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

萬哥153678850

《靜夜思》不符合格律,卻在《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中,加之是詩仙之作,於是很多人將此詩作為格律詩也不必死守格律的“鐵證”(至少在《今日頭條》中我就見過不下三位,其中一位粉絲還較多),說得理直氣壯!對這個問題,最好得弄清楚唐詩的發展脈絡。

唐詩的發展,脫胎於魏晉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詩。但到後期,大量文人沉湎於暮氣沉沉的宮體詩。到了初唐,王楊盧駱及張若虛等詩人開始尋求變革。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揚齊梁時已著手的韻律(平仄),二是內容境界拋棄之前囿於宮體的風氣。於是有了初唐詩風的耳目一新,比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勃的《滕王閣詩》等。至初唐末,已基本形成這種境界開闊、韻律講究的詩風格局。到盛唐,詩人們繼續著這種詩風,以王維、李白、杜甫為代表,對韻律更深入的進行探索。並最終以杜甫為代表,形成了固定的格律形式。

所以,初、盛唐是格律詩的探索和形成階段!本人多次強調過,作為近體詩的格律學習,對於初、盛唐詩,得慎重,要區別對待,不能逮著一首特別是名家的,就作為格律的“範例”!以李杜為例。肯定都對格律有探索研究,但李白更側重於胸意的率性直述,所以他的詩顯得灑脫。而杜甫,相對李白更側重於韻律的探索,所以杜甫的詩,更具格律示範。

回到問題。現在我們一說絕句,基本上是指律絕。而《唐詩三百首》中包括古絕。一些是由樂府詩脫胎而來。《靜夜思》即為此淵源的古絕!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仄平平平仄)

低頭思故鄉。(平平平仄平)

從單句看,除了首尾兩句合律,中間兩句不合(失替)。出句與對句也失對。聯與聯間失粘。

這就是一首古絕(淵源上脫胎於樂府的古絕)!

總之,對於唐詩,尤其是名家的,我們得放在唐詩發展的脈絡中看待


普舍齋

謝謝信任邀答!

在平水韻中,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中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視作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古代的“入聲”視作仄聲。這就是古格律詩聲韻系統中所說的“平仄”。古人格律詩須按古聲韻系統(平水韻)來創作審美。

格律詩詩句中漢字平仄,是按“兩兩交替”的音步變化,形成突出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

格律詩按詩句字數分類,常見的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絕句四句,律詩八句。絕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要求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第二句和第三句要求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 。“粘對”是格律詩區別於古體詩的基本規則要求 。古人詩作品中,不“粘”不“對”的詩是古詩,不是格律詩。

格律詩起於唐,盛於宋,成熟於清,歷代詩家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不斷髮展完善至今。

李白的《靜夜思》成於唐,是古詩,不是格律詩!古體詩只講押韻,不講“粘對”。說它是“絕句”,應是收錄版本的體裁分類失當!

古詩與格律詩只是體裁分類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意境好而流傳千古的古詩也不少,《靜夜思》就是很好的見證!任何借“以律害意”將格律詩平仄規則與“意境”對立起來的創作審美態度是不科學且不可取的!

思想內容與相應體裁形式的完美統一,才是詩聯創作審美的最高追求。



謝謝各位光臨指導!

謝謝探討交流!


詩聯創作審美

這個問題很簡單。

李白的《靜夜思》不是格律詩,自然不受格律限制。

《靜夜思》一是首五言古詩,是針對近體詩而言的詩體。五言古詩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於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於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李白一生寫了大量的五言古詩,《靜夜思》是其中的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