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書法草書中的“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這句話?

黑白文章澤淵詩


這句話我頭次聽,不過個人覺得,這是比較不錯的一句口訣。這句話,把點排在第一位,估計和孫過庭的論述有關。

一點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以此為根據,他把點放在第一位,表達草書需要點畫點綴,甚至是畫龍點睛。很多人認為,這裡的點,是指點可以替代很多筆畫,甚至可以代一些部首,因此它重要,放在第一位。個人認為後者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他範疇太小。

比如下字,就是三點,就有畫龍點睛的妙趣。

二連

這個連字,很多人認為是筆畫之間的連接、轉換。古人云筆筆清,現代人叫“接筆”。接筆重要不假,但不夠資格排第二位。有資格排第二位的,只有使轉。使轉是筆畫連接的各種形態,是草書的根本所在。

三交代

一點二連都是對於一個字,甚至一幅作品,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交代也是如此,一個字,我們交代不好,會有歧義。一幅作品,從佈局的角度,也得對整體和局部進行交代。交代是草書重要理念,對錯好壞,往往取決於如何交代。因此,交代這個問題,也是上位的。是指對字和作品的處理。


我們看難之以百年,很多人認為是萬年。如果認為是萬年,那個萬字就不能算交代清楚,同時以字也不清楚。如果讀百,百字是清楚的,以字改為上下結構,也是交代清楚的。

四墨

墨色變化

五緊

疏密安排,著重緊的帶動作用。

六飛白

是技法和筆法,不同的飛白筆法,視覺效果不同。

這個採字,中間一豎,是故意寫出的,這就是一種飛白筆法。


秩和律師147753


如何理解草書的“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這句話?

顧名思義,一點如何在草字裡充分利用“點”畫來簡易筆畫的運用,達到草書的疏密關係揖讓空間,以“點”替代其它筆畫。

二連,善草必有使轉為形體,結體是以使轉的線條為本,連線的豐富是否,關紐草書的纏繞筆連,書寫意氣的表達,以及上下承接,筆墨呼應的氣脈,氣勢都是連線使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交代,主體是字,因此草書符號的交代清晰明白,才有籍以意性發揮,使轉盡情跌宕起伏翻轉騰飛,龍蛇湧動,駿馳兔躍。另外交代纏繞的脈絡,不可亂來。要有符合度,適宜的筆舞字蹈才有符合欣賞習慣。

四墨,墨分五色,濃淡墨色各有千秋,如何使用好墨,是神采的必要條件,濃墨重彩,滾滾而韻感,流暢與澀勁,都是表現手法,流暢則有潺潺,澀勁則有逆風雄強。溫潤於濃淡適宜,渴墨盡留白之古意。

五緊。緊湊墨斂,因為草書往往盡使轉之能,那麼如何處理好斂收與放開的關係。即緊湊的把握,是不存在一味追求散漫之狀。如何達及收放自如。又飛揚又煉達凝重。

六飛白,適當的飛白,會有出現氣勢恢宏,以白計黑的效果。達到書法筆墨的陰陽布白。從而達到作品的生機勃勃,強烈的藝術表現手法。富有意境深遠。

如此理解,淺見



狂喜淡墨a


我的理解是:一點是指草書很多筆畫都是以點為主,用點代替。

二連是草書需要注意上下筆畫,上下字的聯繫與銜接,保持連貫性。

三交代是指筆畫要交代清楚,尤其是轉折,翻轉等,草書有章可循,不能隨意書寫,該交代清楚的要交代清楚,可用符號代替的可用符號代替。

四墨是指注意墨色變化,一副好草書作品墨色變化很重要,直接影響著整幅作品的效果和藝術水平。其墨色應該有濃淡變化,虛實對比,輕重交錯。

五緊是指草書雖然不像楷書結構嚴謹,緊湊,但也要注意收放,收得住才能放得開,放得開的同時也應該收得住,一個字有收放,幾個字一組也有收放,整幅作品也是收放關係。這樣一副作品才會有視覺衝擊力。

