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為什麼接到假昭書不甄別真偽就自殺了?

綠嘉


背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進行第五次巡遊,車隊行走到平原津時,始皇開始病重。但由於始皇一心求長生,他不開口安排後事,這幫大臣們誰也不敢為他張羅後事。直到始皇自己感覺快要不行的時候,才匆忙安排後事,這一匆忙就為後續的變故埋下了隱患的種子。始皇遺詔“召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這明顯就是安排扶蘇接班的節奏。但是遺詔還沒有送出,始皇卻撒手人寰。趙高眼看著這唾手可得的帝位,動了心思。

於是他說服胡亥,拉攏李斯,一起發動了“沙丘政變”,將遺詔更改為“立胡亥為太子,因扶蘇蒙恬戍邊無功,責令二人自殺”,並將此遺詔派人送到扶蘇、蒙恬的手中。在此背景之下,扶蘇接到遺詔竟然想都沒想就要自殺,蒙恬還在加以勸阻,建議“復請”確認,再執行,結果也被扶蘇拒絕,毅然決然的選擇自殺。

扶蘇自殺符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

在咱們現在看來,看到遺詔的第一感覺就是,哇靠,沒有搞錯吧,趕緊給他老爹當面去問問,犯多大的錯啊,上來就賜死。但是我們在結合當時秦朝的政治制度、歷史環境與文化氛圍來看,扶蘇的選擇又具有極大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秦朝統一之後,建立的是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君主具有絕對的權威,他的決定不容質疑,任何對於君主命令不遵從的行為,均被定義為大逆不道。秦始皇為了加強鞏固統治,以巡遊天下與刻石頌德來神話自己,即皇帝所有的決斷都是正確的。營造出一種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氛圍。

為了更好的鞏固統治,始皇大力推行愚民政策,全國上下只聽君主一人的聲音,只用君主一人的大腦思考,國民只管積極的去執行。事分兩面性,歷史偏偏給始皇開了一個玩笑,首先受到這種專制文化愚弄欺騙的竟然是自己的長子扶蘇,並因此葬送了秦祖先幾百年打下的基業。

時針有話說

扶蘇死亡宣告著“沙丘政變”取得最終的勝利,吹響了秦王朝滅亡的號角。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事情的發生,在看似偶然的表象之下,必然有其必然的內在因素。既然事情發生了,那麼就一定有它發生的道理。因而在後世看不懂的扶蘇自殺,在結合秦國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扶蘇本身的性格與為人來看,一切又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李時針的時針


在史記中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秦始皇死後,胡亥篡位的事情。當時,胡亥在秦始皇死後,秘不發喪,和趙高一起密謀篡位。他們脅迫了丞相李斯入夥,先篡改了秦始皇召回太子扶蘇的詔書,讓扶蘇和將軍蒙恬自殺。

接到詔書後,扶蘇和蒙恬的表現不同。蒙恬就不肯自殺,非要問個明白不可。使者也不敢強迫蒙恬,只是將他關押起來。蒙恬還勸說扶蘇,不讓扶蘇自殺,勸扶蘇向中央請示,核實這件事再說。但是,扶蘇在接到詔書後,沒有聽從蒙恬的勸說就自殺了。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問,扶蘇為什麼接到偽造的詔書,就不加甄別的自殺了呢?這是因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詔書是真的。

秦始皇原先的詔書本意是讓扶蘇趕回咸陽,在自己死後參加自己的葬禮。以扶蘇的太子之位,當然順理成章的接任皇帝。可是,這個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給截留了,沒有發出去。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胡亥、趙高和李斯一起合謀,改立胡亥為太子。這樣一來,扶蘇便失去了太子的權力,成為普通的一名皇族。接下來,胡亥的太子之位被大臣們認可,他們又進行了下一步,偽造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雖然說,讓扶蘇和蒙恬自殺的詔書是偽造的,但偽造的只是內容。在形式上、詔書本身是真實的、合法的。掌管皇帝璽書的是趙高,他發出的詔書當然是正規的。而改立胡亥為太子的詔書得到了天下的認可,李斯作為丞相也做了擔保。那這道命令扶蘇蒙恬自殺的詔書當然也沒有人有異議。

扶蘇作為太子,當然對宮中的禮儀,文書的真假瞭如指掌。他一看就能夠看出詔書是真的,在這種情況下,再去質疑形式已經沒有異議了,所以扶蘇選擇了自殺。

二、扶蘇和秦始皇之間的隔閡很深。

扶蘇相信賜死的詔書是真的,這也和秦始皇的平日裡的作風,以及兩人之間的隔閡有關。秦始皇做事的風格大膽果斷,很多超出人之常情的事情,都行之不疑。他認為對的事情,根本就不理睬旁人的非議,如果觸怒他,他根本就意氣用事,不講理智。

