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縱觀茶史,茶風興起時便是太平盛世。

隨著時代的進步,茶從其食品藥品的身份轉變,轉變成為一種飲品。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茶不再只是一種解渴的飲料,更成為了人們提升自我心境,生活方式,精神境界的高雅飲品。

隨著靜心品茶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方式,茶文化也成為了新時代的生活文化之一。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體會一下,茶文化的學問。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講究的中國茶

國人飲茶,向來考究。

雖沒有日式茶道焚香沐浴那般誇張,但是也是十分重視喝茶這一事兒的。

中國茶品類繁多,不同的茶品需要搭配不同的器具、投茶量、水沸的程度、沖泡的時間以及茶空間的佈置等等。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要想泡的一杯好茶,選擇的器具也是十分重要。

例:武夷巖茶一般選用蓋碗進行沖泡。

器身包含了蓋、碗、託三件才能組成一式完整的茶具。

明代廢團茶興散茶後開始流行的撮泡,便是將茶品至於蓋碗中品飲時多以蓋撥茶,即可觀湯色葉底更能方便品飲到茶滋味。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小時候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時常看到電影中的人物手持蓋碗啜飲茶品。

雖然蓋碗撮泡的方式並未在如今的茶生活中被流行,但是中國川渝地區依然保留著這種古老的喝法,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

但是作為高香型,耐沖泡的武夷巖茶這樣的喝法略有些“暴殄天物”,所以在明代撮泡的基礎上延伸出了現代武夷茶的喝法——蓋碗沖泡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投茶得當,滋味彰顯

要泡的一杯好茶除了擁有好器之外還需要根據不同茶類的特點掌握投茶量。

投茶量過多則會導致茶湯濃度過高,投茶量過少則會導致茶湯滋味寡淡。

通常武夷巖茶的用量(在沒有克稱的情況下)可以採取目測的方式取蓋碗的1/2或2/3的投茶量進行沖泡。

如果對於投茶量不夠把握,且口感略為清淡的朋友建議可以先投茶1/2蓋碗的高度,這樣的茶水比例相對而言比較平衡。

當然現在的商家都十分的貼心,一般會將每一泡的用量打成小泡進行售賣,一般的用量會在8g~10g之間遊離,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硬性標準,如果茶友們覺得口感太過於濃郁或者寡淡可以再進行自我斟酌,畢竟每個人喝茶的口感都是不一樣的,而固定的克數只是為了方便品飲,而不是為了限制大家喝茶的用量。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沖泡得當,茶味自發

一杯口感滋味得當的茶品除了得當的投茶量,還需要助力適合茶品沖泡的水溫和沖泡時間。

在大多數朋友的印象中沖泡茶品需要使用100℃的沸水進行浸泡,其實不同的茶品他們的沖泡水溫、時間也是不一樣的。

例如原料選用細嫩芽頭的綠茶、黃茶、紅茶等,他們葉片過於鮮嫩無法承受100℃的沸水,過高的溫度會使得茶品內含物質迅速釋放出來導致茶湯過於苦澀,甚至會出現酸味,如果將蓋子蓋起來還會產生悶味,非常影響茶湯的鮮靈度。

這種細嫩選料的茶品則需要將水溫下降至80~90℃進行沖泡,且儘量不要蓋杯。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同時沖泡的時長也絕對性的影響到了茶湯的口感和香氣的展現。

例如武夷巖茶在使用100℃的高溫進行沖泡時,茶葉內含的香氣物質會在熱力衝擊下大量釋放。

使得茶香被激活,但是茶友們千萬不要貪戀這樣刺激出來的香氣,長時間的嗅香忘了出湯會使武夷巖茶中的多酚類物質過多釋放,產生一定的苦澀感,這樣的茶湯讓大多數茶友較難接受。

同時長時間的做杯也會使得香氣、內含物質集中釋放,導致後續沖泡茶品顯得寡淡無味。

所以在沖泡武夷巖茶的時候陳馨的建議是茶友們可以適當的即衝即出,因為是100℃的高溫,在適當的潤茶後,內含物質是呈現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一般來說即衝即出會滿足大部分茶友的需求。

對於很多剛接觸武夷巖茶的朋友來說沖泡時間的拿捏度可能不是非常的準確,如果沖泡時出現了失誤,很有可能導致整體茶湯口感都無法挽回。

但是如果只是沖泡的口感偏淡了,卻是可以在下一泡出湯時適當增加坐杯,以彌補回來的。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凡茶有味,韻為佳品

武夷巖茶以“色綠、形美、香郁、味醇”著稱,更以其特殊的巖韻為一絕。

雖茶均“以香為無上妙諦”而自居,但是對於從小就“逆境中求生”的武夷巖茶來說這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條件。

除了香之外武夷巖茶還具有:清、甘、活的三大特性,再佐以特殊的“巖骨”,產生了其他茶品所沒的“巖韻”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小結

品茗一杯好茶,掌握沖泡時間、水溫、投茶量這三大首要人和的因素後,適當加入一些提升喝茶體驗的要素會令喝茶的體驗更加進階一步。

在此我們簡短的將其總結為六個字:器潔、心靜、共飲

茶文化的大學問——器、形、美、沏、品、境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讓你更好的瞭解中國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