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有什麼?

歷史的zsmj


陽謀,是較陰謀而言,就是光明正大的用計謀,即使被人看出是計,對手也只能明明白白就範。

歷史上有名的陽謀:第一謀“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孫臏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自解。齊軍在桂陵設伏大敗魏軍。龐涓看出了孫臏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他擔心大梁丟了,打再大的勝仗也是白搭。

第二謀“杯酒釋兵權”。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留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喝酒,面對將領嘆氣道:“設麾下有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將領們紛紛交出兵權,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第三謀“推恩令”。漢武帝時,諸侯勢力雄厚,常常不聽從朝廷的調遣。主父偃想出一計謀,命令諸侯在傳位嫡長子的同時,也要分封次子、庶子等,所有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一旦執行,諸侯國就會一分二、二分三……,不僅諸侯國會出現由大到小,還會發生自相殘殺。朝廷一紙“推恩令”,尾大不掉的諸侯國的勢力“大變小、小變無”,諸侯還得心悅誠服的謝恩呢!。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人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具體作出的陽謀有三:1.在革命低潮時,毛主席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年之後,紅軍已幾十萬人之多,已成燎原之勢;2.抗日戰爭期間,毛主席已寫下了“論持久戰”並向全世界發佈,中國必勝,但必須要堅持持久戰。結果,經過八年抗戰,中國勝利了;3.194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美國記者問毛主席時,毛主席說:“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1947年下半年,毛主席又說:“用五年的時間就可以打敗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取得全國勝利”,結果,只用了三年時間,消滅了國民黨在大陸內的所有軍隊。


陳聖鋼


毛澤東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讓美國佬甘心往下跳,最終美國佬在朝鮮戰場上損兵折將,悔恨不已。朝鮮是中國北方的近鄰,這裡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中國的高度警惕,何況這裡爆發了戰爭,中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儘管美國人沒有越境攻擊中國,但是毛澤東還是決定出兵朝鮮,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出兵朝鮮。

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人對中國是否出兵沒放在心上,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對付的是朝鮮,中國沒有出兵的理由。當時美國最牛逼的智庫-蘭德,在投入大量的人員進行研究之後,寫了一份600多頁的報告,核心只有一句話:中國會出兵朝鮮。

蘭德公司準備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賣個美國國防部,但國防部嫌貴就沒買。等到朝鮮戰爭快結束時,國防部花280萬美元,匆匆買下這份報告。美國人看完,後悔不迭。

毛澤東的智慧,顯然超出了美國人的腦容量。中國出兵朝鮮,是美國人萬萬沒想到的。不過美國人也沒把中國放在眼裡,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和美國不是一個檔次。面對中國派遣志願軍進入朝鮮,美國人也沒放在眼裡,他們甚至想著快速結束戰爭,年底回美國過聖誕節。

然而,偉大的毛澤東,偉大的志願軍,沒有給美國人年底回美國過聖誕的機會。在初次領教了志願軍的厲害之後,美國人還是不想從朝鮮抽身,還是想和中國人繼續過招,看看誰能笑到最後。美國人發現了這是坑,但他們還是得往裡跳。

這場歷時近3年的戰爭,以美國佬的慘敗而告終,中國人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時任美韓聯軍指揮官克拉克在簽署停戰協議時說:

我是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談判文件上簽字的美軍將領。

美國參聯會主席布萊德利評價朝鮮戰爭: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了 一場錯誤的戰爭。

出兵朝鮮就是毛澤東給美國人挖的坑,斷美國人一定會往裡調。這就是頂級陽謀,結果大家都知道,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大兵被中國志願軍一頓胖揍。論陽謀,毛澤東絕對是高手的高手,美國人只有被玩死的份兒。


袁衛宇


陽謀”這個詞,最先出之偉人的文章裡面。

可以說,“陽謀”這個詞根本就是毛主席“創造”出來的。

在漢語裡,第一次出現這個詞,是下面這句話。

整 風運動提高了同志們的嗅覺,縮小了教條主義的市場。有人說,這是陰謀,是要取而代之。其實,這不是陰謀,而是陽謀。也是要取而代之。——《毛澤東文集·第五卷》

說的真好,做的也更好!

  1. 是要大搞主觀主義的“學風”呢?還是開展實事求是的“學風”?

  2. 是要大搞宗派主義的“黨風”呢?還是開展團結一致的“黨風”?

  3. 是要大搞教條黨八股的“文風”呢?還是認真調查研究再寫文章呢?