他在攻下邯鄲後,首先就把當年得罪自己的人全部殺光。他在聽說儒生諷刺挖苦他後,就斷然採取“焚書坑儒”的手段。他在發現有人把他的話向外洩露後,就把身邊的人全部殺光。由於他的這種做事風格,留下了殘忍粗暴的名聲。

而扶蘇和秦始皇的做事風格不一樣。由於對事情的看法不一樣,雙方產生了矛盾。秦始皇將他發往蒙恬那裡當監軍,也是對他的懲戒。可是,秦始皇還是在心底認可扶蘇的能力的,並沒有廢掉他的太子之位。秦始皇只是想懲戒扶蘇一下,然後再召回他。

可是,秦始皇是不願意讓他人知道他的心思的。因此,這層意思無人知曉。天下人包括扶蘇在內,都認為扶蘇不如秦始皇的意願,失寵了。因此,扶蘇對下一步遭受更大的打擊已經預先有了思想準備。

胡亥、趙高和李斯明白,秦始皇要真正的懲處扶蘇,那就首先要廢了扶蘇的太子之位。這樣,扶蘇在接到廢除他太子之位,改立胡亥消息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這個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了。在心灰意冷之下,他根本沒有接受蒙恬的建議,一死了之。

三、扶蘇就算是接受蒙恬的建議也是一死。

蒙恬當時提出的疑問是這個詔書的真實性,還有這種行事的草率性。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這樣的異議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要提出異議,那就必須在更換太子的時候提出來。在太子已經更換,天下也都認可的情況下,在詔書的細節上提出異議,是沒有用的。

蒙恬勸說扶蘇的真實意圖是,勸扶蘇孤注一擲,和自己一起利用手中的幾十萬精銳軍隊,去向咸陽興師問罪。這也是胡亥、趙高、李斯他們最害怕的。因為這個時候秦始皇已死,他們秘不發喪,這段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時間一長,真相敗露,他們就面臨著滅頂之災。

可是,如果秦始皇沒死的話,扶蘇和蒙恬就成了擁兵造反了。這是滅族的罪名,兩人都無法承擔。而他們手下的將士,也不會冒著家人受罰的風險跟他們一起造反的。

這一點扶蘇和蒙恬都心裡明白。扶蘇知道詔書是真的,他就算是拒不執行,向上核實。那麼無非等到的是更多的詔書,更嚴厲的懲罰。在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實情況,部下又不會跟隨自己造反的情況下,為了免去更多的懲罰,不如直接一死了之。

四、這個事件的真實性。

胡亥篡位這段歷史來自《史記》,但是,如果從文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篇很精彩的文學作品。可是,如果真的推敲起來,就有點不合邏輯。

首先是秦始皇的死,趙高有膽子進行隱瞞,那些近身的侍衛、宦官、宮女有隱瞞的膽量嗎?如果象《史記》裡所說的,那麼秦始皇不就連自身的安全都保證不了,還當什麼皇帝?他直接讓趙高當皇帝就得了。

而趙高脅迫李斯就更不可能。李斯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而趙高以保住李斯的相位和榮華富貴為誘餌,更是無法說動李斯。當時秦朝設有兩個丞相之位,就算是提升蒙氏也不會危害李斯的位置。

而秦朝的時候設定的秦法周密森嚴,如果按照《史記》所說的,趙高一個人就可以動搖國本,那簡直就成了笑話。因此,胡亥篡位是很不可能的。那麼,命令改易胡亥為太子,命扶蘇、蒙恬自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本意。我們看詔書的話語,跟秦始皇的語氣、脾氣完全吻合。不管是不是秦始皇臨死昏聵,聽信讒言,這一切都是合法的。這樣,扶蘇也就只有選擇一死了。。

至於說胡亥篡位和扶蘇冤死這些事,只是當時流行的傳說而已。大家對胡亥登基後的胡作非為感到深惡痛絕,於是編造了這些傳說。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陳勝就說道胡亥和扶蘇的傳說,提出借扶蘇的名聲為號召,來得到百姓的響應。

試想一下,如果這傳說是真的,這件事怎麼能夠傳出來?趙高能夠一手遮天,連秦始皇的生死都掌握在手心,能夠讓這樣機密的事傳出去?李斯到最後臨死前,已經被滅三族了,也沒有對外透露過一個字。可見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是有疑問的。

結語:

當扶蘇接到讓他和蒙恬自殺的詔書的時候,他能夠分辨出詔書的真假。作為過去的太子,憑著他對秦始皇的瞭解,他認為這道旨意是真實的。自從被秦始皇貶斥到這裡監軍,他就在等待秦始皇下一步的決定。

如果扶蘇的太子之位沒有被廢除,那麼,來的詔書可能會是秦始皇回心轉意的詔書。但是,當時天下都已經知道太子改易的消息,那麼,這個時候來的詔書十有八九代表著災難。有了這種思想準備的扶蘇,在接到詔書後,印證了自己的判斷。

如果聽從蒙恬的勸告,他只有和蒙恬一起造反的道路。如果秦始皇還活著,他們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希望。這樣,面臨滅族的選擇,這些秦軍是不會和他們一起造反的。這就是後來蒙恬也選擇自殺的原因。因此,從以上的種種考慮出發,扶蘇選擇了死亡的道路。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看到這裡就在想,假如扶蘇不肯自殺,而是誅殺朝廷使者,然後振臂一呼,鼓動大家跟他造反,有翻盤的可能嗎?