六飛白是指在運筆過程中墨枯或筆疾而出現的筆畫中留白的現象。多運用在書法的行草書中的主筆,也稱“澀筆”筆畫中黑白相間顯得雄渾有力,蒼勁。

下圖是一些書友書家作品,可做參考,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探討。








大雅書畫工作室


草書中的“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這句話還是第一次聽說,估計是因為我沒有練習草書的緣故吧。但這句話其實也不僅僅是說的草書,對於其它書體也是如此,例如行書或者行草書等。下面我來分別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一點

這裡的“點”不是我們常說意義上的點,而是指的“點畫”的意思。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在其草書《書譜》中雲:

“圖真不悟,習草將迷。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草書的書寫節奏比較快,更能凸顯書家的情感表達,書寫的時候筆畫之間的連帶很多,因此在筆法上以使轉為主,所以孫過庭說“使轉為形質”。而點畫的頓挫、跳躍,遒潤、遲澀等,就成了草書的情性,可以說“點畫”就是草書的靈魂。

寫草書時,很多筆畫都是以點來代替,例如上圖中的“上”就是三個點,“口”做為部首的時候,往往就是兩個點。這樣處理可以加快書寫的速度,達到簡易筆畫的目的,同時增加了草書章法中的虛實、揖讓的空間關係。

二連

我們一般俗話說行書是連筆字,那麼草書就更是連筆字了,我們看看唐代狂草大師張旭和懷素的字,一行下來幾乎都是從上連到下面。

草書為了保證運筆的連貫性,因此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大多數都是連接的。有筆畫上的實連,也是中間斷開的意連,總之保持筆勢的連貫,行氣的貫通。行與行之間講究穿插避讓,整篇章法形成一個整體,因此說,草書的章法佈局體現在一個“連”字上。


三交代

草書不是潦草的書寫,草書的法度絲毫不比楷書弱,草書的很多字的寫法,字根的寫法都是約定成俗的,是有規矩可言的,不是自己隨便創造的或者一時興起瞎寫出來的。

草書中很多字的寫法極其相像,一點點的變化可能就成了另外一個字,因此要求我們在寫草書的 時候每一筆必須交代清楚,否則很容易讓別人看了產生誤解。

另外就是,草書雖然是在快速中完成書寫的,但是對於每一筆的處理要求很高,起筆收筆必須交代清楚,每一筆有來處、有去處,不然就容易形成滑俗的毛病。

四墨

墨法在草書中要熟練應用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沒有非常熟練的用筆技巧,也很難掌握好墨法的應用。草書行筆快速,作書之時,筆落墨染,運筆開來,輕重緩急、提按頓挫,使得筆尖上流淌下來的墨與紙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或濃、或淡、或潤、或燥,這就是“墨法源於筆法”。

我們去看那些名家的法帖,例如顏真卿、王鐸等,往往驚歎於他們墨色的考究,特別是那些濃不滯、枯不瘠、潤含雨的精彩之處,讓人佩服不已。但這些不能勉強去學,只能通過觀察、欣賞來獲得心靈上的啟發。

明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謝晉在《春雨雜述》裡邊講的:

<strong>“枯燥重溼,濃淡相間,蓋不經意肆筆為之,適存天巧,奇妙為焉。此不可以強為,亦不可以強學……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草書中的墨法在意與不意之間,這樣的草書才有其妙之處,若處處皆刻意安排,則失去了草書的韻味。

五緊

草書因為過於疏狂,功力不到家的人往往容易寫的疏散有餘,緊湊不足,草書寫的時候要或緊、或松、收放自如,過於狂放則容易造成形散,而形散則神散。


六飛白

飛白用筆可以增加草書的老辣、蒼勁之美,古代草書大家都很重視枯筆飛白的運用。枯筆飛白也需要適當才好,飛白太多則顯得過於襤褸,不乾淨,但沒有飛白又顯得變化不足,缺少蒼勁。

