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將領雖然參與過一些重要戰役,但是留下的形象卻比較單薄。或許是史料的匱乏,也或許是這個人物對歷史的貢獻不強。這種情況在不置史官的蜀漢政權中已經司空見慣,在曹魏、東吳也有發生。比如曹魏的後將軍牛金。牛金參與過"南郡之戰"、抵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周瑜、諸葛亮等名將有交手的經歷;另外挫敗過馬岱的北伐,跟隨司馬懿討平公孫淵。牛金雖然沒有個人傳記,但根據這些分散的史料來看,他還是可以稱得上是一時名將。而且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在三國時期有"牛繼馬後"這樣的讖語,司馬懿忌憚牛金,還用毒酒毒殺了他。也讓牛金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傳奇色彩。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牛金這個人物。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南郡之戰"成就"曹天人"的稱號

牛金首先出現在歷史中的記載,應該是在《三國志·魏書·曹仁傳》當中。當時的背景是在"赤壁之戰"之後的"南郡之戰"。挫敗了曹操南下的攻勢之後,孫權和劉備開始對曹操發動反擊,其中最為重要的地方就是南郡。周瑜、程普、甘寧、呂蒙、淩統、張飛、關羽等人圍攻江陵以及南郡各縣,曹仁、徐晃等人鎮守江陵,另外還有滿寵、李通等人的支援。"南郡之戰"參與將領多、持續時間長,中間也有一些局部戰役,也是一次規模較大、影響較深的戰役。牛金就在"南郡之戰"中有所表現,但是其實是充當了曹仁的背景板。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周瑜率領數萬大軍進攻江陵,有一支大概數千人的前鋒抵達。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守城戰中,守城將領往往是以攻代守,先主動出擊來打擊敵方的士氣,能夠有利於接下來的防守。最有名的就是張遼率領八百死士衝擊孫權的第二次"合肥之戰"。曹仁在"南郡之戰"中很有可能也是使用了這個戰術。周瑜數千前鋒到達江陵城下,正是孫劉聯軍立足未穩的時候。曹仁徵募三百死士,令牛金率領這些人挑戰周瑜前鋒。結果牛金失敗了,反而被圍困在周瑜前鋒中無法脫身。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牛金如果對周瑜軍隊造成殺死,固然可以提升士氣,利於守城;一旦全軍覆沒,兵敗身死,對於江陵守軍的士氣來說也是一個打擊。為了扭轉這個局勢,曹仁不顧長史陳矯的勸說,親自率領數十個騎兵衝擊周瑜前鋒,不僅救出牛金,還重新殺入敵軍當中,又救回被困在裡面的牛金士兵。因為這個表現,曹仁得到"天人"的評價。牛金以三百士兵對抗數千敵軍,失敗倒也不能過分苛責。不過與曹仁的表現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諸葛亮四伐時與諸葛亮交手

牛金再次出現在史料當中,是在《晉書·宣帝紀》,背景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向來有爭議,《漢晉春秋》中記載諸葛亮取得了"甲首三千"的大勝,《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頭上刷了"斬俘萬計"的戰績。《三國志》中的記載其實比較平淡,由於連天霪雨,後方的糧食送不上去,諸葛亮糧盡退軍,在撤退時射殺了曹魏名將張郃。有人單獨取信《漢晉春秋》;有人單獨取信《晉書》;也有人二者都不相信,只相信《三國志》。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對歷史人物的態度的影響。由於小編要說的是牛金這個人物,所以暫時取信《晉書》。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在曹魏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即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基本上是以隴右地區為主,第四次也是這樣。諸葛亮率軍圍攻祁山,當時負責西線軍事的大司馬曹真去世,於是司馬懿從宛縣轉移到長安,都督雍、涼軍事,抵抗諸葛亮的進攻。按照《晉書·宣帝紀》中的說法,司馬懿率領大軍向西支援,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搶先割取上邽縣的麥子。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生性謹慎,一定先建營再割麥,於是日夜兼行趕赴上邽,逼退了諸葛亮。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司馬懿繼續追擊諸葛亮,在漢陽境內與蜀漢軍隊相接。司馬懿布好陣型,令牛金率領一支小規模輕騎兵作為誘餌,吸引諸葛亮進攻。諸葛亮與牛金(也有可能是司馬懿)剛一接觸就撤退。司馬懿繼續追擊到祁山附近,諸葛亮屯兵在滷城。司馬懿進攻滷城,諸葛亮徹夜撤退。司馬懿繼續追擊,取得"斬俘萬計"的戰績。按照《晉書》中的記載,牛金與諸葛亮交手至少沒有出現敗績,在諸葛亮四伐中表現還可以。不過《晉書》中關於諸葛亮四伐的記載一向存在爭議,還是需要結合《三國志》、《漢晉春秋》多種史料來看。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牛繼馬後"的讖語

在古代歷史當中,讖語經常出現,而且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在史料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在曹魏青龍三年(即公元235年),涼州張掖郡柳谷口水漲,出現了奇異形狀的所謂瑞石,被稱為玄石圖。上面有石馬、鳳凰、麒麟、白虎、犧牛等等形象。按《建康實錄》中的說法,犧牛在石馬的後面,所以有占卜者解讀出"牛繼馬後"這樣的讖語。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司馬懿認為其中的"馬"指的是自己家的姓氏——司馬氏,按照"牛繼馬後"的說法,有一個姓牛的人物會取代司馬氏的地位。所以司馬懿對牛姓將領格外注意。牛金這個將領就非常受司馬懿的忌憚,牛金在東漢末年就加入曹操集團,資歷較老;與周瑜、諸葛亮交手不至大敗;在青龍三年挫敗蜀漢將領馬岱的入侵,斬獲上千;在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跟隨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淵建立的燕國政權,算得上是勞苦功高,有一定名望;司馬懿想要除掉牛金的時候,司馬師為牛金求情,認可他的軍事能力;牛金在曹魏官至後將軍,雖然地位不算金字塔頂,但也是重號將軍。"牛繼馬後"的讖語,牛金可謂首當其衝。

曹魏後將軍牛金,與周瑜、諸葛亮交過手,曾被誤以為司馬氏取代者

司馬懿懷疑到牛金的頭上,於是用毒酒鴆殺牛金。有意思的是,根據一些史料的說法,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其實是其母與某一個牛姓小吏而生,在《魏書》中更是記載司馬睿就是牛金的兒子。當然關於"牛繼馬後"這個讖語與司馬睿的出身向來存在很大爭議,史料記載未必屬實,還是要靠讀者自行判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魏將相大臣年表》、《建康實錄》、《魏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