扶蘇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情況是不大可能出現的,因為蒙恬是秦始皇的心腹,而不是扶蘇的心腹。

不然,秦始皇也不會放心大膽地把扶蘇派到北地當監軍。要是扶蘇振臂一呼,蒙恬就擦拳磨掌,秦始皇這個皇帝還怎麼當?

退一步講,即使扶蘇、蒙恬達成造反共識,也不可能對抗中央。由於秦國嚴刑峻法,那些底層軍官不會冒著夷三族的危險,跟著他們造反。

其次,秦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扶蘇在秦帝國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並不高。他並沒有自己的班底,無力對抗中央決策。

舉個例子,如果李世民收到太子李建成假冒李淵發出的詔書,肯定不會自殺,因為他手底下有了一幫文臣武將,但是扶蘇沒有這些。

如果扶蘇有這種拒絕執行詔令的力量,那麼趙高和李斯是絕不敢明目張膽的下令讓扶蘇自殺的,這是手裡只有一對A還敢亮底牌。

再者,表面上看扶蘇是死於趙高、李斯二人之手,其實扶蘇是死在秦始皇的直屬班底手中。否則,秦始皇已死的消息,早就傳到扶蘇那裡。

在秦始皇死後,秦國最大的勢力就是以李斯為首的秦始皇直屬班底,他們的選擇是擁立腦子不太好使的幼子胡亥繼位。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包括扶蘇在內,胡亥的哥哥、姐姐們被屠殺殆盡,嬴氏皇族在秦帝國再也不是什麼舉足輕重的力量。

總之,當趙高、李斯等秦始皇的直屬班底決心發動政變、顛覆秦朝的時候,長子扶蘇的悲劇結局就已經定了,不管秦始皇有沒有遺詔。

歷史上所謂的遺詔,通常都是政治鬥爭的藉口,絕不會有人真把它當回事的。因為這種東西,通常就是比拼背後的力量。

如果支持你的夠多,那假的也會變成真的;反過來,如果支持你的太少,真遺詔也會變成假的。









篼鈄


扶蘇對假詔書信以為真,所以按詔書要求自殺

事件回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宮平臺駕崩。在秦始皇死之前,曾讓中車府令趙高扶蘇下詔書,讓扶蘇返回咸陽,接受王位,安葬始皇帝。

趙高為了一己之私,聯合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將秦始皇冊封扶蘇為太子的詔書改成立胡亥為太子。

同時為了公報私仇,也為了胡亥上位使自己榮華富貴,趙高竟鼓動胡亥假冒秦始皇詔書,賜死公子扶蘇及大將蒙恬。

遠在邊關的公子

扶蘇接到假詔書後,邊哭邊自殺了。

▲中車府令趙高


難道,扶蘇就沒有發現詔書是假?

在當時情況下,公子扶蘇確難發現詔書是假的,原因如下。

一、詔書以假亂真

當時趙高做假詔書時,秦始皇已死。不論趙高還是丞相李斯都是長期跟隨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假冒秦始皇筆跡不是太難。

同時,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當時趙高掌管秦始皇全部兵符印璽,把假詔書蓋上秦始皇的真印章,假的也成真的了。因而,單從詔書看,扶蘇不得不信。

二、扶蘇不知秦始皇已死

當秦始皇死後,由於是在外地駕崩,再加上擔心諸皇子及天下發生叛亂,於是丞相李斯決定秘不發喪。

把秦始皇裝在棺槨中保存,並派最信任的宦官坐在秦始皇車中假冒秦始皇。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驂乘。——《資治通鑑》

▲丞相李斯

所到之處,假秦始皇的日常飲食、百官奏事與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一樣。由於保密措施得當,僅有李斯、趙高等幾個人知道。

所以,公子扶蘇收到詔書後,不知秦始皇已死,還以為是秦始皇親自下的詔書,故沒有產生懷疑。

三、秦始皇出遊前處罰過扶蘇

在秦始皇出遊的前一年中,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情,讓公子扶蘇感覺秦始皇不喜歡自己了,讓後來扶蘇對假詔書深信不疑。