我們在寫草書的時候,可以參考孫過庭的墨法:“帶燥方潤,將濃隨枯”,一幅草書作品中一定要適當使用飛白的用筆,我們可以根據章法佈局,在整幅作品中使用幾處飛白的,可以讓畫面起到變化,恰到好處。

書寫的時候一次蘸墨要儘量寫完,一個鋒面的墨用盡了,再用另一側的墨,一般可以寫七八個字到十幾個字,每一次蘸墨後都如此,這樣墨色自然就變化豐富了,而且讓畫面也增加了節奏上的變化。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淺理解,不到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哦。


翰墨今香


一、“一點二連三交待,四墨五緊六飛白”這句話,垂釣客認為是習研書法草書者對於草書學習心得體會的一個總結口訣,並不是名家關於草書學習書論的權威概括的一句話!該口訣對於草書學習的總結雖然並不完善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借鑑意義!

二、應該如何理解書法草書中的“一點二連三交待,四墨五緊六飛白”這句話?

1、“一點”指的是什麼?如何理解“一點”蘊含的深義?

垂釣客認為“一點”指的應該是草書的“筆畫”即“點畫”與線條,而不是單純的指書法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中的“點”!

(1)如果把“一點”理解為書法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中的“點”

那就太狹隘了,既不完整、不合理也不完善!

(2)如果把“一點”理解為“點畫”與線條,那不但對於草書的學習指導非常有意義,對於其他書體的學習指導亦同樣非常有意義。這樣既合書法學習之理,作為學習心得的總結也才完整與妥善!

(3) 孫過庭《書譜》雲:“圖真不悟,習草將迷。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草書把筆鋒的運動都展現出來了,以此構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彎一轉都不能差。所以使轉就成了草書的形質,而點畫或頓挫、跳躍、或遒潤、遲澀,就成了草書的情性。由此可見,點畫及使轉在草書中的重要作用。而草書的情性正是草書的靈魂與生命力!沒有情性的草書就沒有靈魂與生命!而沒有使轉的的草書則因不具備草書的形質而不能成草字!

2、“二連”中的“連”應該是指“點畫的連帶”或“字與字之間的牽絲或縈帶”。

(1)“連” ——“點畫的連帶”或“字與字之間的牽絲或縈帶”是草書的四大特徵 “連”“省”“ 代” “變”第一大特徵,也是“行書”的基本特徵之一,“行楷”書中也常常出現。

(2)“連”有“虛連”“實連”之分, “筆斷意連”常常是字與字之間末筆與首筆之間的一種筆勢呼應,“筆畫斷而意相連”,是一種典型的“虛連”;字中點畫的實際連寫與字間的實際連寫就是“實連”,如“一筆書”就是一種典型的“實連”, “一筆書”可以是“單字一筆書”、“兩字一筆書”、“三字一筆書”,甚至可以是“多字一筆書”。

(3)“連”之靈活運用與書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草書書寫的節奏、氣勢、形質與神韻!

(4)有的答問者把“連”理解為“接筆”,這是非常錯誤的!“接筆”在“篆隸楷行草”都存在!任何字其上下筆的書寫都是接筆關係但未必是連筆的關係!這是顯而易見的! 3、“三交待”中的“交待”應該理解為“點畫、偏旁部首、草書專用符號等結構部件要交待清楚”,“交待清楚”的表現為能區分、能正確書寫、表達與體現,即要符合草書的四大特徵“連、省、代、變”的規範書寫、表達與體現,不能任意妄為!

(1)“交待”是否清楚是評品、鑑別草書作品水平高低的一條重要標準,“交待清楚”是一件草書作品成功的必備的基本條件,如果“交待”不清楚,則造成錯字、難以辨識、含混不清等諸多毛病,甚至造成作品的致命傷,使作品降格甚至成為廢品!

