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讓公子扶蘇在蒙恬,蒙毅隊伍,不是塞進趙佗的部隊中?

大馬哈魚12


在此作答榮幸之至。

縱觀歷史的時間線,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秦始皇的信任角度,二是蒙恬與趙佗的經驗角度,三是歷練扶蘇的角度。


  • 信任角度

先來說說蒙恬,蒙恬的祖上其實是齊國人,但是從他的爺爺蒙驁開始就為秦國效力,所以蒙恬嚴格意義上講是秦國人。而且221年蒙恬被封將軍,戰功灼灼,深得秦始皇的信賴。


再說趙佗,趙佗的祖上世代為晉國的重臣,諸侯爭霸時期,晉國分裂出韓、趙、魏三國,因此趙佗為趙國的貴族。


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趙佗便入秦效命,最終編入秦始皇直屬管理的禁衛軍,後作為護駕御劍侍衛常伴秦始皇左右。後來又不甘才華無處施展,又主動請纓上前線殺敵立功。


對於秦始皇而言,他認可趙佗的能力,也賞識趙佗為秦朝上陣殺敵、拋頭顱灑熱血的勇氣,但他的信任更傾向於為他滅了諸國的蒙恬。


  • 蒙恬與趙佗的經驗角度

蒙恬於公元前225年參與了伐楚之戰,於公元前221年伐齊大勝,擁有十多年抗擊匈奴的經驗。

而趙佗於公元前218年才入秦軍,兩次出征百越,最終取得漢越大融合。


同樣是戰績不凡,可那時的趙佗才二十幾歲,與蒙恬相比還是太年輕,資歷太淺。


  • 歷練扶蘇的角度

扶蘇的政治主張雖與秦始皇的主張不合,但從後來秦始皇駕崩前的委託可以看出,扶蘇在他的心中是能夠將江山託付的繼承人,因此答主也認可秦始皇是為了歷練扶蘇的這種說法。


為何不將扶蘇流放到趙佗軍中,除了以上原因外,答主認為將扶蘇流放百越是沒有必要的舉措,因為公元前214年,嶺南地區就已經劃入秦朝的疆土。


扶蘇於公元前212年被流放,此時百越之地已被收服,而邊疆的匈奴對於秦朝而言才是長期的毒瘤,即使匈奴被擊退出陰山之外,扶蘇即位也要曉得抗擊匈奴的重要性。


以上是答主根據名家著作分析得出的結論,僅為個人猜測,秦始皇真正的想法豈能後人定奪。


千古絕唱姬


兩個軍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其實從秦始皇的選擇上來看,他更多的是想讓自己的兒子扶蘇出去歷練一下,其實他從心底還是希望自己的扶蘇!能夠繼承自己的位置的!

首先這兩支軍隊去的地方不一樣,一個向北一個向南,當然也有人說這不是屁話嗎?但是我們必須得說的就是蒙田的這30萬大軍是由秦國的咸陽統一進行物資補給的,而秦國南下的這50萬大軍,它並不是由秦國咸陽負責的!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條重要的通道,就是秦國直道,當時北線的戰事進入到最緊急的時間,此時秦始皇和蒙田經過商量以後,決定修建一條道路由全國咸陽只發到秦國長城!這條路線使得秦國咸陽的糧草能夠在一天之內迅速運抵秦國長城邊境!補給當時作戰的秦國蒙田的30萬大軍!

其實秦始皇這已經對這30萬大軍敞開心胸了,要知道蒙田這30萬大軍,如果真的想叛變,一天之內就能直接殺到咸陽車評咸陽當時的防禦能力和軍隊的人數是無法抵抗這30萬大軍的突然發難的!而且在秦國咸陽的軍隊大多數是從各地挑選過來的精銳軍官!這些精銳的軍官很多都在蒙田或者是蒙田的家族裡面當過軍!因此蒙恬想要命令他們也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由此可見可以看到的就是蒙恬這30萬大軍在秦國整體的作戰序列裡面擁有獨一無二的位置!而且秦國上將王翦,他的家族也在這30萬大軍裡面!當時秦國上將王翦的兒子王賁!曾經率領10萬大軍增援蒙田的這隻長城兵團,並且在這之後秦國上將王翦的孫子王黎當了這隻長城兵團的總指揮!所以總體而言,秦國兩大武將家族都在這隻兵團裡面,這隻兵團它的特殊性以及在秦國軍隊內部獨一無二的地位由此可見!而且在匈奴人的作戰行動裡面整隻兵團他的作戰能力是不停地被提高了,所以這支兵團也是秦國所有軍團裡面最為精銳的一支兵團!