公元前212年,有兩個儒生叫候生、盧生的人暗中嘲笑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派人對咸陽城裡的所有儒生進行嚴查拷打。眾儒生互相推諉控告,最後有四百六十多人被捕。秦始皇把他們全部坑殺。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因這件事進諫秦始皇,說:“這些儒生都是學習孔子的,如今處以極刑,會引起天下大亂的。”秦始皇聽後很是憤怒,將扶蘇派往北部與蒙恬修築長城。

▲公子扶蘇

扶蘇的行為讓秦始皇大發雷霆,因而才將扶蘇遣往北方修築長城。一直到秦始皇駕崩時,扶蘇一直都沒有被召回咸陽。因而扶蘇以為秦始皇始終對自己的行為懷恨在心。

同時,趙高的假詔書中也以秦始皇的口吻訓斥扶蘇:“對皇帝直言誹謗,日夜抱怨憤恨,唯恐自己不能做太子。”因而,扶蘇就更感覺是秦始皇要賜死自己了。

同時,秦始皇出遊時,始終帶著幼子

胡亥,這會讓人覺的胡亥才是秦始皇的最愛,根本也不會懷疑立胡亥為太子是假詔書。既然秦始皇已立胡亥為太子,那麼扶蘇肯定感覺自己不討喜歡,父皇賜死自己也就沒啥可疑的了。


史無眠


很多人覺得,扶蘇接到假昭書不甄別真偽就自殺,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忠臣孝子。

正所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加入扶蘇本人性格又忠厚老實,因而對這個詔書深信不疑,所以即便蒙恬勸他先上書請求複核後再自殺,但他卻依然選擇立馬自殺。

類似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問題是,如果趙高、李斯派人到軍隊中逼令扶蘇,甚至蒙恬兄弟自殺時,其手上最大的底牌,就是依賴於扶蘇等人的忠孝仁厚,那趙高、李斯豈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傻子?

因為,在生死攸關之際,忠孝仁厚這種東西究竟能產生多少作用,顯然是一個未知數。換而言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即便在怎麼忠孝仁厚,那也有個底線吧,你現在都已經要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憑什麼還好忠孝仁厚?再總而言之,即便我變壞了,那也是你不仁在先。



從這層意義上說,如果李斯和趙高謀殺扶蘇這件事成功的關鍵,就是扶蘇的忠孝仁厚,那顯然是在把政治當童話。退一萬步說,就算李斯和趙高被權力迷昏了眼,願意為此賭一吧,但問題是,他們派到軍中給扶蘇傳達旨意的人,恐怕很難有這個膽量吧!

因為,如果扶蘇或者蒙恬稍微有些疑慮,他們完全可以把這個使者給綁起來審問,總而言之,誰知道你這個聖旨是真是假?為穩妥起見,我先把你給抓起來審問一番,然後再親自進京面見皇帝請罪。

在這種背景下,這個使者能活下去的概率有多大。在這種背景下,這個使者進入蒙恬的軍營後,恐怕早都已經緊張的說不出話。

所以說,扶蘇接到假昭書不甄別真偽就自殺,更合理的解釋,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皇帝擁有太過強大的加害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皇帝的加害能力可以稱得上是無限之大,從毒刑拷打,到砍手砍腳割鼻子挖眼睛,再到身挨千刀再死,甚至滿門抄斬、誅三族、誅九族等等。在這種背景下,當皇帝只是讓你自殺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念頭,恐怕就是,真是謝天謝地! 第二個念頭,就是趕緊自殺完事。

因為,皇帝讓你自殺,通常意味著皇帝想讓你比較體面的死,而且在你死後,此事就告一段落,不再牽涉其他人進來。在這種背景下,你真的還敢去質疑嗎?如果你去質疑,一旦這個旨意就是皇帝下的,但皇帝肯定會認為你是給臉不要臉,那接下來等待你的,恐怕就是最殘酷的懲罰。



最簡單而言,後來秦二世把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一同關進大牢,並派人暗示他們自殺完事,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也沒有去辨別真偽,當場就選擇自殺;但李斯卻不願意,他覺得是趙高從中作梗,所以上書去請求複核。

結果呢,後來李斯在牢中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被人削掉鼻子,砍下雙腳,割掉小雞雞,最後在咸陽街市上被腰斬,屠殺三族,一世英明也毀於一旦。我想,李斯死之前,肯定會非常後悔,因為早知如此,還不如當初直接選擇自殺了事。

其實,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能夠理解扶蘇為什麼不敢去質疑這份詔書的真假,因為如果這份詔書是真的,那接下來等待扶蘇的,顯然是足以讓他膽顫心驚的東西。雖然扶蘇是皇子,但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倖免,因為歷史上皇子被殘忍殺死並株連的全家的例子太多太多。