(2)要達到“交待清楚”的境界並非易事,必須狠下功夫!要在“多讀帖、多臨帖、多悟帖”,熟記草書符號及草字“連、省、代、變”的常規表現,在提高“表現力”的基礎上,多觀摩書法展以及眾多關於草書學習、創作的視頻影像資料,進一步提高“鑑賞力”。只有這樣,才能意到筆到,心手雙暢。

(3) “交待不清楚”是當今書壇草書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不少中書協會員的草書作品也普遍存在“交待不清楚”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草書功底未臻化境、是非不辯、錯訛不察;二是自以為是、信手塗抹;三是忙中出錯;四是意到筆不到。

4、“四墨”中的應該指的是“墨法”。這點在大家發表的答問中已達成共識。

(1)“墨法”位列 “書法四法”(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中的第三法。“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作品皆有對墨的濃、淡、枯、溼等的變化及作者如何運用等方面的考量。“墨法”對於行書、草書作品神韻、品位的影響尤其重要,好的“墨法”能使作品增光添彩。古人云:“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則滯筆鋒。”墨色溫潤、含蓄、變化多端、有五彩之妙,是書法藝術美的重要因素。

(2)垂釣客注意到“墨法”的著意強調是當代書家的普遍表現,但“物極必反”,著意強調與運用“墨法”造成的“不自然墨法”、“不合理墨法”有時反而使作品失色!

5、“五緊”中的“緊”應該是指“中宮收緊、節奏明快、章法嚴謹”等幾方面比較合理,否則將有失偏頗!好的書法作品,不管是哪一種書體,都必須“四法(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皆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不可偏廢!

6、“六飛白”中的“飛白”應該是指“墨法”中“飛白”。

(1)我們在書法中說的“飛白”,中,由於蘸墨不足,墨汁不能浸滿筆畫而出現局部“燥”和“枯”的效果,顯得很蒼勁,書法界稱道的“屋漏痕”即是“飛白”的效果之一。早在漢代,書法家就已經努力追求這種藝術風格,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書體。

(2) “漲墨”是與“飛白”相反的一種“墨法”。 “飛白易、漲墨難!”“漲墨”是因為筆中的水墨太多,水墨漫浸到筆畫之外,就稱為“湮墨”或是“漲墨”。漲墨是在晚明才被書法領域當做一種藝術風格來追求,比較典型的是王鐸,一般的人不容易駕馭!



落月灣中垂釣客


“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不知出處是何處,應該是草書者的經驗及感悟,有一定道理,因此筆者願與題主即各位同道朋友作一些探討。

我們知道,筆法、字法、章法構成了書法的三要素,但自明末以來至今,章法之一的墨法也越來越受到書家的青睞,在書寫中越來越被重視及運用。“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其實無外乎就是對上述書法要素的闡述,只是專就草書而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草書。

書法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從漢代簡牘帛書來看,西漢就有草書,因為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書寫“趨便省簡”,省並筆畫,結構極其簡略,簡到了漢字結構的極限。至東漢中晚期,草書逐步發展併成熟,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草法。

漢代草書家的代表人物為張芝,世稱“草聖”。他的草書《冠軍貼》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漢代大家崔瑗的《草書勢》,是第一篇專論書法藝術的文章,表明書法進入了一個自覺時期,脫離了作為文字的附庸地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從書體上來講,草書先後形成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體式。

漢朝的草體,“鉤鎖連環”的連綿筆勢限於一字之內,收筆帶有隸書的波角,字字獨立,後世稱為“章草”。

“今草”確立的顯著標志是東晉王羲之的草書,草法比章草簡易,筆勢連綿縱引,字與字之間牽連映帶,寫來更為便捷。

“狂草”發揮了今草的縱引之勢,運筆速度更為迅捷,筆勢奔放不羈,甚至一筆一行,筆畫糾結盤繞,姿態奇異,變化莫測。

因為筆畫簡略,而且聯屬,一些偏旁、字形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訛誤,所以寫草書首先要學習草法。草法既是書寫規則,也是草書的結構。所以,書寫時的點畫、連帶、起筆、行筆、收筆等,都要具備一定的規範法度。

