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不只是聽見|7種反應類型,教你學會有效傾聽

傾聽是人們最常用的溝通形式,在與人建立關係上,傾聽與“說”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個針對大學生的研究顯示,在他們的溝通時間中,平均有11%的時間花在書寫上,16%的時間花在說話上,17%的時間花在閱讀上,而有多達55%的時間花在傾聽上。(Emanuel & Okeowo 2008)

傾聽不僅在溝通的時間中佔比最大,在溝通中的作用也是首屈一指。

有項研究就調查了傾聽與事業成功之間的聯繫,結果顯示,善於傾聽的人在機構中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層級。(Sypher & Seibert 1989)

另一項針對全美的人力資源主管們的研究顯示,當被問及理想的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些技能時,有效傾聽的能力排名第一。(Winsor & Stephens 1999)

雖然大家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做好。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傾聽呢?讀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找到答案。


傾聽:不只是聽見|7種反應類型,教你學會有效傾聽

很多人以為聽與傾聽是同一回事,其實兩者大不相同。要想學會有效傾聽,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傾聽。

傾聽是一個過程,包含五個元素:聽到、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

聽到

聽到是傾聽的生理維度。當聲波以一定的頻率和響度撞擊我們內耳時,我們就聽到了。

專注

聽到是一個生理的過程,而專注是一個心理的過程。為了減輕大腦的負荷,我們必須過濾掉一些信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上。

理解

聽者所理解的意思和信息的發送者試圖傳達的意思之間必須匹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聽到和專注於一個信息後,卻還是沒能理解它,甚至還有可能會誤解信息的意義。

回應

對一個信息作出回應,就是對說話者給予清楚的反饋。有效傾聽與無效傾聽的差異,就在於反饋的呈現方式。傾聽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活動,作為傾聽者,我們應該積極的參與到溝通交流中去。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我們也在發送信息,回應是良好傾聽極為重要的部分。

記憶

記憶是記住信息的一種能力。如果我們無法記住自己聽到的信息,就會浪費我們對傾聽所做的努力。


傾聽:不只是聽見|7種反應類型,教你學會有效傾聽

掌握傾聽反應,學會有效傾聽。

有效傾聽與無效傾聽的差異,就在於反饋的呈現方式。也就是說,判斷傾聽的效果,只需要看看傾聽者的反應,就可以得到答案。

下面讓我們看看傾聽反應有哪幾種類型。

借力使力

借力使力是指傾聽者使用沉默和簡短的言論來鼓舞對方多說一些話,順水推舟的讓說話者繼續自己的話題,讓對方藉由這個過程,自己協助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

<code>甲:我想買一個新手機,現在有促銷活動,而且我的舊手機性能已經不好了。但是買手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乙:可以考慮。
甲:我要利用假期的時間留在學校打工賺錢,把買手機的錢再存回來。
乙:這樣很好啊!
甲:你覺得我應該買新手機嗎?

乙:我不知道,你覺得呢?
甲:真的好難決定啊!
乙:(沉默)
甲:我要買新手機,我的舊手機實在是太難用了。/<code>

當你無法幫別人做決定時,借力使力式的回應是一個很有效的技巧。你不用做太多,你沉默的存在就是一個讓別人自己尋找答案的催化劑。你的非語言行為,比如眼神的接觸、姿勢、面部表情、聲調,都可以顯示出你對對方的關心。

當然,你心不在焉的敷衍,別人也能一眼識破。你有可能惹惱、激怒別人,反而不能幫助到對方。

問話

詢問更多信息可以同時有助於提問者和回答者。

問話至少能給提問者三個幫助。

一是使你對事實和細節有更深入的理解。

<code>“他對你說了為什麼那樣做嗎?”
“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code>

