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白的《静夜思》不符合平仄,该怎样看?

万哥153678850

《静夜思》不符合格律,却在《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中,加之是诗仙之作,于是很多人将此诗作为格律诗也不必死守格律的“铁证”(至少在《今日头条》中我就见过不下三位,其中一位粉丝还较多),说得理直气壮!对这个问题,最好得弄清楚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脱胎于魏晋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诗。但到后期,大量文人沉湎于暮气沉沉的宫体诗。到了初唐,王杨卢骆及张若虚等诗人开始寻求变革。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扬齐梁时已着手的韵律(平仄),二是内容境界抛弃之前囿于宫体的风气。于是有了初唐诗风的耳目一新,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的《滕王阁诗》等。至初唐末,已基本形成这种境界开阔、韵律讲究的诗风格局。到盛唐,诗人们继续着这种诗风,以王维、李白、杜甫为代表,对韵律更深入的进行探索。并最终以杜甫为代表,形成了固定的格律形式。

所以,初、盛唐是格律诗的探索和形成阶段!本人多次强调过,作为近体诗的格律学习,对于初、盛唐诗,得慎重,要区别对待,不能逮着一首特别是名家的,就作为格律的“范例”!以李杜为例。肯定都对格律有探索研究,但李白更侧重于胸意的率性直述,所以他的诗显得洒脱。而杜甫,相对李白更侧重于韵律的探索,所以杜甫的诗,更具格律示范。

回到问题。现在我们一说绝句,基本上是指律绝。而《唐诗三百首》中包括古绝。一些是由乐府诗脱胎而来。《静夜思》即为此渊源的古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仄平平平仄)

低头思故乡。(平平平仄平)

从单句看,除了首尾两句合律,中间两句不合(失替)。出句与对句也失对。联与联间失粘。

这就是一首古绝(渊源上脱胎于乐府的古绝)!

总之,对于唐诗,尤其是名家的,我们得放在唐诗发展的脉络中看待


普舍斋

谢谢信任邀答!

在平水韵中,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中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视作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古代的“入声”视作仄声。这就是古格律诗声韵系统中所说的“平仄”。古人格律诗须按古声韵系统(平水韵)来创作审美。

格律诗诗句中汉字平仄,是按“两两交替”的音步变化,形成突出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声律美。

格律诗按诗句字数分类,常见的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绝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要求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第二句和第三句要求平仄相同,诗家称之为“粘” 。“粘对”是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基本规则要求 。古人诗作品中,不“粘”不“对”的诗是古诗,不是格律诗。

格律诗起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清,历代诗家在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至今。

李白的《静夜思》成于唐,是古诗,不是格律诗!古体诗只讲押韵,不讲“粘对”。说它是“绝句”,应是收录版本的体裁分类失当!

古诗与格律诗只是体裁分类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意境好而流传千古的古诗也不少,《静夜思》就是很好的见证!任何借“以律害意”将格律诗平仄规则与“意境”对立起来的创作审美态度是不科学且不可取的!

思想内容与相应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诗联创作审美的最高追求。



谢谢各位光临指导!

谢谢探讨交流!


诗联创作审美

这个问题很简单。

李白的《静夜思》不是格律诗,自然不受格律限制。

《静夜思》一是首五言古诗,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诗体。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李白一生写了大量的五言古诗,《静夜思》是其中的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