所以,除非當時扶蘇有造反的實力,否則選擇接受這份詔書,就是他最好的選擇。那麼,扶蘇有造反的實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扶蘇接到假昭書不甄別真偽就自殺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缺乏造反的實力。表面上看,扶蘇和蒙恬手下有三十萬大軍,問題是,這三十萬雖然經常被稱作是蒙家軍,但它卻並不是蒙恬的軍隊,而是大唐中央政府的軍隊,蒙恬只是一個高級打工仔而已。

並且,這三十萬軍隊中的中高級將領,也都不是蒙恬任命的,而是大秦帝國的中央政府所任命的,他們和蒙恬並不是依附關係,甚至還隱隱存在競爭關係。

比如,如果蒙恬被撤職,那他下面的人自然就可以趁機爬上他的位置。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蒙恬真敢背叛政府,誰敢說他的副手們不會立馬拿他的人頭來邀功?

不僅如此,蒙恬這三十萬大軍的軍餉糧草,都是由中央政府所提供,如果蒙恬敢和政府作對,中央政府只需要斷絕他們的軍餉和糧草,然後再調動大軍圍剿他,到時這三十萬大軍,恐怕很快就會紛紛倒戈。



事實上,不要說這三十萬大軍,就是蒙恬本人,都沒有堅決的站在扶蘇這邊,最簡單而言,他勸扶蘇時,是讓他上書請求複核,等複核無誤後再自殺也不晚。換句話說,如果這份旨意確實是秦始皇下的,那你扶蘇就可以去自殺了。潛臺詞就是,我蒙恬只忠於皇帝,不會為了你扶蘇對抗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扶蘇敢去質疑這份詔書嗎?如果他去質疑,也就意味著他可能要承擔更可怕的後果,而蒙恬卻並不會幫他;再則,即便這份詔書是假的,但現在趙高和李斯所代表的就是帝國的中央政府,憑他和蒙恬,反抗也是死路一條,更何況蒙恬會不會反還是個未知數。

事實上,如果蒙恬真全力支持扶蘇,就應該像李世民的手下勸諫他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總而言之,我們這些人都任由你驅使,你就放心大膽的幹,即便到時這份詔書是真的又怎麼樣?大不了咱們一起拼了。

問題是,蒙恬哪裡敢把話說得這麼滿啊!既然如此,蒙恬自己都沒有決心和扶蘇共同進退,那扶蘇又哪裡敢去冒險呢?


我是趙帥鍋


扶蘇(前241—前210),嬴姓,趙氏名扶蘇。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扶蘇。一稱公子扶蘇,或扶蘇公子。有篇文章記述了扶蘇自殺的經過。

原文

於是(胡亥、趙高、李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行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繫於陽周。

-------摘自《史記·李斯列傳》

譯文

於是,他們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說:“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讓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交給扶蘇。

使者到達之後,打開詔書,扶蘇就哭泣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扶蘇說:“陛下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蒙恬不肯自殺,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關押在陽周。


唐明國亮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於東巡歸途中患病,最終病逝於沙丘,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密謀,以秦始皇的名義發佈詔書,指責公子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令兩人自殺。扶蘇、蒙恬接到詔書後,雖然蒙恬懷疑詔書真偽,但公子扶蘇最終還是選擇了依照詔書命令自盡。那麼,扶蘇為何接到詔書之後,不懷疑其真偽便自盡呢?

原因之一:扶蘇推崇儒家思想,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曾試圖推動各國文化融合,為此不僅接納六國文化,且設立博士職位邀請六國學子擔任,使得大量諸子百家學子湧入咸陽。與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不同,公子扶蘇因性格原因,反而更為推崇儒家思想。

扶蘇對於儒家思想的推崇,在“焚書坑儒”事件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焚書”事件爆發之後,秦始皇曾下令不得公開非議朝政,然而就在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術士侯生、盧生對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一番譏諷之後,就此逃離咸陽宮,秦始皇一怒之下令人大肆搜捕咸陽城內的術士,並將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

針對秦始皇坑術士一事,扶蘇便曾上書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結果惹得秦始皇大怒,將其發配到上郡邊地,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

這種理念上的根本差異,不僅使得公子扶蘇與秦始皇的關係極為緊張,而且直接導致了他被髮配上郡邊地。對於推崇儒家思想的扶蘇來說,面對胡亥等人以秦始皇名義發佈的詔令,比較崇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忠孝”倫理綱常的他,已是不得不死。

原因之二:秦國法家思想的影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商鞅變法不僅是秦國迅速崛起的根源,同樣也成為了秦國曆代君主治國的主要理念,而歷經商鞅變法,再加上韓非、李斯等人的推動,法家思想早已深入秦國人的骨髓,即使扶蘇比較推崇儒家思想,但長期生活在秦國的他,也難免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

