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明代郑和下西洋,郑和担任正使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进行的海上远航活动,这本是值得赞颂的事情,但是细细研究,还是会发现一些荒谬的事情在里头。正如

当时的明朱棣抱着炫耀国力、耀武扬威的心态去下西洋、又如下西洋跟各个国家之间的来往是“厚礼薄来”、又或者是空虚了大半的国库,劳财伤民,种种的因素加在一起,使得郑和七次下西洋后,国库无法再容下西洋,因此“再无郑和”。

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下西洋本对当时的明代并无实质性的好处,后世中随着航海日志消失,使得这一举措积累下的成果毁于一旦,如流星般转瞬即逝,消失在历史的银河中。

郑和下西洋过程

永乐年间,明朱棣掌管的明朝国家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逐渐拓展和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永乐年间发生了几件重大事件,其中包括我们要说的郑和下西洋。皇帝朱棣本来也是个为人称道的好皇帝,可在郑和下西洋这件事上却诟病诸多。

1、明朱棣下西洋行为的原因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明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才派人下西洋的,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放火焚宫,人不知所踪,朱允炆的王位被朱棣取而代之。听说建文帝有可能流落海外,明朱棣害怕朱允炆卷土重来就打算派人到海外寻找。

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明代朱国祯说建文帝为人并不足以构成威胁,哪怕没死逃跑到其他地方,也无法翻身不会对明朱棣的地位起到动摇,也有人说明朱棣不可能为了一个或许不存在的人动用这么多财力物力,总之众说纷纭。

唯独宣扬国威、向海外“示中国富强”、沟通彼此往来则是是有史料根据的,明朱棣为了炫耀自己国家的力量,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耗时久、规模大。

2、为何选郑和这个人去下西洋?

我们来聊聊郑和这个人,郑和是个太监我们都知道,按道理这种远行、外交的重要事情应该派一个有权利的将军或者重臣去,为何偏偏选择一个太监呢?想想也知道,肯定是郑和有许多过人之处,否则也不会被委以重任七次下西洋。

信任郑和

帝王大多都是生性多疑之人,用人方面肯定也要自己信任的人才行,光有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背叛自己那就酿成大祸。就好比秦国的“徐福东渡”,秦王派他去日本,而徐福为了躲避暴政了在第三次去到日本后定居日本不再回来。郑和就不同了,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帮助过明朱棣。他在明朱棣身边伺候的时间很久,在宫里也算是个老人了,深得明朱棣信任

科技条件优越

当时的明代造船业发达,开始使用罗盘再加之航海经验的积累和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作战的经历

郑和早年经历历史记载不明,但是传闻说他在明平云南之战中被明军所掳,从小在明军中长大,因此有作战的经历,也为他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外交手段和知识的积累

郑和熟悉西洋各国,并且学识丰富,外交能力卓越。并且学习语言文字能力强,还有外交活动的经验,实在是外交的第一人选。

总结的来说,郑和本人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再加上深得帝王信任。不评价下西洋这件事的对错,单单是从七次下西洋成功的结果来看就知道郑和是有真本事的,也没有选错人。

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

1、密切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当时来说规模最大,各个方面最全面的航海外交。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明朱棣曾下诏只要你们肯为我藩臣,就赐予你们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各种技术,加强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外国的交流。

“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顺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虏诚来朝,咸锡皆赏。”

马欢《纪行诗》中记载:“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

郑和在去到所经的国家都会“宣教化”,具有极强的外交手段。各国都喜欢郑和的到来,甚至会派遣使者随郑和回到明朝来拜访。郑和的下西洋就像是菩萨心肠一样,到处宣传思想,赏赐钱财,基本所经国家得到的永远比付出的大得多,可以说是“厚往薄来”。

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下西洋给所经国家带去大量中国特有的产品,同时带回来许多亚洲国家的特产,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输出,同时也推动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输出,工艺技术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周游列国肯定会收获很多不同于自己国家的东西,苏麻离青就是个案例,这使得当时的青花瓷变得色彩浓重、别具一格。还有产生了新的器型和花纹,都是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得来的,这就是交流的魅力。而我国也输出了很多丝绸,甚至因此开设了专门的官办织造局。这样炫耀国威的外交深深的满足了明朱棣的虚荣之心,但也深深的加重了明朝国库的空虚和百姓的穷苦。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曾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为何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呢”?

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1、下西洋引发的财政赤字危机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花费的财力据说占据了当时国库的过半,导致国库空虚,国难当头朝廷却无银两赈灾。据说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七次下西洋花了600万两白银,什么概念,换算成人民币就是39.6亿之多,一个14世纪的国家可以拥有这么多钱财,放在当今社会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毕竟时代不同啊。

这么多钱被挥霍一空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明朱棣就是一个“散财童子”,别人的外交是礼尚往来,你给多少我还多少,甚至是稍后来一点的哥伦比亚航海去探险都是殖民、侵略,相当于“抢钱”,完全把经济政治当做目的性去做,虽然说郑和去“和平外交”、“和平外交”是正确的观念,但是这最起码要建立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的输出经济而忽略了财政赤字

2、朝廷腐败、宦官横行

当时的明朝帝王在明朱棣死后宣宗派郑和进行了最后一次下西洋,郑和也因劳成疾死在古里。紧接着的朱祁镇、宪宗朱见深、明熹宗朱由校要么就是因为过于依赖宦官,导致朝廷腐败被专政,要么就是任用奸臣,要么就是无心朝政,唯独最后一任崇祯帝朱由检大力铲除奸臣,任用现任,招揽人才,勤于政事,但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烂摊子仅凭朱由检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明朝还是在衰落中消逝。

3、禁止造船、禁止出海,郑和航海日志的消逝

朱祁镇明令禁止造船;孝宗弘治下令禁止出海。当时的中国停止了发展,不仅止步不前还在不断衰落,而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都在不断的开始发展,哥伦布发展新大陆,开始殖民侵略道路,麦哲伦环球航行。

1477年人们再度想起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动,搜寻中才发现郑和的航海日志离奇失踪,而这份珍贵的航海日志使得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擦肩而过。

转瞬即逝的开眼看世界,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结语

郑和下西洋本是一次优越的航海行动,通过航海去探索新世界,开眼看世界,可是正是因为目的不正确,带着耀武扬威的心态去的,“厚礼薄来”导致财政赤字危机,而后面郑和航海日记的消失更是让众人失去了对世界探索的一双眼睛。这一次的开眼看世界,转瞬即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