相比較而言,南下的那50萬秦國軍隊簡直弱爆了!首先這50萬大軍本身戰鬥意志就比較低,這一方面是這支軍隊他的秦國的人數偏少,他大多數的人都是六國投降的軍人,本身處理這些人很麻煩,秦始皇想了個辦法把他們編到南下的部隊裡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然後讓他們去攻打南方,一方面損耗一下他們的樹木,另一方面創造點兒軍功,讓他們獲得一個秦國人的身份!而且這50萬的軍隊他的補給線太過於漫長,也就是說當時咸陽真的想要讓這50萬大軍去增援,那得等上個一個多月!

所以如果你把一個兒子一個比較心疼兒子想要放在一個好一點的環境裡面去歷練,你會選擇南方還是北方?毫無疑問,肯定是北方更好一點兒,萬一我出了事情,我兒子也可以在一天之內趕回咸陽,這樣的好事兒,為什麼秦始皇會把它交給扶蘇呢?

但這兩個問題是要結合起來看的,對於秦始皇來講,其實他把扶蘇塞到蒙恬的部隊裡面,更多的是一種歷練的心思!你想想,由秦國兩大家族的保駕護航,那自己的兒子未來g衛總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但秦始皇千算萬算就沒有算到自己死的會這麼突然,居然在全國巡遊的途中暴斃了!這個可以說給了趙高很大的機會!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上來看,司馬遷寫的也沒錯,趙高和李斯肯定篡改了秦始皇的遺照,否則秦始皇這樣的佈置究竟圖個什麼?萬一扶蘇不停秦始皇的命令的秦國不久內亂了吧?我如果是秦始皇,如果真的想要讓胡漢上位,那我絕對不會讓扶蘇去蒙恬的軍隊裡面!


漩渦鳴人yy


如果你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出去歷練一下,那麼你是選擇讓自己的兒子一個絲毫不相識的人那裡打工,還是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信任可靠的人,負責引領他呢?

也許你可能會選擇絲毫不相識的人。

原因是你覺著如果自己的兒子需要歷練的話,那麼一定是不依靠自己的任何關係的。

但如果這是君王的兒子呢?

更何況,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之下,“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語)。

1.扶蘇之於秦始皇

秦始皇是誰?

是千古一帝,是中國大地上第一位帝王,是能夠橫掃八荒,睥睨四野的第一人。

這樣一個人,他的雄心壯志昭然若揭,而他吞併六國,書同文車同軌這些事也能夠看得出來,此人極高的才華。

秦始皇一共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公子扶蘇,一個是胡亥。

有人說秦始皇根本不喜歡公子扶蘇,所以在他年長之後就把他發配到了蒙恬那裡,讓他跟著蒙恬駐守邊疆。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是秦始皇雖然貴為千古一帝,並且也有著暗通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說法,但他的確是一個比較明智的人。

這一點從他過往的功績當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那他為什麼就因為和公子扶蘇吵了幾句,就把公子扶蘇發送到蒙恬那裡去了呢?

首先來說,秦始皇肯定能夠看得出來,自己的兩個兒子當中只有公子扶蘇才能夠接替自己,二兒子胡亥就是個扯淡的。

所以說他是有意的把扶蘇安排到了蒙恬的身邊,讓公子扶蘇跟著蒙恬建立軍功,畢竟要想掌管一整個國家,那你必須得有靠得住的功績在身上。

否則別人憑什麼服你呢?

其次,大家翻翻歷史可以看到蒙恬一族為秦始皇所喜愛,別說是大將軍蒙恬了,就連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的墓都是蒙氏一族守護的。

所以說秦始皇本來就很倚重蒙恬,此時此刻把公子扶蘇派到目前身邊去,一方面是有意讓蒙恬保護公子扶蘇,另一方面其實是想讓蒙恬作為類似後世“顧命大臣”一類的人物,輔佐公子扶蘇。當然了,這中間也有想讓蒙恬和公子扶蘇聯絡感情的想法。

最後其實也是秦始皇的君王之道,雖然自己認可公子扶蘇是自己的接班人,可是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怎麼又能不明白朝堂之上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呢?

自己能夠看出來公子扶蘇即將是接班人,那麼別的人就看不出來嗎?

所以秦始皇找了個機會,遠遠的把公子扶蘇給發配到了邊疆蒙恬那裡去,這方面其實是在保護他。

所以總結來說扶蘇謙和有禮,仁厚愛民,其實早已經被秦始皇內定為自己的接班人。

所以在公子扶蘇頂撞了秦始皇之後,秦始皇直接把他發配到了邊疆蒙恬那裡,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公子扶蘇,同時為他接班做好準備。

2.為什麼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去了蒙恬的隊伍而不是趙佗的隊伍呢?