秦國的法家治國理念,講究的就是嚴刑峻法,因而擁有極強的君權理念,這雖然有助於秦國在戰爭年代凝聚國力,同樣使得秦國人長期以來便形成了一種對上級的服從、畏懼觀念。這種治國理念下,秦國的國君擁有著絕對的權威,只要說處死任何人,根本無人敢於反抗。

縱觀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秦國國君下令處死的朝中重臣可不在少數,就連白起、呂不韋這種功勳卓著、權勢滔天的重臣根本無力抵抗。

而扶蘇接到詔書之時,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經去世,因此即使他對詔書的真偽有所懷疑,但因為長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他根本不敢上書秦始皇求證,也只能依令自盡。

原因之三:想要反抗卻毫無實力,蒙恬並不一定會舉兵反叛

蒙恬手握重兵不假,按照宗法制觀念扶蘇乃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同樣不假,但如果要蒙恬和扶蘇兩人聯合起來舉兵反叛,卻是難上加難。

雖然歷史上關於胡亥繼位的正統性始終有所懷疑,但不可否認的是胡亥、趙高、李斯這三個人組成的團體太過強大了。胡亥乃是秦始皇最為喜愛的一個兒子,在沒有立下儲君的情況下,他的繼位也算是順理成章;趙高作為中車府令,秦始皇去世之後直接控制了傳國玉璽,這就是發號施令的最高權威;李斯作為丞相,則可以迅速穩定朝局,使得胡亥順利繼位。

秦始皇病逝之後,胡亥、趙高、李斯的聯手不僅可以確保胡亥順利繼位,而且在秘不發喪的情況下,他們三人完全就代表了秦始皇的意志,在他們下令處死扶蘇和蒙恬的情況下,就算兩人有所懷疑,頂多也就是上書求證,要他們公然起兵反抗中央政權,顯然是難上加難。

更何況,扶蘇和蒙恬也並非想象中的那麼親密無間,雖然兩人同在上郡,但蒙恬是軍隊主將,扶蘇則是監軍,兩人之間乃是相互制約的關係。更何況,如果扶蘇和蒙恬真的是一條心,秦始皇又豈會放心兩人一同待在上郡?

如上所述,在扶蘇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反抗的情況下,在秦始皇病逝的消息沒有公佈的情況下,不論這封代表了“秦始皇意志”的詔書是真是假,推崇儒家思想,又深受法家思想影響的扶蘇,也只有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香茗史館


扶蘇在接到假詔書時,為什麼不甄別就毫不猶豫就自殺

旨意雖假,詔書卻真

原本秦始皇的旨意是召回扶蘇,讓扶蘇登基帝位,但旨意被趙高篡改。雖然旨意被趙高篡改,但詔書以及玉印確是真的,扶蘇是無法甄別的,因為這詔書本身就是真的。

如果我們不是知道旨意被趙高篡改的話,其實我們也會認為這就是秦始皇的旨意,就是秦始皇下旨讓扶蘇自殺。

因為一切能夠辨別真偽的都是真的,而旨意是秦始皇本人意志所決定的,別人無從得知,更無從辨別,因此扶蘇在接到旨意時才會信其為真。

扶蘇因頂撞秦始皇而被髮配

扶蘇之所以沒能陪伴在秦始皇身邊,而在外偏遠之地,是被秦始皇發配到外地去的,是扶蘇頂撞了秦始皇,而被髮配到外地的。

雖然秦始皇並不是真的懲罰扶蘇,但扶蘇一根筋卻不會這麼認為,扶蘇只會認為是自己惹秦始皇生氣了,觸犯了父親,父親一氣之下將自己發配到外面。

當扶蘇接到詔書的那一刻,扶蘇只會認為父親秦始皇還在生自己的氣,氣的要殺了自己。

秦朝嚴刑律法

一說到秦朝,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一個嚴刑酷法的朝代,皇權至高無上,是不容置疑的。扶蘇作為皇子是最清楚秦朝刑法嚴厲,以及皇帝的威嚴,皇帝的詔書是不可違背,“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還有就是扶蘇自身性格就比較乖巧,仁義善良,做事有規有據,但有點死腦筋。因此詔書一到,扶蘇一看,詔書是真的,就信以為真直接自盡身亡。


熠良晨


儒家思想害死人,扶蘇接到趙高和李斯發給他的假詔就自殺了,他不是不想甄別詔書的真假,只是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實,他的最重要的政治盟友蒙恬不但質疑詔書的真假,更是要返回咸陽與秦二世胡亥對質。

秦始皇死後,身邊其實有三個重要的朝臣在身邊,一個是丞相李斯,一個是宦官趙高,另外一個是蒙毅,他是秦朝重要蒙恬的弟弟。蒙毅一直伴隨在秦始皇身邊,收到的寵信遠遠超過趙高,蒙毅不但是蒙氏世族的人,重要的是他位為上卿,文官的地位僅次於丞相李斯,他的哥哥蒙恬更是手握幾十萬秦軍,當時被譽為“華夏第一勇士”。

