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在今天的大不列顛島中部有一道長城自東向西將全島一分為二,其走向雖然並不完全與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界線重合,但兩者基本上相差無幾。考慮到“聯合王國”誕生之前,英格蘭與蘇格蘭根深蒂固的矛盾和鬥爭歷史,後人很容易把這條長城想象成其中一方為防備另一方而修建的軍事設施。但實際上,在這項工程竣工之後的很多年裡,嚴格意義上的蘇格蘭與英格蘭都沒有誕生,修築這道防線的恰恰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羅馬人。

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羅馬先後兩次跨過英吉利海峽入侵大不列顛,並最終在今英格蘭地區站穩腳跟。從不列顛島的地形來看,北方多山地而南方多平原,這樣的地理結構也是造成後來南北人民性格迥異的原因之一。羅馬人到來之後,本土的凱爾特人被驅趕至北方山區,但後者顯然不願意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因此這些羅馬人口中的“野蠻人”開始了針對南方長達數百年的侵襲和騷擾。

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從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地圖來看,位於西北角落的蘇格蘭山地在羅馬龐大的疆域面前只是“滄海一粟”,因此後人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疑問:在征服南方之後,羅馬軍團為何不乘勝北進,將凱爾特人僅剩的根據地收入囊中,反而採取修築長城這樣保守的策略來應對騷擾呢?事實上,擴張成性的羅馬人並非沒有做過類似的打算,但現實條件卻逼迫他們不得不依靠土木工事來鞏固戰果。

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羅馬成功侵入大不列顛始於凱撒時期,但面對凱爾特人瘋狂的抵抗以及北方山地“易守難攻”的現狀,凱撒最終在征服英格蘭之後轉頭返回高盧(今法國)。此後羅馬多任皇帝曾嘗試一鼓作氣拿下北方,結果卻事與願違,而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哈德良當政。在哈德良上臺之前,佔據帝位的是皇帝圖拉真,雖然是晚年即位,但圖拉真極其好大喜功,一心要複製亞歷山大的傳奇。

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圖-冰與火之歌中的絕境長城,靈感來自哈德良長城

圖拉真時期,羅馬兩次發動達契亞戰爭,將勢力滲透至多瑙河下游;而後又在西亞發動帕提亞戰爭,並在新徵服的土地上建立亞美尼亞行省、美索不達美亞行省和亞述行省,羅馬的版圖擴張達到頂峰。中國有句古話叫“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而哈德良繼位之後的羅馬正是這種狀況。由於圖拉真連年征戰,羅馬各項資源趨於枯竭,同時被征服民族與羅馬人的矛盾愈演愈烈,以至於哈德良接手之後表面上繼承的是史無前例的大帝國,但暗地裡卻危機四伏。

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為了平息此起彼伏的叛亂,哈德良不得不將大批軍隊調往西亞和中東,而作為“細枝末節”的不列顛行省自然也要遭到羅馬上層的保守處理。再者,通過之前對凱爾特人的圍剿,取得部分戰術勝利的羅馬人也看不出這些“牧羊人”盤踞的山地究竟有何價值。誠然,對於農業文明來說,山地的利用價值的確遠遠比不上平原,這一點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如此。

既然內部國力不支,外部還有“夷狄”騷擾,那麼幹脆建起一道長城把“文明”和“野蠻”隔絕開來不就行了?公元122年,在中國的萬里長城竣工三個世紀之後,東西方的先賢們再次想到了一塊兒,於是舉世聞名的哈德良長城著手動工。

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長城,為何是羅馬人修的?

圖-冰與火之歌中的絕境長城

從後續的影響來看,英國長城的確在某一程度上解決了羅馬邊患,但同時也加速了不列顛島的南北分化,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千年對立就此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