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照壁上的文化(二)——琴鹤家声

大理白族民居被誉为:最有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民居!

其照壁文化在海内外独树一帜,白族民居的照壁都书写有四个字,每四个字都有一个典故在里面。认识了这个典故呀,自然就知道了这家人姓什么。所以白族的照壁文化就是他们的姓氏文化。


赵姓书样:琴鹤家声

大理白族民居的照壁上如果写有:“琴鹤家声”字样,代表着这户人家姓:"赵"。


赵姓典故:

赵抃(biàn),字阅道,北宋衢州人,宋仁宗祐年间27岁中进士。宦海沉浮45年,曾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副总理级别。官位如此显赫,但赵抃为官刚正不阿,被誉为“铁面御史”。平时生活中的赵抃情趣高洁,举止潇洒,家有一张雷氏名琴一张,还养了一只白龟,一只仙鹤,不论是外出访友,还是走马赴任,他都一并随身带着,左右不离。

赵抃一生四任四川地方官,入蜀赴任时没有前呼后的随从,单人独骑,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到职后,经常微服查访间疾苦。他为政相当清简,不喜欢繁文缛节,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宋神宗曾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赵抃死后被封谥号“清献”。

赵抃的座右铭:“良田万顷,日进二升;大厦千间,夜卧八尺”。后世裔孙为颂扬赵氏先祖赵抃为官俭约、轻车简从的高风亮节而以“琴鹤”标额其堂,因此,“琴鹤家风”、“琴鹤之声”也就题在了赵姓人家的照壁上。


有关赵抃的几个有趣故事:

一、冯梦龙《智囊全集》记载:赵抃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任越州知州。两浙地方闹旱灾与蝗害,米价昂贵,饿死了很多人。各州都在要道上贴榜文,赏赐告发哄抬米价的人,只有赵抃贴出的榜文是命令有米的人,官府可以提高价钱向他收购。于是米商都聚集到越州来,米价也就低了下去了。凡是物品多价格就低廉,少则昂贵。不刻意压低米价而想办法增加供应,赵抃在那个时代就有市场经济的知识,真是个有见识的人。

二、《宋稗类钞》记载:“有妓戴杏花……公喜之,戏谓曰:髻上杏花真有幸。妓应声曰:枝头梅子岂无媒”。赵抃心下暗生喜欢。当夜,他问老仆该妓地址,令老仆去请。老仆去后,久久不归。赵抃在房中走来走去,烦躁不安,深感后悔,又急令人去把老仆叫回来,不料老仆却从黑暗中走出。原来,老仆深知赵抃为人,知其必要后悔,根本未去。

三、冯梦龙《智囊全集》记载:赵抃巡察青州时,经常想:有一人下狱就有十人因而耽误工作;那些受牵连波及的,更是无辜;而且监狱中,夏天有湿气、传染病,冬天有冻伤、脚气病;有的人因为一点小罪,长年受到拘禁;有人因为一点牵连,几乎丧命;狱卒、囚长的勒索凌辱,更令人痛恨。于是赵抃令人常常回派人去查阅各地监狱的记录,以囚犯数目的多少,来推断定官吏的贤明与否。这样的办法实行一年以后,郡、州、县各级官吏都不敢随意羁押人了。

四、赵抃去世100多年后,到了南宋景定年间,潭州知府林存离任赴京面圣,在衢江上岸后,征调了千余名衢州壮丁为其挑运行李。浩浩荡荡的队伍路过莲花山赵抃墓前时,与赵抃当年一琴一鹤匹马入蜀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留下了一首讽喻诗:“千夫荷担出山阿,膏血如何有许多。不若扁舟径归去,休从清献墓前过。”相传此后,再也没有贪官敢从赵抃墓前经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