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你怎麼看?

影影圈圈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都對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個人的喜好與推崇對清代書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問題來了:有人說“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你怎麼看?



“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

清代有名的書法家也有很多,比如,王鐸、傅山、沈荃、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鄧石如、伊秉綬等等,之所以說“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首先是因為王鐸所處的清代前期的書法氛圍極為濃厚熱情,比清代中後期更具環境優勢,


環境可以影響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書法家的藝術造詣和整個書壇環境是有直接關係的,就好比,王羲之可以成為“書聖”,這和他所處的藝術氛圍極具濃厚熱情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著分不開的關係;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的行草書風在清初進一步延伸,

當然了,除了書壇環境優勢之外,王鐸自身的書法造詣也相當驚人,王鐸博學好古,工詩、古文、書、畫,書法獨具特色,以行、草書成就最高,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又流轉自如、力道千鈞。我們都知道,書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王鐸“詩文書畫”都擅長,藝術是相通的,自然王鐸的精神境界、藝術素養要很高深,



之所以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這和王鐸所受古代名家影響有關,王鐸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名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鐵宕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除與書法家的師承、名家影響,及繼承傳統技巧有關外,又與書法家的藝術素養、審美情趣有關,這就是“神筆王鐸”的書風由來。


詩夜城主




抖音公民豪翰


在字的結構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字形奇特,變化多端。

一,改變均衡,有的字左右相等,他則寫成伸左抑右。

二,有意誇張拉長或縮短某些筆畫。

三,字內空間疏密對比強烈。

四,字的傾斜角度較大,欹側互用。造成一種險勢。

五,行書中有篆書、楷書、隸書、草書筆意的運用。

六,不按習慣的結構方式,將大字寫小,小字寫大。一反常態。

七,誇張字形,把大的寫得更大,小的字寫得更小,長的字形更長,短的更短。類似於漫畫藝術,抓住人物形態特徵,作誇張變形處理,把胖的畫得更胖,瘦的畫得更瘦,高的畫得更高,矮的畫得更矮。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王鐸所書寫的行書《李賀詩帖》局部。)











神韻軒書法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

有“南董北王”之稱。

其書法獨具特色,

世稱“神筆王鐸”。

今天分享歷年拍賣的王鐸書法作品

試問:

他為什麼被稱為“神筆”?!

|虎賁|


李永忠


王鐸,似乎總是飽墨欲滴,一經著紙,便勢如飄風地書寫開來,最終的筆墨呈現純屬自然而然,使得黑白之間又分出許許多多不同層次的色階。有濃方顯淡,有枯方顯潤,從頭至尾呈現出一種連綿之勢,若大江之水順勢湧開,奔軼絕塵。

沒錯,這就是“筆神”王覺斯,一位爭議於明末清初卻在後世被“國際化”的書法大家。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今天我們欣賞王鐸行草精品《枯蘭復花賦》,這第一眼,就已羨煞許多人。

《枯蘭復花賦》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綾本,為草書杜律並烏絲欄行書《枯蘭復花賦》合為一卷。第一段為草書,縱25.1釐米、橫220.2釐米;第二段為行書,縱25.8釐米、橫203.9釐米。

怎麼樣?跳出二王閾限,不少書友似乎要驚叫出來。

說說王鐸的書法特色。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思主說,王鐸寫的不是字,是舞蹈。

戴明皋說:“覺斯(王鐸)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王鐸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以上看到的是《枯蘭復花賦》前半部分。整體感覺婉轉盤旋、騰挪跌宕,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觀者的眼球,令觀者不由自主地發出嘖嘖讚歎。此草書杜律是王鐸於順治三年為其弟仲和所作。這一年王鐸55歲。關於王鐸草書,清康有為曾言:“筆鼓宕而勢峻密。”就筆法方面言之,王鐸可謂是一位駕馭毫穎的高手,提按、頓挫、使轉,運用隨意裕如。常人要想運用如此筆法寫出氣勢磅礴的大作品,恐怕很難。