這個問題前面其實已經提到了。

蒙恬一族是秦國的大族,更是貴族。

他們可以說是中心耿耿輔佐秦始皇吞併六國最好的後盾。

雖然歷史上最出名的蒙氏一族的人是蒙恬,但是在孟天背後其實站著一整個蒙氏家族。

可以說在秦始皇所執掌的所有的行動當中,都缺不了蒙氏一族人的身影,更別說這個跟著秦始皇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蒙恬了。

不管是在秦始皇生前還是身後,都對蒙氏一族的人青睞有加,信任有加。

就連秦始皇的墓都是蒙氏一族的人在看守。

所以說對於這種信任,秦始皇肯定是要把自己最喜愛的兒子,也就是公子扶蘇派到蒙恬那裡去讓他歷練。

一方面是蒙恬可以保護自己的長子公子扶蘇,秦始皇也明白蒙恬的為人,肯定不會居功自傲,而是把該給公子扶蘇的東西都交給他。讓公子扶蘇有執掌整個天下的能力。

另一方面,其實秦始皇只打了一張感情牌。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公子扶蘇和蒙恬搞好關係,進而和蒙恬身後的蒙氏一族搞好關係,這樣,在公子扶蘇上位的時候,就能夠獲得能氏一族的推崇和支持。

3.為什麼不是趙佗的部隊?

基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第3個問題答案呼之欲出。

但是既然出來了,咱們肯定要把答案完美的給到大家。

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秦始皇對於蒙恬的信任度,要遠高於對趙佗的信任度。

這個可以從秦始皇所指揮的各大戰役當中發現,也能夠從秦始皇的人員任用,以及各項福利或者靜觀佳節,等這種事情的發放上面也能夠看到端倪。

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是趙陀那裡其實並不安全。

大家可以去查歷史,也可以想蒙恬和趙佗分別駐守在哪裡。

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內定接班人,自然是不能有任何閃失的。雖然秦始皇希望公子扶蘇能夠接受歷練,能夠堪稱大用。

但是,如果把一個國家未來的儲君放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那會如何呢?

先不說可能有戰爭喪生的可能,僅僅是秦始皇不信任趙佗的這一點,秦始皇就更不可能把公子扶蘇派到趙佗那裡去了。

我是三度扯歷史,給你看有趣的歷史。


三度扯歷史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盧生求仙失敗後,聚在一起議論秦始皇的為人、為政以及求藥等事,認為秦始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專任刑殺、迷戀權勢。他們害怕自己的騙局被解勸,相約逃走。惹得秦始皇大怒,下令逮捕咸陽儒生,經過審訊,相互牽連,共有四百六十人。秦始皇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並通告天下,引以為鑑。扶蘇勸諫秦始皇,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未賓服。諸生都是讀書人,如果用重刑加以懲罰,恐怕會引起天下不安。惹得秦始皇更加生氣,一怒之下讓扶蘇去長城蒙恬那裡做監軍。



為什麼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處作監軍,而不是南越的部隊。

雖然秦始皇沒有冊立太子,但是,扶蘇作為長子,一直被秦始皇當作儲君來對待。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處作監軍,有著更深的含義,而不是簡單的被貶。《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甚尊崇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應該說,秦始皇通過包括焚書坑儒等一系列事件看到扶蘇雖然寬仁,但也有迂腐、柔弱的一面。秦始皇把扶蘇外放到上郡,這裡距離咸陽並不遠,又是長城軍團的總部基地,讓扶蘇到蒙恬的長城軍團作監軍,就等於讓自己最親信的蒙氏兄弟輔佐未來得儲君,交給扶蘇三十萬精銳的長城軍隊,這是秦始皇在鞏固扶蘇儲君的地位,也是在向蒙氏兄弟託孤,提前培養扶蘇與蒙氏兄弟的關係。



(扶蘇 蒙恬)

而任囂、趙佗兩人雖然統率軍隊有50萬之眾,在進軍嶺南之前的事蹟並不突出,對秦朝的政壇影響力並不強。而且在秦朝末年,他們兩人選擇割據,而不是揮師北上,可見對秦朝忠心與蒙氏兄弟是遠遠不如。而且50萬之眾地處嶺南,距離咸陽路途遙遠,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雖有五十萬軍,也無濟於事。