草書獨特的“形態美”、“動態美”等特點,“方不中矩,圓不副規”的美學特徵,將書法從單純模擬再現形象的造型藝術提高到了能表現作者情感個性、意象結合的抒情藝術。故創作者在字形結體、墨法運用、章法佈局等方面,也有著精心經營,以期表現傳達自己的性情。

一點

此處的“點”,我們不能狹隘的理解為“點、橫、豎、撇、捺”中的偏旁“點”,而是中國傳統書畫中的“點畫”,它包括書法中的所以筆畫。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所以說,此處的“點”,實際上是指書法中的筆法,包括每個點畫在書寫的起筆、行筆、收筆、提按、頓挫、緩急等等,都要講究一定的筆法技巧。

二連

即連帶,是草書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因為草書的行筆迅疾,所以形成草書的動勢,即草書的動態美。動勢可以分為紙面動勢及空中動勢。

從形態上來講,連帶有單字的點畫連帶,使字形流美;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形成書法中的“行氣”。

從技法上講,連帶又分為實連、虛連和意連。

單字的點畫連帶,主要以實連為主。實連即使轉,在紙面上通過調峰,使筆鋒改變運行軌跡,達到點畫間的連帶,形成一種紙面的動勢。

虛連,顧名思義,是指筆鋒在紙面運行軌跡的虛虛實實,遊絲連帶,介於“實連”與“意連”之間,營造一種草書的空靈之美。

意連,即筆斷意連,是毛筆在空中的運行軌跡,雖然在紙面上並沒有留下痕跡,但在筆意上使點畫之間達到連帶的效果,使氣韻貫通,形成草書的空中動勢。

通過三種連帶筆法的靈活運用,提高草書筆畫品質,再結合點畫之間的顧盼,才會營造出草書“形態美”、“動態美”的特美感。

以上三種連帶技法,同樣表現在草書的字與字之間,使行氣更有韻致。

三交代

草書的“交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點畫的筆法交代,二是指點畫的行筆軌跡的交代。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有云:“米海嶽書,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這是指點畫的筆法交代。一個點畫自下筆、行筆至收筆,都要筆筆到位;尤其是收筆褚,更要把筆力送到,避免線條漂浮,軟弱無力。

前面說過,草書的書寫“趨便省簡”,省並筆畫,結構極其簡略,簡到了漢字結構的極限。草書有“草法”,每一個線條的具體走向,包括使轉的方筆和圓轉,都有其法度。如果稍有不慎或信手書寫,則極有可能“指鹿為馬”,此字非此字。所以,必須要把每一個線條的具體走向,每一個點畫的具體位置,以及使轉處的連帶關係,都要交代清楚,才符合“草法”。

四墨

墨分五色,其實遠不止無色,主要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無色具。”“無色”的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曰濃、淡、幹、溼、黑,現在書家多指濃、淡、幹、溼、枯。

孫過庭《書譜》雲:“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包世臣更是認為:“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藝舟雙輯》)縱觀歷代書法名家,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濃淡、燥潤中變化出豐富多彩的墨韻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奪目,生出無窮的情趣來,能更好地表現書法作品中的意蘊,所以又稱“墨趣”。如董其昌的淡墨運用,清新雅緻;王鐸的漲墨法,痛快淋漓;現當代眾多書家對墨的運用,更是多彩紛呈。

五緊

緊,其實就是書法中的結字即章法的疏密關係的處理。

蔡邕說:“書者,散也。”(《筆論》)他認為書法創作的關鍵在於散。只有作者的性情散淡,神意舒緩,然後才能使作品風神蕭散,不粘不脫。這是一種來自於莊子的藝術思想,是書法的一種藝術精神,而並不是說字形、章法可以“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收,或曰內斂,是其核心之一,就像道家文化中的太極圖,必須渾圓內斂凝聚。