不針對某一個人,也不針對某些人,就這三條線,標準非常明確,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用人就以這三條線為標準,凡是願意開展實事求是學風的,凡是工作起來注重調查研究的,凡是願意團結一致的都是自己人。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嘛!而不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是團結力量?還是團結人?區分明白這一點這很重要!這一點正是“陽謀”和“陰謀”的分界點之一。

陽謀謀取的是“勢”!想讓自己勢力大,就必須團結儘可能多的社會力量,要團結儘可能多的社會力量,目標必須清楚,目標必須為更多的人接受。

如果把自己的目標藏起來,不敢見人,不敢與人言說,大搞陰謀,怎麼去團結大多數人呢?怎麼去謀取“優勢”呢?

做大事!必須搞“陽謀”!

1927年蔣介石大搞“陰謀詭計,”發動了“四·一二武裝政變”,摧毀了上海黨組織。

很多人被迫轉入了地下藏了起來,開始了“地下抵抗”,以“陰謀”對抗“陰謀”,所謂以牙還牙也。

蔣介石收買軍閥搞陰謀,也有人去鼓動軍閥部隊起義去打蔣介石。

然而,毛主席沒有,他既不去上海搞地下抵抗活動搞暗殺復仇“陰謀”,也沒去軍閥部隊那裡開展秘密策反準備起義。

他轉身大踏步進入了鄉村,告訴了全中國:“你們準備接招吧!我要農村包圍城市了。”

此之謂“陽謀”也!

後來,搞陰謀的,搞地下的,都失敗了,在城市待不下去了,不得不都跑到了他的身邊,接受了“農村包圍城市”這個“陽謀”。

後來就成功了。

到了打日本呢?

喊的更大聲,他向日本人,也向全世界擺出了他的“陽謀”!“投降不要談,談判不要想,反正我明確告訴你小日本,我的人馬都在你的後方,你看著辦吧!反正我們的目標是你日本人滾回日本去。”

也是“陽謀”也!

可以說,毛主席的一生完全是“陽謀”的一生。

最牛的“陽謀”,最牛的一生!


葭明通半瓶歷史





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

經過遼瀋、平津、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解放了中國大部分國土,兵力對比,人民解放軍也佔絕對優勢。1949年初,蔣介石宣佈下野,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但蔣介石並不甘心失敗,他牢牢掌握著國民的黨、政、軍大權,在長江南岸排兵佈陣,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白崇禧集團組織長江防禦,企圖負隅頑抗。

李宗仁有職無權,是個空殼子,他提出了國共和談,派出張治中為首,有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六位代表組成代表團,中共以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為代表,周恩來為首席代表,與南京方面的代表舉行了談判。 從4月13日起,開始進入正式談判階段,4月15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儘可能地採納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提出的意見後,提出八條二十四款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宣佈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蔣介石看到修正案後,大罵:文白(張治中)無能,喪權辱國。南京李宗仁政府拒絕在和談文件上簽字,和談破裂。

隨即,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人民解放軍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提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令。4月21月,人民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發起了渡江戰役,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23日佔領南京。 李宗仁倉皇逃離,宣佈了國民黨政府在大陸跨臺。

渡江戰役勝利後,毛澤東賦詩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zj史海拾貝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陽謀:

第一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手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都為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累累。但是,齊景公卻整天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因為這三人仗著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驕橫,齊景公怕有一天他們會造反。這時,擔任齊相的晏子見狀,給齊景公出了個主意。齊景公一聽大喜,立刻把這三人叫來,拿出2個桃子擺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說,你們都立了功勞,應當受到獎賞,現在我賜給你們2個桃子,你們自己按照功勞大小分吧。於是,公孫接認為自己功勞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個;接著,田開疆也陳說了一番自己的功勞,再拿走了一個;剩下古冶子一人沒拿到,頓時大怒,他說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你們竟然不讓我!另外兩人一聽十分羞愧,拔劍自刎了。

古冶子見狀大驚,懊悔不已,覺得對不起他們,也跟著拔劍自刎。就這樣,晏子不費吹灰之力,幫齊景公解決了三個隱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殺三士”。只不過,晏子這事做得對不對,一直飽受後世爭議。

第二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大家應該都聽過,它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國的龐涓率軍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讓齊軍直接去進攻魏國國都,逼得龐涓不得不撤兵回救。不救能行嗎?自己的大本營總不能出事啊,所以明知是計策,也只能被牽著走了。

第三個陽謀,發生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朝剛建立時,劉邦認為秦朝光速覆滅的原因就是它用郡縣制統治,放棄了分封制,沒有分封皇族的王爺到各地去鎮守,導致後來郡縣作亂。所以,劉邦吸取教訓,一邊用郡縣制,一邊分封劉姓諸侯王,雙管齊下,力求穩定。

但久而久之問題就來了,有的諸侯王權勢太大,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到漢武帝這一代,他深深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改變這種狀況了,於是頒佈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說起來很簡單,漢武帝規定,諸侯王死後,必須把自己的封地給每個兒子都封一塊。這樣一來,一個諸侯王的勢力就被瓜分了,然後子子孫孫傳下去,越分越小,對皇權的威脅,自然也越來越小。表面上看,漢武帝是在“推恩”,讓諸侯子孫都能享受分封的恩惠,可實際上,還是為他自己服務。但諸侯王們也不得不聽,不然該鬧家族矛盾了。