王鐸的成功就是將“二王”一路筆法做了各方面的調整,使線條蒼勁剛毅而富有彈性,有“錐畫沙”、“印印泥”之妙。譬如此卷中“蟬聲”二字,通過提按以及運筆的疾遲控制,使其最終形態顯得骨氣洞達、風神瀟灑。

從他的作品不能感受到王鐸的墨法之妙。王鐸在墨法方面的嘗試也是超越常人的。在他的作品中,筆法與墨法是不易分開言說的:墨法往往要通過筆法的輔佐來彰顯,而筆法也要通過墨法的大膽運用而顯豐富——這種思維的轉換對學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在當今書壇,“二王”書風流行,而很多書家把“二王”書風寫得太精緻、太小氣。還有些人創作巨幅作品也同樣運用寫小字的方法來進行,難免束縛太深。很多人只是表面上把“二王”書風做簡單的放大處理,最終難得大氣象。王鐸對“二王”的創新實踐值得我們借鑑。

王鐸書法帶給欣賞者的審美感受是多層次的。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方式相比較,書法運用黑、白兩色來進行創作,顯得有些單調。然而,也正由於這純粹的色彩構成使其成為經典。王鐸的睿智,同時也表現在對黑白色階的布排技巧方面。他把水墨玩得如此徹底、如此成功!以此卷為例,“蟬聲集古”四字“潤含春雨”,“寺鳥影渡寒”五字則“乾裂秋風”。

王鐸對草書的突破還表現在其獨特的空間處理上。他的空間意識很強烈。我們甚至可以說,王鐸的草書作品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動感的豐富多元的空間模式。在這動感的背後又蘊涵豐富的內涵——這就是美,這就是王鐸草書的魅力所在。相信,這也是很多思友喜歡王鐸的原因。

隨著王鐸書法的價值得到重新挖掘,越來越多的書家開始效法王鐸書風。他們認為王鐸書法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能夠帶給人強烈的視覺享受和心靈震撼,讓人忍不住提筆模仿。同時,也有很多書法理論家看到一種危機。他們認為對王鐸書法趨之若鶩,將會使書壇呈現千人一面的狀況。雙方站在特定的立場上言說,各有道理。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學習王鐸的另一種方式、途徑,那就是學習王鐸書法的內在意義,學習王鐸的學書精神以及學習方法。這些比效法“形而下”的技巧或許更有價值。學習書法與做學問一樣。一個在書法或學術上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是不能天天只依靠自己業已積累的“老本兒”來維繫藝術旅程的,興也勃焉,衰也忽焉,到頭來萬事皆空。就此而言,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的做法是明智的。

我們現代人,再去學二王,首先應該學習到王鐸的睿智,他能充分享受二者帶來的不同的藝術快感,深刻把握其間的不同之處與共通之處,任意穿梭其間,久而久之,找到自己心中的“二王”。這是我們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或者說,這也是我們很多人的潛質。





王慕石


王鐸的書法豈止是清書法之首,米芾之後,當是書法第一人的不二之選!

米芾之後能理解到魏晉筆法的無人可及王鐸!王鐸不僅能理解到魏晉的筆法,更是在章法與墨色的領悟,能在魏晉的基礎上,開拓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暫新的境御!

王鐸與米芾一樣,都是筆力強悍的代表人物,而自唐以後能在筆力上做得突出的也僅剩此二人而已。王鐸能筆法上做得更好的是方筆的理解,這點王鐸甚至超過米芾,只不過在飄逸,灑脫上尚不如米芾!

自唐以後,書法唯王鐸或可與米芾比肩,其餘者皆不堪也!


