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十一):我们都是“文化”人

至从加入泛文化训练营培训,着着实实从教育领域换作了文化领域,写作范围更广,依然可以兼顾我的画。成了文化领域人后,继续我的创作。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文化”字义。

先来说说“文”

“文”最初的意思就很社会了,就是在身体上刺画花纹,也就是纹身。古人有图腾崇拜,刺点花纹也不奇怪,不过是用什么刻的,疼不疼?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书画同源(十一):我们都是“文化”人

回到正题,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的不同时期的演变

  • 甲骨文、金文时期

整体形状看,它像一个站立的人形。一个人头,两只手臂,再加两条腿,在胸口或者背部刺有各种花纹图案,就像一个大汉在那里展示文身。金文的“文”字基本上和甲骨文一致,胸前或背部纹有“目”、“十”、“心”、“点”等花纹。

书画同源(十一):我们都是“文化”人

  • 小篆时期

小篆继承了金文,但是字形开始线条化,人站立的外形没有变化,但是除去了胸口或者背部的文身。这当然与汉字发展的简化有着联系。大汉除去了文身站在那里,显得和蔼卡可亲。

书画同源(十一):我们都是“文化”人

  • 隶书楷书时期

发展到隶书,更加简化,并且将曲线平直化,到楷书时期,字形有所变形,已经看不出人形。大汉离我们远去,留下时间的记忆和历史的尘埃。

  • 延伸意思

“文”的本义:文身,上面已经分析,后来人们在这个本义上给“文”字加上“糸”(mi),就是绞丝旁,表示花纹,纹理。而花纹又是具有纹理性,所以又引申为条纹,文章,花纹好看,后又引申为文采。古代的字一般是用硬物刻出来,动作类似胸口刺图案,所以后来又引申为“文字”。早期铜钱上面有铸文,所以又称为一文钱。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化”的演变

  • 甲骨文、金文时期

这时候的“化”字形基本没差别,都是两个颠倒的人形,有点像太极,或者马戏团里的滚圈,两个人一正一反,滚动起来就像前后翻滚,耍杂技一般,让人眼花缭乱。由此也可以看出“化”的本义就是变化。此时它就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单独的“人”字构成。

书画同源(十一):我们都是“文化”人

  • 小篆隶书时期

这个时期两个人形有了变化,隶书时期把小篆时期的弧线直线化,就完全写作一“人”一“匕”(hua),和匕首的“匕”不同。匕是一个匍匐的人形,在这个时候,化就变成了一个形声字,(人,形旁,匕,声旁)。“化”字在后来的变化一直不大,沿用至今。

书画同源(十一):我们都是“文化”人

“文化”的组合

“文化”的组合是从“人文化成”演化而来,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们拆分来看看具体的意思。

这里的文,代表一切现象,天文,就是自然变化,也就是一种现象,即自然现象。当自然现象经过人的认识,了解,分析,乃至改造,点化,建设,就成了人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观察自然现象,可以发现一些自然规律,比如乌云密布,我们就知道快下雨了,做好准备。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我们讲了人文,就是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和了解,这便是第一阶段,就是“初识”,当我们“初识”以后,总结为知识,就要运用在人生,比如古人耕田以获取粮食,织布以获取衣服,如果我们再更高级一下,我们会利用自然之物,呈现出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制定出礼仪,制度或者风俗习惯。这就是一种被“点化”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是天下)都是通过这种“点化”而造就。所以被称为“人文化成”,简称为“文化”。

写在最后

最后我们对“文化”做一个总结:

它就是我们人类在认知和了解世界的过程里不断升级的人文活动,在这种升级打怪过程里我们不断被“点化”,通过学习,模仿,改造,我们人类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精神意识和修养。

现在,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文化人”,世界很大,知识很多,只有不断不停地完善自己,多学习,多思考,多创造,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才能拥有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成果,所以,让我们加油吧,在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