這三大陽謀可謂是高明至極、也狡詐至極,沒點頭腦的人還真想不出來。總的來說,設計它們的人,都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讓自己的計謀無解,如果誰跳了進去,恐怕真的只能深深地絕望吧。


風留痕淚無痕


讓我說歷史上陽謀有很多的,但是我認為最牛的應該是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將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包圍在徐州以東碾莊地區,國民黨徐州剿總命令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從徐州出發企圖打通與輾莊的聯繫,解救黃百韜兵團,從1948年11月11日起,國民黨軍以五個軍12個師的優勢兵力,加上飛機、坦克、重炮的配合下向華東野戰軍陣地發動了輪番攻擊,華野將阻擊的任務交給了善打阻擊戰的十縱司令員宋時輪來指揮。

此次阻擊戰就是著名的徐東阻擊戰,堪稱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阻擊戰,華野在徐州東部大徐家一帶阻擋前往碾莊解黃百韜之圍的敵人,這裡地勢開闊平坦,無險可守,他們根據地形特點,構築堅固了的工事,依託村落,至村外200到300米的地方挖戰壕相連,形成互通的品字形或梅花形據點,一旦某個地方戰事吃緊,其他地方的士兵可以隱蔽前往支援。

這次戰役華野的傷亡確實挺大的,但是隻要國民黨軍隊前進不了,就達到了阻擊的目的。華野除了構築密如蛛網的工事戰壕,在戰術上也創造了奇蹟,圍點和打援同時進行,打援的兵力遠遠超過了圍點的兵力,敵人除了正面受到我軍頑強的阻擊之外,他的側面也受到了我軍強大兵力的攻擊,如果他不顧側面的攻擊,一味向前的話,側面攻擊的部隊就會抄他的後路,斷絕他和徐州的聯繫,形成另一個包圍圈。杜聿明當然不會對此毫無察覺,他在很多年後表示,華野當年的戰術讓他十分頭疼,國民黨如果貿然前進,華野將形成新的包圍圈,這樣不僅救不了黃百韜,這兩個兵團也要被包圍,這樣就形成了尖錐形的戰術,前面兵力少,眾多的兵力在後面,進攻乏力。

國民黨兵投下了大量的重磅炸彈和燃燒彈,又用重炮猛攻正面阻擊陣地,無論國民黨軍隊的集團衝鋒,敢死隊的兇悍善戰都敗下陣來,國民黨兩個兵團始終在這裡寸步難行,直到11月22日,碾莊戰鬥結束,黃百韜兵團被全殲,邱清泉,李彌兵團都未能越過華東野戰軍阻擊部隊的防線,蔣介石大怒道,此乃軍人的奇恥大辱。徐東阻擊戰是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場阻擊戰,它的結果是保證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沒有徐東阻擊戰的勝利,就沒有淮海戰役的勝利。


阿杜談古論今


農村包圍城市,是歷史上最好的陽謀,毛主席提出的這一項決策,是一切勝利的根本,是從現實出發,經過辯證分析而定下來的。



毛主席的軍事思維的第一個準則是保存自己,尤其是總體形式對我不利之時,絕對不能硬打硬拼,以主動姿態應付被動形式,所以在保存自己的理論指導下,衍生出麻雀式游擊戰術。

何謂麻雀式游擊戰術?

敵來我飛,敵去我歸,讓敵摸不透,打不到,追不上,而我設餌引誘敵人,在有利於我的地形下疲憊敵人,對弱勢之敵予以打擊。

到解放戰爭,隨著實力漸漸增強,麻雀戰法隨之升級為十六字游擊戰方針。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相較於麻雀戰法,十六字游擊戰術已經具有相當攻擊力了。

作為游擊戰鼻祖,正是依託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

農村包圍城市,是當時一切勝利的根本。

你看農村空間多廣闊,山高林密,水網密佈好藏身,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切合以保存實力為根本,發展出游擊戰術。

農村的田園可以自給自足,尤其土地革命以後,廣大窮人分到了田地,生活開始有了起色,也正是由於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保衛幸福是很多人的共識,於是參軍的人越來越多,人一多,軍隊編制擴大,游擊戰隨之可以變成運動戰結合游擊戰,還能變成陣地戰結合游擊戰,最後還能三種戰術可以互補,形成一整套戰略戰術思路。

毛主席的那一句話,可以很好的說明農村包圍城市的英明之處。

讓一切來犯之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

毛主席常常唸叨的一句話,戰爭的首要因素是人。



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好處很多,首先是有立足之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其次,依託地形,可進可退,三,民心所向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說,這是最牛的陽謀,光明正大。