蒙氏兩兄弟一文一武在朝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秦始皇死的時候,最大的失誤就是蒙毅沒在身邊,他被病重的秦始皇派去會稽祭山去了,等他祭山回來還沒到沙丘,秦始皇就死了,李斯和趙高修改了秦始皇的遺詔,立了胡亥為二世皇帝。

蒙毅的政敵李斯和趙高都沒有等蒙毅回來咸陽,直接下旨把他囚禁在代郡,最後二世皇帝害怕蒙毅復出對他得位不正的事情有所知曉,下旨殺了他。

蒙毅的死於扶蘇自殺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很大。

蒙氏兄弟是秦始皇時期秦國最知名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扶蘇能夠得到蒙氏兄弟的支持也源於太子扶蘇也是儒家思想的推行者。儒家與法家在秦朝政壇勢成水火,而法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秦始皇和李斯。

我們中國人歷代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扶蘇也不例外,他在接到秦始皇的遺旨要其自殺的時候,他應該是知道這道聖旨應該不是皇帝嬴政的意思,一同接旨的蒙恬更是直接質問:

“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扶蘇的回答很儒家:“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於是走進內宅就自殺了。

大家可以看看扶蘇迂腐到了何種地步,連蒙恬都很懷疑聖旨的真實性,難道扶蘇作為國之儲君,就那麼輕率的自殺身死,這不符合一個政治家的基本素養,因為他代表的不是個人,甚至不單純是皇帝嬴政的兒子,他的身份代表的是秦國的未來。

扶蘇能夠當太子肯定有過人之處,以上的質疑他肯定也想得到,而最後他輕易的做出自殺的選擇,唯一的解釋就是受到了儒家的荼毒太深。

扶蘇的死其實蒙恬要負很大的責任。

蒙恬作為軍中最重要的將領,他肩負的不只是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責任,更多是輔佐太子扶蘇,秦始皇把扶蘇派往蒙恬軍中,也是希望扶蘇能夠與蒙恬更深的加強政治聯盟,為未來繼位打下基礎。

蒙恬眼看著太子扶蘇遵旨自殺,雖然有質疑,卻沒有進行阻止,而他事後去移交了軍權,獨身一人前往咸陽去找皇帝理論,他的表現太過弱智,最後他都沒有到咸陽,就被捉拿入獄,最後賜死獄中。

太子扶蘇都死了,他去咸陽質疑有什麼意義?放棄了當時秦國最大軍事集團的軍權,那完全就是找死。

如果蒙恬能夠極力阻止扶蘇自殺,並與太子扶蘇一同質疑聖旨的真實性,並率軍前往咸陽,那麼趙高、李斯和胡亥是完全沒有能力穩住朝政的。太子和大將軍同時回咸陽,只有秦始皇親自出面才能阻止,而那時秦始皇都臭了好幾天了。

太子扶蘇和將軍蒙恬都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這非常的奇怪,仔細分析,這和他們的深受儒家影響有很大的關係。忠君、忠父情結最終害了他們,也害了秦國,如果我們反過來假設:如果是李斯和胡亥處在他們的位置上,會如何呢?我相信他們不可能就那麼束手就擒。


沉墨I方之城


在目前主流的史學觀點中,公子扶蘇,確實是一個令人惋惜的人。其為人和善,好施仁政,在當時那個嚴苛律政的秦國,口碑頗為不錯,《史記》中便記載“百姓多聞其賢”。他的仁政,簡直可以說是秦朝百姓的希望。

如果他當年不死,並順利繼承皇位,或許秦朝將會迎來另外一個局面,不至於國祚短短十五年,二世而亡。

而關於扶蘇之死,更是令人惋惜。按照《史記》記載,當初秦始皇病逝於沙丘,公子胡亥與趙高李斯密謀篡位,因忌憚在北疆長城戍邊的大將軍蒙恬和監軍公子扶蘇,便假傳聖旨,令其自殺。

當時公子扶蘇不知聖旨是假,更沒有懷疑,便領旨自殺。自此,胡亥順利登基。

扶蘇這麼就死了,大家紛紛為其惋惜,因為按照《史記》記載,當時蒙恬都還勸過他,先不要著急自殺,畢竟是父親殺兒子,怎麼也得先找秦始皇確認一下。如果真是秦始皇親口所說,那再死也不遲。可扶蘇不為所動,就是一個勁兒要尋死。

為什麼?

史書上沒有講,我們只能結合史料來做出一些推論。

首先按照扶蘇的人設,我們可以認為他這樣做,乃是因為他是一個忠臣孝子。首先他是秦始皇的兒子,父親的話,那必須要聽從,如果質疑那便是不孝。另外,秦始皇是君,扶蘇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應該算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解釋。

不過,作為一代儲君,扶蘇真的就這麼死心眼兒嗎?

