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孫子兵法》研讀賞析《始計篇》之“兵者,國之大事”

國學經典《孫子兵法》研讀賞析《始計篇》之“兵者,國之大事”

導讀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在臨沂。

作為一部軍事聖典,它一直被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商人、學者奉為至寶。這部百家兵法之始祖,曾造就了一批批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無論是三國時的曹操、諸葛亮,還是近代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他們在軍事、政治、外交等諸多方面,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了孫子謀略思想的啟發。在短短6000字裡,《孫子兵書》把人類的智慧淋漓盡致地展現於我們的面前。正是由於《孫子兵書》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因此,二次大戰以來,國內外許多軍政要員都把《孫子兵書》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孫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之“兵者詭道”、“上兵伐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等凝聚著深刻謀略思想的名言粹語,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讓人驚奇的是,世界上許多商界鉅子的案頭,放在顯著位置的也是《孫子兵書》,而不是MBA的教程。《孫子兵書》已然成了眾商家克敵制勝的不傳之秘。

今天,當我們受變化多端的世界所迷惑的時候,聆聽孫子的教誨,也許我們會發覺,世界原來如此簡單。

今天開始,小編應讀者要求與大家一起研讀賞析《孫子兵書》。歡迎各位師友留言、指正、關注、轉發……

兵者,國之大事

國學經典《孫子兵法》研讀賞析《始計篇》之“兵者,國之大事”

【原文】

兵者①,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註釋】

①兵:本義為兵械。《說文》:“兵,械也。”後逐漸引申為士、軍隊、戰爭等。這裡作戰爭解。

②國之大事:國家的重大事務。

③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細審察,謹慎對待。

【譯文】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賞析】

孫子開篇明確提出了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他對君王將相要求是:對待戰爭,必須有對國家、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強調在開戰之前,要有戰略意識和全局觀念,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地研究、認真地謀劃,以便制定正確的迎戰措施和作戰計劃;並應隨時加強軍隊訓練,培養精兵良將,以免在戰爭來臨時對國家和軍民造成災難。歷史的經驗也表明,戰時要審慎地對待戰爭,平時要加強對戰爭中各個因素地研究,防患於未然。

不重視戰爭,導致國破家亡的事例屢見不鮮。五代時,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平時縱情詩酒,沉溺聲色,疏於政務,對戰爭及國家大事一概不問;既不諳事,又不識人,輕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間計,殺害了自己能征善戰的大將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軍壓境之時,束手無策,最後只好光著身子自縛請降。這位未識干戈的君王,最終釀成了國破家亡的千古之恨,山河易色之悲,讓人沉思。當代社會,經濟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為了能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戰略意識和全局觀念同樣必不可少,只有通過重視科技和教育,激發企業活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強整體實力,才能在激烈的經濟角逐中保持不敗。

日本就是一個以商業興國的典型。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近於崩潰。但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中,它的經濟卻得到了奇蹟般的恢復和發展,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發展速度之快,震驚了整個世界。他們的產品從打入沒有競爭對手的亞非拉各國開始,逐漸進入澳大利亞,最後憑藉著雄厚的財力突破歐美經濟防線,並以價廉物美的產品迅速打開了歐美市場。現在,譽滿全球的日貨,在國際市場上隨處可見。日本的發展正是源自國家對科技和教育的大量投入,對發展經濟以激發企業活力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們說,發展經濟也是“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讀誦經典、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當代的國人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國學經典《孫子兵法》研讀賞析《始計篇》之“兵者,國之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