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礼,源于原始社会,最开始,只是以简单纯粹并不具明显身份阶级性的形式出现,多是祭神祈福的宗教仪式,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精神需求的增大,礼开始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华,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多年的民族,其历史之久,更是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礼教文化,但金无足赤,礼教中也有糟粕,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被剔除,尤其以待“女”之礼更甚。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周礼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央集权制,而各个朝代的礼仪内容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礼仪强调的是尊神抑人、尊君抑臣、尊父抑女以及尊父抑子,只是它们都随着朝代更迭变化着轻重程度。那么,早在妇女受到相对尊重的原始母系社会的制度下,“尊夫抑女”这不公平的封建礼教又是怎么形成与发展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周朝的宗法制、分封制的诞生和儒教的出现,虽然它们在在一定的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社会秩序,但同时它也是封建礼教的“压迫物”,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逐渐阻碍了人类个性的自由发展,束缚了人的思想,更是导致社会男女性别地位失衡的导火线。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宗法制尤为明显

有人说,三从四德,夫为妻纲,是正常的家庭现象,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礼教,中国古代都能运转得繁荣昌盛,它的出现与发展不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现象,礼教思想在这类人的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但它真的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吗?很显然,会,而且是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首先,它造成了人才的损失。古时的大男子主义社会,男子专政,而女子,其本分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试想,如果没有花木兰的“代父从军”,又怎会有护国有功的巾帼大将军呢?如果没有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又怎会有治国有方的第一女皇帝呢?如果没有刘胡兰的“宁死不屈”,又怎会有集爱国心的抗战勇士呢?回头想想,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才女很多,还有上官婉儿、王昭君、蔡文姬等等。可以看出,在女性被压迫的社会里,依旧有这么多的人才,那么再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这种压迫,一方面来说,她们定可以为国家做出不朽的贡献,另外一方面,也会有更多有才之女实现她们本应该实现的价值。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女皇武则天

其次,它造成了社会风气长期弥漫在一种冥顽不化的风气。起初,只是在礼法的政治地位上,后来,发展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渗透到了女生的身体伤害上。那些对女性身上自然生长的,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不体面的,尤其在宋代,关于妇女的陋习达到了一个高值,其中妇女缠足从宫廷传入民间,甚至“以大足为耻”,而其陋习并没有在发展中减少,反而愈演愈烈。这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生理健康,更抑制了女性的思想,社会风气一度随歪曲的思想而扭曲。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禁锢思想的三寸金莲

接着,在后来的近现代改革中,它造成了实现社会变革的道路更加艰难。近代,受思想解放思潮的影响,无数的人呼吁改革,女性更是希望得到解放,希望得到自己作为“自由人”的权利,更是有很多人为改革做出卓越的贡献,但腐化的百足之虫,甚至是千足之虫,难以动摇。一次次的努力换来了无动于衷,甚至是当头一棒,就这样在反反复复,跌跌撞撞,无数人的力量换来了新中国,在制度上,终于迎来了可观的变化,法律废除关于女子在封建礼教中的不公平法律,制订了女子的经济、教育、家庭地位上与男子平等的条文。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女权运动如行为艺术

最后,它造成了现代社会里一大部分人无法完全接受男女平等。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一些父母,思想里依旧存留着老旧的“重男轻女”思想,尤其以农村地区的家庭为典型。比如,小村里,有很多家庭或是为了传说中的“传宗接代”,或是为了在家中受到长辈的青睐以继承俗话里的“家产”,或仅仅只是为了不被别的女性嘲笑家无男丁,拼命生孩子,只为一个男孩子,造成了人口过多,家庭经济繁重,于是就有了女孩子被送,被买,被丢弃的现象,这些做法,可能造成被遗弃的女孩子无法积极面对生活,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变少了不代表没有

它还在其它很多方面造成了危害,一颗种子,埋下了,生根发芽甚至越来越茂盛了,你有想过它可能是水葫芦吗?就是当初太平天国那样一个理想型的社会,它也做不到让男女绝对平等,因为那样的待“女”之礼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否认,中华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礼教有很多,但依旧要秉承一颗正义的心取精华,弃糟粕,甚至,在糟粕出现时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否则,一滴墨滴进大海里永远也无法冲没它,只能冲淡,这有好比一个人信用出问题了,他一辈子的污点就在那了,而待“女”之礼,就是这样的一滴墨。

封建礼教之待“女”文化

过去了,就无法实现了

传统待“女”之礼,是一个必须批判的中华传统礼教文化,它是颗毒瘤,而这病,似乎永远也无法治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