其實如果仔細研究扶蘇這個人,你會發現,他和秦始皇其實關係並不好,甚至於有著很大的矛盾。換句話說,秦始皇有殺扶蘇的理由,扶蘇對此也確信不疑,這才會那麼聽話。

我為什麼這麼講?

首先,扶蘇與秦始皇政見不合,這一點《史記》裡面記載得很清楚,當初扶蘇就是因為勸諫秦始皇,讓他不要施行重法嚴政,結果惹怒了秦始皇,然後被派到了邊疆。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當然,對此大家都認為,其來時秦始皇對扶蘇的一種歷練,用軍旅生涯磨練其意志,同時也增強其軍中威望,以便於更好的繼承皇位。

但在我看來,這是秦始皇對其的一種疏遠。

首先,秦始皇讓扶蘇去邊疆,不是當將軍領兵作戰,而是“監軍”。即監視蒙恬和他的三十萬蒙家軍。此外,若是秦始皇有心讓扶蘇繼位,那麼他就不應該讓扶蘇去邊疆,而是會讓其待在自己身邊,好好教導。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一般就是皇帝領著皇子出征,太子監國。

因為對於一個國家,特別是對於一個已經一統六國,需要考慮如何治理天下的秦朝來說。繼承人需要的不是如何去學習領兵打仗,而是如何治理國家,如此來講,留在朝堂,肯定要比前往邊疆更好。

相比之下,公子胡亥則是享受了這個待遇,首先趙高和李斯都是秦始皇最為倚仗的大臣,他們都站在了胡亥這邊。秦始皇如果不是重視這個兒子,他會贏得趙高和李斯的青睞?而秦始皇會連東巡都讓其伴隨自己左右?

顯然不合常理。

所以我們不妨可以認為,秦始皇本就不是那麼喜歡扶蘇,他真正寵愛的小兒子胡亥。

這也恰好印證《趙正書》裡面的觀點,即《史記》中所謂的“沙丘之變”,其實就是正常的一個位置交接。胡亥是在秦始皇死後正常繼位,並不存在所謂的“詐立”。

大家之所以認為胡亥詐立,乃是由於古代嫡長子具有優先繼承權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作怪,同時《史記》的影響力太大。但我們得知道,《史記》乃是儒家史書,而焚書坑儒事件又去漢未遠,胡亥受始皇遺命即皇帝位,漢代的儒生博士想當然要詬病一番。

當然了,《趙正書》畢竟不是正史,其說服力不如《史記》,所謂“孤證不舉”,我們並不能單單憑此就來推翻《史記》得觀點。

但是,我們從《史記》書中得本身,同樣能找到一些有關扶蘇和秦始皇矛盾的證據。前面因政見不合而發配邊疆算一個,而扶蘇的身世,同樣也算一個。

扶蘇很可能有著楚國的血脈。

首先,秦國與楚國在戰國後期,可謂是世代聯姻,就連秦宣太后都是楚國人。所以,秦始皇的兒子有楚國血脈,很正常。而在《陳涉世家》裡面有記載,當初陳勝吳廣起義,打得就是公子扶蘇的旗號。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陳勝吳廣是楚人,他們打楚將項燕旗號,這個說得過去。但是為何要打秦公子扶蘇的旗號呢?那可是秦始皇的兒子,楚國最大的敵人啊。除非,像前面所講的,扶蘇有楚國血脈,乃是楚國公主生下的兒子。

而對於秦始皇來說,扶蘇的身份便註定了二人的矛盾,他不可能讓一個擁有楚國血脈的兒子來繼承皇位,況且他還和自己政見不同。如果江山交到他手裡,很可能會為楚國人做嫁衣。

所以,對於扶蘇來講,秦始皇殺他並不是沒有理由。是故,他在看到聖旨後,沒有過多的想法,便自殺了。

相比之下,蒙恬則不一樣,他蒙家世代忠良,自己又是秦始皇愛將,和秦始皇沒有矛盾,就這麼不明不白的被賜死,當然不服,所以他要求核實真偽。

這樣的理由,相較於《史記》中賦予的扶蘇高大上形象,無疑要更加貼合現實。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理由,《史記》對於扶蘇之死的這樣一種描述,無疑更加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一個價值觀。

前面我提到按照《史記》分析,扶蘇之死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父要子死,第二則是君要臣死。漢朝儒家治下,這兩個觀點,是最為符合當時的 價值觀,即忠和孝。這無疑將扶蘇的形象上升了一個不小的高度。

至於為什麼要如此捧高扶蘇?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貶低秦始皇、秦二世,甚至於整個秦朝。以扶蘇之死來說明秦朝滅亡的天經地義,再為正常不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