舊史風


我覺得是祖先們佔據以珠穆朗瑪峰為屏障做為雄霸世界的地緣優勢政治。


這天塹讓很多西方軍隊都沒敢打過來,比如亞力山大,賊惦記東方的神仙帝國,但就是不敢過來。想必毀了三大古國文明的雅利安人也想,但後來自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有傳說,現在的藏族同胞部分是雅利安人後裔。

大清留給後世江山最大的貢獻就是用藏傳佛教搞定了西藏以及新疆等少數民族,自己也被漢人同化了,這一片地方有多神秘不用多說,1962年印度想打中國,20天就給打回去了。


從西部四川盆地到陝西、河南等地,簡直就是祖國的大好後方。


二一OO理想國


‘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主席與蔣校長擺在桌面上的一場鬥智鬥勇,主席明人不做暗事,光明正大的以劉鄧大軍直插敵人心臟,使敵軍處於被動招架、手忙腳亂之中,其戰略部署也被全盤打亂,而正是這一軍事行動改變了戰略形勢,拉開了我軍由防禦轉向進攻的序幕。

1947年7月,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與蔣軍在魯西南大地打成一團,劉鄧大軍克鄆城、佔定陶、下曹縣,連戰連捷,殲滅大批敵軍,至七月中旬,在羊山集與敵展開激戰。

7月22日,主席電告劉鄧大軍:‘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以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進攻,以便打運動戰。’

‘千里躍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蔣軍統治區的深遠後方,這是主席和軍委制定的一個偉大的戰略行動,進入大別山就可以立足中原,威脅南京,進逼長江,直指武漢。中原逐鹿,鹿死誰手?誰要得到主動權,就必須要控制中原!

但要千里躍進。談何容易!除了要突破蔣軍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脫離後方補給作戰、深入敵人心臟地區,還有黃泛區和數條大河的阻攔,都成為要面對的困難。

而當時魯西南戰役剛剛結束,大批傷員和俘虜有待處置,部隊還沒來得及休整,不要後方依託,十幾萬大軍吃什麼?一個個難題擺在了劉伯承、鄧小平的面前。

但劉鄧大軍以大局為重,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於8月7日兵分三路,開始了千里躍進的征程。後來,鄧小平不無惋惜的回憶:‘重裝備帶不走,只能丟掉,所以打淮海戰役的時候,中原野戰軍的炮兵就很少,打仗很吃虧!’

主席當面鑼、對面鼓的要把戰火燒到敵人心臟地區的策略,如鯁在喉的蔣校長心知肚明,他當然不肯答應,於是調集重兵對劉鄧大軍圍追堵截,誓要將這隻後患無窮的部隊一舉殲滅。

但劉鄧大軍劍走偏鋒,他們急行快進,盡力走在敵軍前面,少與敵軍糾纏、作戰,一心直奔目的地。經過驚心動魄的危險磨難,劉鄧大軍在8月27日渡過淮河後,終於勝利抵達大別山地區。

8月31日主席電示劉伯承、鄧小平:在目前形勢下,你們行動方向有三:(一)照原計劃,以大別山為中心,尋機殲敵,建立根據地。(二)在江河之間打圈子,逐步殲敵,建立根據地。(三)至必要時機,請考慮南渡長江是否可能,是否有利?

劉雙大軍根據主席的指示,開始了艱難困苦的征戰。至十月下旬,已逐漸完成了戰略展開,初步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兵團和陳毅、粟裕華東野戰軍,也遵照主席指示,完成戰略部署,在中原地區形成‘品’字形戰場陣勢,互為犄角,密切協同,一下把蔣軍的部署扯得七零八落,中原地區已從蔣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基地變成了我軍實施戰略進攻的前線。

劉鄧大軍經過極其困難的打拼,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後,勝利完成了任務,實現了主席的戰略意圖,也由此拉開了我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在世界戰爭史上,戰略進攻都是依託後防,穩紮穩打逐步推進,主席卻兵行險招,出人意料要求劉鄧大軍不要後方,千里躍進,孤軍深入到敵深遠後方,用兵之奇,古來少有。

而蔣校長明知主席之意,卻疲於招架,難以應對,從而使自己的戰略佈局被完全打亂,致使由主動變為被動,處處受制,從此陷於焦頭爛額、攻守兩難的不利戰局。

主席這一用兵的神來之筆,其實也頗為冒險,好在劉鄧大軍不負重託,克服極大的困難,勝利完成任務。‘千里躍進大別山’,也成為兩個陣營戰爭局勢的轉折點,其意義不言而喻。美國軍事記者貝爾登驚歎:‘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想、膽識氣魄,特別是創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中國軍隊的軍事領導人在這一事件上堪稱大師!’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