正是這些原因,秦始皇選擇讓扶蘇到蒙恬軍隊做監軍。只是,秦始皇沒有想到,在自己去世後,趙高、李斯、胡亥竟敢篡改遺照。也沒有想到扶蘇在接到趙高等人的假遺照後,就準備自殺。但蒙恬畢竟保持著清醒,蒙恬說,陛下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達上郡,扶蘇接旨受命,開封讀始皇帝賜書落淚,入內舍準備自殺。畢竟蒙恬清醒,勸阻扶蘇說,陛下在外巡遊,沒有冊立太子,遣派臣下統領三十萬大軍鎮守邊疆,委任公子為監軍,關係到天下的安危,國本的穩定。眼下有使者攜書前來,馬上自殺,何以知道是真是假?望公子上書請求複核,複核無誤後再自殺,為時不晚。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重託,又多年統兵在外,憑他對當前政治局勢的瞭解,對皇帝賜書的真偽有相當的懷疑。這樣的判斷和勸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扶蘇竟然沒有因蒙恬的勸告而有所省悟,他當即自殺了。也讓秦始皇一番苦心付諸流水。



歷史沒有假設,但如果扶蘇不是選擇自殺,而是與蒙恬統率三十萬大軍,揮師南下,歷史或許另一番景象。扶蘇自殺後,蒙氏兄弟二人失去依託,相繼被殺,大秦帝國最終在短短兩年間走向了滅亡。


一壺清茗品春秋


接下來我們沿著培養和歷練的角都來思考這個問題,會發現秦始皇的這個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安排在蒙恬的軍中比嶺南軍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

根據歷史記載,蒙恬軍隊當時的總部在離都城咸陽不遠的上郡(郡治在今陝西榆林),而嶺南的秦軍則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兩廣地區,這一近以遠可以發現秦始皇的目的很明確,他心裡面還是認扶蘇這個長子的。
同時,嶺南的秦軍與蒙恬麾下的秦軍質量差異巨大。蒙恬麾下的是三十萬秦軍主力,是大秦帝國的王牌精銳之師;而嶺南的秦軍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人數有多少,但是從後來的趙人趙佗能夠取得駐軍領導權判斷,秦軍在嶺南的駐軍夾雜了很多來自六國兵源,並不僅僅是由秦人所組成的軍隊。簡單點說,蒙恬的秦軍是大秦的核心主力軍,而嶺南的秦軍則完全是一支偏師和雜牌軍。


結合上述情況,筆者推測秦始皇之所以要讓扶蘇到蒙恬軍中做監軍,可能是為了讓扶蘇能夠得到軍隊的支持,未來能夠順利的當上皇帝。秦始皇算盤打的不錯,但是卻還是陰溝裡翻了船,由於扶蘇在其死亡的時候沒有在身邊,導致李斯和趙高聯手篡改了詔書,把胡亥扶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扶蘇和蒙恬則雙雙因此事而死,大秦帝國也在胡亥手裡葬送了。


浮沉的歷史


秦始皇帝為何讓扶蘇去跟著蒙恬,實際原因很簡單。

因為蒙括駐軍在北,北風雖烈,但吹不壞秦人的身板,吹一吹反而強身健體。且相對於沿途有無數高山、密林、大澤阻隔的、遙遠的南方來說,河套與咸陽,氣侯地理更相近,彷彿就如同在隔壁。

而趙佗的嶺南是什麼?嶺南的氣侯與地理,對於古代的北中國人來講,就是個巨大的身體考驗。如果西北風能讓扶蘇強筋壯骨,那麼嶺南的微風與溼熱,會毀了扶蘇的筋骨,甚至要了他的小命。

始皇帝叫扶蘇出去,是培養歷練的,而非放逐罷黜。所以,豈能讓他去嶺南!

再扯一扯,古代的北人對南方的水土氣侯有多不適應。

別說在秦代尚未開發的嶺南。就是到了三國時,已基本開發過的荊楚吳越之地,北人也還是非常不適應的。常常因不服水土,而生疫病。

三囯志.周瑜傳。曹操南征,周瑜為孫權畫戰守之策,曰: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疫病。

曹操南征,收荊州降眾後,兵力近二十萬。而周瑜向孫權請兵拒敵,他要求的兵力只是三萬。而周瑜雖然知兵,之前卻只有小規模戰爭經驗,卻是從未打過大仗的。他哪來的底氣,用三萬人去對抗大戰經驗極為豐富的曹操?