體現在書法藝術中,一是要使字形結體緊湊,中宮緊收,並通過點畫的巧妙處理,達到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的藝術效果;二是在章法處理中,通過字形大小、正欹、疏密、墨色等等技法的處理,表現出“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空間效果。

所以,“緊”,不僅僅只是“收”,而是在結體、章法的處理上,要使單個字及整副作品有呼吸感,氣韻生動。

六飛白

飛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通過用墨及迅疾行筆,使點畫中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給人以飛動的感覺。

飛白書相傳為漢代蔡邕所創,他曾與鴻都門見工匠用帚寫字而獲得靈感,創作出別具一格的“飛白”書。這也符合他所倡導的“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九勢》)的書法美學思想。

現在我們把書法作品中的乾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在書寫中產生力度,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表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也大大增加了書法作品中的空間感,豐富了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所謂“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其實就是書寫者總結出的草書口訣,它包含於書法的筆法、字法、章法等要素之內。我們在學習草書時,首先要具備過硬的筆法基礎、書寫技巧,要有一定的審美水平與文化素養,嚴格遵守“草法”,方才能創作出合乎法度的書法作品,充分體現書法中的“勢”,表達創作者的性情與思想。否則,如果僅僅侷限於“小技”之上,難免會落入“東施效顰”的窠臼。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謝謝!

王萬平書法


草書創作的一點,二連,三交待,四墨,五緊,六飛白的說法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說法,僅就個人創作時的一些感受談一點看法:

一點是大草的靈魂,孫過庭《書譜》雲:“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我們從這裡不難看出點畫的作用:A是點在畫前;B是有些筆畫可用點代替組字,如“上、下”等;C是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草書是用點畫忬發出作者的至情至性為草書的神采!且要做到一幅大草作品“點點各異,筆筆不同”。

二是連。小草字字獨立,大草是上字之末牽絲映帶連接下字之首,偶有不連處,筆斷意連而成為氣韻生動的一筆書。

三是交待。既起筆運筆收筆的節點都要在疾速的書寫中交待清楚,絲毫不能馬虎,稍有不慎交待不清就會“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這裡本人感受頗深的是寫草書一定要有楷、行、隸、篆的基本功,特別是楷書的功底至關重要,正如孫過庭《書譜》雲: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有了楷書的功底在草書的書寫交待上就會提按分明,字與字之間運筆節點交待清楚。草書連綿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俯仰、疏密、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

四是墨分五色。濃、淡、枯、溼、幹。這裡是要有以水破墨的功夫,有時也可用宿墨,最重要是運用嫻熟,書寫自然,以期行雲流水,乃“草貴流而暢”矣!

五是緊。大草要大開大合,收放自如,輕重搭配,動靜結合,行距亦可左右搖曳,字與字也有扶老攜幼,但不偏中軸線還必須要緊湊,連貫,形成氣勢如虹……。

六是飛白,飛白即運筆過程中墨枯或筆疾而出現的“薄如蟬翼”的字或筆畫,逆進澀行的運筆方法形成黑白相間,虛實交替的蒼茫雄渾氣象,表現一陰一陽的大千世界自然現象。








孫伯倫草書


草書我對它沒有什麼研究,也不感興趣,我認為,要大家都能認識的書法才叫好書法,過度狂寫就是一種賣弄,別說別人認不出來,有些字過幾天恐怕連他自己都會認不出來了,有時候直接是一種笑話,甚至會造成一些悲局。三十年前好多地方都還沒有通電話,與外界的連繫主要是靠寫信,寫信也要把字寫規範才行,潦潦草草的寫些來人家認不清也腦火得很。那時我們地方出了個名牌大學生,寫的一手好字,聽說以寫草書最佳,畢業後分在北京工作,與家裡的連繫也都靠寫信,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收到,不過有一次信是收到了,可是糟糕得很,除了信封上的地址好認外,信上的字全是草寫的,寫的彎彎轉轉全是線條,家裡人一個也認不出來,全都一臉懵逼,找團轉人也認不出來,只隱隱略略的看見有三個字的字樣,像是北京市三個字的樣子,其它都認不倒了,後來他老婆拿去縣城請人翻譯,不過有些字還是被弄錯了,與寫信的人寫的內容完全不乎,甚至與信的內容完全相反了,導至家裡人與一鄰居家起衝突,結果兩家人打架造成一死三傷,搞得又是坐牢又是賠嘗,。兩個家庭家破人亡。後來大學生回來將信念通,但也說不服人了,成了世代冤仇,如今兩家老人都去世了,大學生都不敢回家見面,怕又打起來。