二是經由提問你將更加清楚對方的想法和感受。

<code>“你心裡怎麼想?”
“你生我的氣嗎?” /<code>

三是得知回答者的期望。

<code>“你是希望我重做一遍嗎?”/<code>

除了提問者可以得到好處,問話對於回答者也是有用的工具。問話有助於回答者自我坦露。我們可以運用問話來鼓勵回答者探索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code>“從你的角度,你看到了什麼?”“什麼是你理想的解決之道?”/<code>

釋義

傾聽者用自己的字詞重述說話者剛剛傳送的信息內容,且不增添任何新的東西的做法稱為釋義或積極傾聽。

釋義技巧的成功關鍵在於要用你自己的措辭重複別人的觀點,以便能再一次對信息進行交叉檢視。

釋義有兩個層次。

第一種是指釋義事實性信息。這會幫助你更清楚的瞭解對方的想法,在最基本的層面上,避免信息混淆。如:

<code>“你是要這個週二開會,不是下週二,對嗎?”/<code>

第二種是指釋義個人性信息。釋義個人性信息可以反映說話者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去評判或分析,這樣可以傳達出你的投入和關切。釋義所具有的這種非評價式的本質,可以鼓勵困境中的當事人進一步探討問題。如:

<code>“我的做法讓你以為我不在乎你的問題,是嗎?”/<code>

支持

有時候,說話者從傾聽者那裡想要得到的不僅僅是他們感受的重複,或者近似的東西,他們更想聽到傾聽者對於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覺。支持性的反應就是傾聽者表明自己和說話者處於同一立場的方式。

支持性回應有以下幾類:

<code>同理心“我可以理解你為什麼會這麼沮喪。”
同意: “你說的對,那樣做真的很不公平。”
提供協助:“如果你需要我的話,我就在這裡。”
讚美: “你做的真好!”
恢復信心:“最糟糕的狀況已經結束了,一切都會好轉的。”/<code>

分析

分析式回應是指傾聽者對說話者的說話內容加以解釋。

舉幾個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子:

<code>“我想真正困擾你的是……”
“他已經在做了,因為……”
“我認為你不是真的那樣想。”
“也許這個問題開始於……”/<code>

對說話者的困境提出分析與解釋,可以幫助他思考問題的許多替代的癥結,而這些癥結可能就是他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部分。不管是向說話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讓說話者瞭解你所知道問題的來龍去脈,清楚的分析可以讓混亂的問題清晰明朗起來。

忠告

在協助他人解決問題時,我們常傾向於給予忠告式回應,即通過向對方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幫助對方的目的。忠告有時候是有助益的,但必須用一種尊重、關懷的方式提出來。

試圖幫助他人,提出忠告前,我們要問自己六個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肯定的答案,忠告才可能發揮作用。

<code>這個忠告有提出來的需要嗎?
對方真的想聽你的忠告嗎?
你提出勸告的順序正確嗎?
你的忠告是專家級別的嗎?
提出忠告的人是關係密切、值得信任的人嗎?
你提出忠告的態度是謹慎的、顧全對方面子的嗎?/<code>

評斷

評斷式回應是用某種方式去評價別人的行為和方法。這樣的評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有時候人們做負面評斷時,純粹是為了批評別人。有時候負面的評斷也可以不具有批評意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設性的批評”,目的是希望能夠讓對方在未來有更好的進步。

在下列兩種狀況下,評斷最有可能為人所接受:

<code>當身處困境的人向你尋求評價時,你再提出自己的評價。
當你向對方提出評斷時,你的動機應該是真誠、有建設性的,而不是為了去奚落對方。/<code>

以上的七種傾聽反應,有些重視蒐集信息和給予支持,這些反應包括:借力使力、問話、釋義和支持。有些重在提供方向和評估,包括:分析、忠告、評斷。

我們應該靈活多變的使用這些傾聽反應,隨時考慮性別、情境、對方和自己等因素,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風格的方式來回應。

無論我們作為說話者,還是作為傾聽者,熟練掌握這七種傾聽反應,都能夠增加溝通效果,使我們成為有效率的溝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