所持者無他,除了長江障礙,就是判定了曹軍的北方兵必生疫病。而疫病大起時,有多可怕,今日誰也無須多說,皆有體會。今時看赤壁之戰,曹軍的撤退,真不是因為一場火,恰恰就是軍中起了時疫。何為時疫?類同今日的季節性流感。

古代的北人,對荊楚吳越的水土,都要不服如此,何況嶺南乎!嶺南的高山密林,直到了宋代時,還要被稱作為瘴癘之地。一心要培養扶蘇成才的始皇帝,又怎麼捨得,把長子派去這等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再則,從咸陽到嶺南有多遠,要走多久?我們可根據三囯時司馬懿徵遼東時,與魏明帝對答中推測出來。

當時司馬懿率軍四萬徵遼東,臨發前,

明帝問司馬懿:此去須多少時日?司馬懿曰:去時三月,作戰三月,休整三月,回程三月,需時一年。

魏軍從洛陽至遼東,路程比咸陽至嶺南近,沿路高山密林遠遠少於去嶺南途中,道路比去嶺南的路更平坦,那也得走三個月。當然,那是四萬大軍行軍日程,若千餘人輕車簡從,則可能月餘就夠。

那麼從咸陽至嶺南,根據路況與沿途未完全征服的土人部落可能敵情。以扶蘇身份,絕不可能玩三五十騎的快馬疾行。警衛部隊最少一二千,一路得以行軍方式前進,前後要派斥候警戒,按時宿營,還要結寨防禦等等,一天行數十里路,沒個三四月時間,根本到不了。

而根據資料,秦國南征軍的兵員組成,除了刑徒等等外,也是從荊楚地徵兵的多。如果派遣關中軍團翻山越嶺去南方,或許半道上就會病倒一半。

所以,何況身為長子的扶蘇。秦始皇是絕不會把任何一個嫡子派去嶺南這種兇險未測之地的。


風去了無痕D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涉及到秦朝的歷史和地理問題。值得討論討論。

首先我們來看歷史背景。

《史記》記載,秦始皇“下放”扶蘇的事情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發生了——坑儒(焚書發生在前一年)。秦始皇曾經寵信的方士們合夥忽悠他,還在背後說他的壞話,這些舉動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把這些人抓起來,“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他不僅殺了方士們,對天下百姓的征伐也愈加頻繁。公子扶蘇大概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主動勸諫秦始皇,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話,說得實在沒毛病。秦統一是統一了,可是天下並未真正安定,除了四方用兵,六國舊人也並沒有真正歸心。這時候作為秦朝統治者,面子工程總要做一做吧?歷史也已經證明,秦始皇的搞法不合適。

可是秦始皇偏偏不聽,把扶蘇趕走了,讓他去上郡待著,也就是在蒙恬的軍隊裡。

至於秦始皇為何要這麼做呢?單單解釋為厭惡扶蘇未免過於簡單了。不少人認為,其實秦始皇是為了讓扶蘇鍛鍊鍛鍊。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時,還是想要讓扶蘇回來,讓他“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很明確,扶蘇就是秦始皇心中的接班人。雖然北大漢簡《趙正書》記載說秦始皇原本就想讓胡亥繼位,但這種說法,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而已。另一方面,蒙家時代為將,對秦國忠心耿耿,可以信賴。

無論如何,讓蒙恬去邊疆地區待著,既是鍛鍊,也是一種保護。


再來看看趙佗,秦征討嶺南有三次大的舉動,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趙佗擔任副將,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規模最大,到了公元前212年,也就是扶蘇被驅逐的這一年,嶺南其實已經基本上被秦軍所掌控了。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派扶蘇北上而非南下呢?

這就得結合地理背景來看了。


地理背景

我們必須提到一個名詞——秦直道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條路恰好也修於始皇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我們一般認為,之所以要修建這條大規模的“軍用高速公路”,就是為了加強對秦帝國北部邊疆的掌控,工程的負責人就是蒙恬。有了這條路,秦朝軍隊可以迅速從咸陽開拔,短時間內到達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頭市。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郡就在秦直道的行經之地。換句話說,秦始皇雖然把扶蘇驅逐走了,但是若想見他,還是可以讓他火速趕回咸陽的。

然而,趙佗那邊可就不一樣了。在秦朝的時候,南方地區的開發遠不如北方,原本就多山地、河流、湖泊,再加上有許多未被秦人征服的部落干擾,想要快速從趙佗那邊回到咸陽,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因此,秦軍征伐百越的時候,打得很艱難,經常陷入苦戰,為了加強運輸能力還不得不開挖了著名的靈渠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假如真的讓扶蘇去了嶺南,且不說他的身體能不能適應那邊的潮溼,就算他沒事兒,若秦始皇有急事需要召見扶蘇,等扶蘇趕回咸陽,黃花菜都涼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秦始皇后人都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安排做法自然非常人所能想到的!扶蘇安排到蒙家軍我認為是去鍛鍊了,因為把他當接班人了,蒙家對大秦帝國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