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國人都會《詩經》啊!


前幾日幫朋友寫個東西,其中一個章節起名叫“高山仰止”,本來沒什麼問題,即將完稿時,我瞄了一眼忽然覺得有問題了。問題不在稿子本身,在我自己。


“高山仰止”這個詞我用了好多年也說過好多次了,但這個“止”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是“停止”的話,和詞語本身表達的意思就不匹配了,於是我趕緊找資料查了一下,答案很滑稽:“止”的意思就是沒啥意思!語氣助詞而已,相當於“啊”“噢”之類的。


又是一起“燈下黑”事件。有些詞語我們用的太熟了,彼此都知道什麼意思,但一較真兒還真說不清。比如“高山仰止”這個詞,它就來自於《詩經》,它的下一句不是很常見,“景行行止”,但這句派生出來的詞語用的更多——“景仰”!


原來中國人都會《詩經》啊!


於是靜下心來琢磨了一下,多翻了幾本書多看了幾個網頁發現,原來我們嘴邊常溜達出來的詞句有不少就是來自於《詩經》,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


比較著名的是《關雎》。這一首詩裡至少流傳下來4個成語或俗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當然更多的是對原文或者原意有所改動的了。


羅列如下: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詩經·大雅·蕩》。本意是七月“大火星”(非現在的火星)西落天氣轉涼,到咱現在已經理解為熱浪滾滾而來的意思了


2、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字面意思不大好懂,說白了就是“善始善終”的來歷。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這句不用解釋,都懂,但有這樣心胸的人可是不多噢!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這句也不用解釋,但這樣虛心的人現在也不多了!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出處,無需多言。

6、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歡迎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嘉賓”就是這麼來的。能經常說這句話的人很牛,因為他在背誦《詩經》啊!補充一句啊,這話可不是曹操說的。


原來中國人都會《詩經》啊!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好一句“楊柳依依”啊,後世那麼多描寫相思別離的,只能模仿,從未超越這句。但這首詩可不是情詩啊,純粹軍人情懷,與愛情無關。


8、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國風·鄭風·風雨》。又一個成語的源頭,至於是哪個自己找吧。


9、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別說你沒說過這句話,和誰說的我就不追究了,關鍵是你現在還有這種感覺沒?如果有,恭喜你,你還沒過青春期呢。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這個曹操很猥瑣,又是他的引用,讓後世終生誤以為這是他的首創。不說他了,這句話太牛了,用現代語言說就是“上次見面時,你那衣服領子顏色真好看,讓我久久難以忘懷啊”,肉麻、太肉麻了!但有文化的肉麻就成了“撩妹兒”寶典啊!


11、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婚宴上常用語,美好的願景啊,可惜很少能實現,因為用錯了,這是戰友之間互相勉勵的話,生離死別的老往婚禮上用,效果肯定不好。


1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要是知道了他的後人能發明出“美顏”“濾鏡”這些玩意兒,要看到現在烏央烏央的有美目會巧笑的主播們,估計他們會這樣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相見兮,趕緊滾兮”


原來中國人都會《詩經》啊!


1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多好的意境啊,可惜現在變成了“逃之夭夭”了,太狼狽了!倒是後一句還是基本用的原意,感謝《甄嬛傳》,“翻雲覆雨裡雖兩情相惜、兩心相儀、得來複失去……”感謝劉歡,讓這麼好的意境再次走進人們心裡,這樣的藝人多拿點錢還是可以理解的啊。


1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投桃報李”,太夠意思了,可惜,直到現在西方的那些政客們也不懂這個做人的基本原則,連咱大中華的三歲娃娃都不如!


原來中國人都會《詩經》啊!


1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說實話,這得感謝瓊瑤,不是她一通改,生在農村的我還不知道啥年月才能想象到這樣悽美的意境。現在的我也是很牛,生活在“百湖之城”,出家門沒多遠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蒹葭”,千年“蒹葭”今尚在,不知“伊人”在“哪嘎”啊!


另外還有燕(宴)爾新婚——《邶風·穀風》充耳不聞——《邶風·旄丘》攜手同行——《邶風·北風》等等。


現在還有更牛的考據,據說《月亮之上》裡的歌詞“我在遙望,月亮之上”來自“予遙望兮,蟾宮之上”( 《詩經·神曲風》),《愛情買賣》相當於翻版的詩經《衛風·氓》因為“女也不爽,士貳其行”、“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出賣我的愛,逼著我離開,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當然這些都無從考證,但當今詞作者從古典詩歌裡尋找靈感的情況早已比較普遍,比如二十多年前的《濤聲依舊》,它就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演繹而得。


原來中國人都會《詩經》啊!


說到這裡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都聽過、說過?所以說咱炎黃子孫說咱自己五千年文化一脈相傳,這是有事實依據的。現在的純正英國人連三百多年前莎士比亞寫的書都看不懂。更何況千年以上了,對了,千年以上他們的老祖宗還在北歐那嘎達茹毛飲血當強盜呢。


現在都認為《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我想,在這之前肯定還有更多其他分集,否則這麼偉大的作品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現,只是再往前我們還沒發現而已。在這裡,英雄之豪氣、兒女之情長、家國之情懷、自由之嚮往……但凡古今中外詩歌裡面的所有要素和表達方式,一應俱全、應有盡有,而且一脈相傳、生生不息,有些經典詞句早已經融到我們中國人心裡、骨子裡,即使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中國人都會說兩句。就連中國東邊的那個曾經的“小跟班”都會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呢!


這才是中華文化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