手機用戶59601201350


這句草書中大白話“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其實一點也不”白“,請教了很多書友,第一印象就如”新聞“,草書名家孫過庭的大作《書譜》,也鮮有類似的系統提及。在討論中,雖然大家還不知道她的出處,但感覺其分量不小,有畫龍點睛之妙。

整體來講,書法應包含筆法、結(結構)法、墨法、章法等幾法。而草書之法,”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是一種很簡練的歸納。

一點:“點如高峰墜石;橫似千里陣雲;豎像萬歲枯藤”等。這裡是以“點”為例,說明草書的基本筆法要到位,不可輕視,更不可忽視。

二連:草書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是要有“連”的體現,一則“實連”,看得見;一則是“實不連“,看不見,但趨勢、氣勢可以明顯讀出來。

三交代:筆畫的書寫,字與字之間的間距、連接要有交代。剛才說”連“的時候,有提到要”讀得出來“,那筆法,起行收(起筆,行筆,收筆)也得讀出來,不能任筆而書。

四墨:這個比較明顯,指墨法了,濃淡分明。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

五緊:草書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尤其講究疏密有致,有疏的地方,也有密的地方。以示法道自然,可延伸為,有強有弱,有剛有柔等等。

六飛白: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在書寫中產生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

”一點二連三交代,四墨五緊六飛白”,前一句講草書中需要注重的局部細則,後一句講草書中需要注重的整體大觀。言簡意賅,值得收藏。








溫故抱一


學習草書,有很多人、很多老師總結出很多口訣,都很有道理,初學時確實也可提高效率,但若長久沉浸其中,必將受其束縛,將草書程式化,失去其自由自在、直抒胸襟的特性。


學習草書,我認為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學習草書,或者說學習書法,從技術上說,就是一個“找規律”和“用規律”的過程,面對經典碑帖,唯有針對性地觀察與思考,才能敏銳地捕捉到前賢留下的“蛛絲馬跡”。

這是我們臨帖時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應對書體分類,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關係,如風格近似、師承相應、法源相近等。

2、學習草書,學一個人比學習幾種他的字帖更有意 義。學一個人可以學幾十年,學一種字帖只是學一個人的短暫時刻。一個人是歷史的、立體的、鮮活的,而一個帖是靜態的、平面的。

正如學習王羲之,是通過學習他的所有法帖來全面把握其風格,而不是僅僅學習其《寒切帖》或《遠宦帖》等。

3、學習草書,要多作一些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比如米芾,除了他的《自敘帖》以外,他留下的大量的 法書、刻帖和碑帖都提供了他學書之路的佐證。學習草書,從米芾的師承淵源、學書途徑和學書方法上獲得啟示,如此方為善學!



又如《十七帖》為王羲之草字代表作,歷來為草書準則。但此帖為刻本,字之結體可見,而墨氣及筆鋒轉折不易察。所以學習此帖可與孫過庭《書譜》相比較,會事半功倍。


4、草書的筆法最為豐富,但核心和根本就在提按,草書中的所有筆法,如輕重、快慢、遲速、起伏、方圓、大小、正斜、虛實、粗細等,都可以通過提按派生出來。

《書譜》中說:“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使轉要做好,首先得運筆自如,識提按之理,故學習草書首先提按之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