一笑貫長天


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另字覺之,號十樵、痴庵、痴仙道人等,河南孟津人。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詩文書畫皆有成就。

王鐸書法尤其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王鐸擅長行草,主要得力鍾繇、二王、顏真卿、米芾等名家,學“米書”有亂真之譽。其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跌宕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一掃明末清初盛行的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纖秀書風而獨出新意。

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牆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的草書《唐詩卷》就很容易被其浩浩蕩蕩、奔騰不已的氣勢所感染。字形忽大忽小,左右攲側,富有動感,點畫沉著堅實而又氣息酣暢,每行數字或一字不等。其墨色枯潤相間,形成白疏黑密的藝術效果,有鮮明的節奏感,精美與野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雖為亂頭粗服的大寫意卻渾然一體,不失法度,整體連綿不絕,氣貫長虹,王鐸的書風以較為淵深的內涵和新奇的形式美在近當代書法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正如清姚鼐所評:“王鐸草書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



弄墨人3476384831199


王鐸作為明朝重臣降清,個人失節,卻令百姓免遭塗炭。至於,王鐸的書法成就,康有為,沙孟海,啟功大師早有定論,五百年來掃鼎之人,我不敢造次,我最喜歡王鐸的行書,特別集王鐸之春聯。(圖1)是我寫的集王鐸春聯。





江川31


你說的吧?在你心裡他是第一就是第一,他是第二就是第二。



盛行書畫


我是一人。是神筆王鐸,還是一位日本“書道”喜歡中國書法家呢?

是不是清朝書法家之首並不重要,王鐸清朝書法家之首又如何。當代有些吹捧王鐸實在太誇張,“后王勝前王”吹捧王鐸,並且是中日書法圈有些書法家一起推的。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

上圖《王鐸贈湯若望詩翰》,王鐸的字好不好,好。王鐸的字能夠不能稱得上清朝最好,清朝誰的字最好重要嗎?

清朝字誰最好並不重要,只有當代少數書法家特別在意清朝書法。王鐸是清朝書法第一,對於這些書法家來說就比較重要。王鐸先要是清朝第一,才能夠挑戰王羲之。

很多人為了自己的人生,做著不和常理的事情。

“后王勝前王”吹捧王鐸,並且是中日有些書法家的某種默契推動而成的。

說在前面,日本書法他們叫“書道”。為什麼王鐸和日本書道有關係呢,先說說林散之。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被譽為“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當時的時代環境是那樣的,當時日本發展的不錯,很多東西影響了我們。

這裡有個非常神奇的故事,很神奇的邏輯。如果一個不合理的事情,還有一推人維護那麼就說明這件事情,他們能夠從中獲利。

王鐸明末清初人,因二臣身份受到我們中國文人的排擠。所以王鐸超絕的書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在小圈子流傳,遭到文人鄙視和排斥,不被喜愛,直到清末民國流入日本,被驚為神作,認為他的水平已經勝過“二王”,隨後國內才形成王鐸熱。

日本沒有固有成見,不管王鐸是不是“二臣”,他們發現了真正的書法高水平的書法家,此人超過書聖王羲之。

可是“崖山之後無中華”這是一句非常“居心叵測”的話。找源頭在日本記載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

這兩件事情很矛盾,日本一會說明末清初的“二臣”王鐸的字好,一會又跟著明朝遺孤說崖山無中華。

可是日本現在對王羲之的態度是這樣的,王羲之實際上在日本的地位那非常的高。

就不說王羲之了,顏真卿的地位也是極高。2019年顏真卿《祭侄文稿》要在日本展,引出多大的風波。

當看到有些人還在吹捧王鐸,“后王勝前王”日本肯定有人說過,但是真正還一直炒作這事情的是我們有些自己的書法家。

一人有感

看看最近知名書法家的字,就知道為什麼要吹捧王鐸了。

王鐸的字確實還不錯,但是不能吹上天。

華夏文化對文人相關的事情是相對含蓄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如果對中華文化有研究,或者說國學書籍讀得多些,王鐸的字不可能有特別特別高的評價。

王鐸的字確實有特色,也有他的好,但是不要吹捧過度。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2月17日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