,國境內的百姓沒有不有求於您的,由此看來,您受的矇蔽很深了,齊王一聽很有道理呀,而且鄒忌的態度也很謙和,就愉快的接受了。

蚊蚋遭扇打,全因嘴傷人

接著看觸龍,他是怎麼說服趙太后的呢,他先是從自身衰老說起,說自己的腳有病,不能快走,所以很長時間沒來拜見太后了,希望太后不要怪罪,太后的年紀跟我差不多,我也很擔心太后您啊,所以就來看看太后。太后一見這個老傢伙,心生憐憫,態度就變得緩和,說自己也不能走了,只能乘車,他又問太后您的飲食怎樣啊,太后就說,老人家了,只能吃粥。這一番對話下來,觸龍言語溫和,態度謙恭,對太后關心備至,太后當然心下高興。太后一高興,觸龍就開始求太后了,說自己最疼還的小兒子舒祺還沒有工作呢,希望趁著自己還活著給他謀個差使。太后覺得有點好笑,就問你一個大男人也疼愛兒子嗎?觸龍一看太后上道了,馬上說;“簡直比婦人還要疼愛”。太后呵呵一笑,說,“還是女人疼愛孩子多一點”。到這個階段,完全是兩個老人談論自己的孩子,舐犢之情溢於言表。觸龍馬上賣個關子說,我以為太后您更愛您的女兒而不是兒子,太后大笑,你錯了,我更愛我的兒子長安君呀。

觸龍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提建議,他說,父母如果真愛孩子的話,一定要為他的將來考慮,當年您把女兒嫁到燕國的時候,雖然送她的時候痛哭流涕,覺得她嫁的太遠,可是每年祭祀的時候,你都祈禱上天千萬別讓她回來,不就是希望她的子孫世世代代當燕王嗎?太后點頭稱是,觸龍不慌不忙的問道,三輩以前,甚至到趙國剛建立的時候,那時候的趙王的子孫後代還有為王為侯的嗎?太后老老實實的說,沒有。觸龍又問,那其他的國家您聽到過沒有呢?太后說。我沒聽說過啊。觸龍這時候才說,這就對了,並不是這些天潢貴胄們不好,只不過他們享受太多卻對國家沒有貢獻,萬一那天您老人家駕鶴西去,誰來管長安君呢?太后一定這話說得沒錯啊。馬上派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去了。

你看,鄒忌和觸龍輕輕鬆鬆的用幾句話就搞定了棘手的問題,我們不能不反思一下,都說情商高、情商高,表現之一就是要會說話,有話要好好說。有人總是喜歡標榜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其實這世間太多的事壞就壞在這刀子嘴上,《金瓶梅》中就說得明明白白“蚊蚋遭扇打,全因嘴傷人”。

還是要好好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