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了上千年了,為什麼還是受到萬民敬仰呢?

雨後冬季


秦始皇,一個被譽為“千古一帝”的人物,即使死亡兩千多年,即使生前執政時期出現暴政,但是千年來,仍然受到後世讚揚,被萬民所銘記。

之所以中國民眾會如此熟知秦始皇,不僅是因為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人,更多的則是秦始皇在位期間的種種作為都對中華民族的後世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


秦始皇在位短短28年時間,卻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做出了十足的貢獻,甚至直接影響到今日的中國。下面我們一一作出分析:


開闢國家基本政治形態,奠定中國版圖基礎


在秦始皇之前的夏、商、週三朝,中國處於較為落後的奴隸社會,國家整體的輪廓尚未完善,絲毫沒有中華大一統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東周王朝,整個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那時的中國,諸侯林立,征伐不斷,國家整體處於混亂之中。

然而到了秦王嬴政當家後,用了10年時間主動滅掉分居各地的六大諸侯國,結束了貴族諸侯的王國時代,從此中華大地實現了統一大業。


隨後,嬴政就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中國正式步入封建社會,嬴政第一次在中華大地稱為皇帝,是曰:秦始皇。秦朝的建立,是在中華大一統的情況下實現的,初步奠定了中國本土的疆域。


隨後,秦始皇又改革官場政治制度,在中央施行三公九卿,來管理國家大事,這與現在的內閣政府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而以郡縣制來代替,更是沿用至今,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以封建制、官僚製取代了貴族的世襲制,而現在中國行政區劃設定幾乎就是以郡縣制改良而來;

除此之外,秦始皇堅決執行商鞅的法家政策,強化君主的核心權力,削弱貴族勢力,獎懲分明,有了初步的以法治國思想,儘管他是封建專政,但畢竟符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


開創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理清中國經濟脈絡


秦始皇不僅對政治的改革影響深遠,對經濟的改革更是可以載入史冊。他的改革比較重要的有土地改革、貨幣改革、統一度量衡等。


打土豪分田地,這裡的土豪就是舊時的王公貴族,把他們的土地,分給了農民,秦始皇把諸侯土地收歸國有,再按農民上報的佔有土地份額,進行分發,允許農民私人耕種,以收賦稅,實際上有利於土地私有化發展,激發了農民勞作的積極性。

在統一度量衡方面更是如此,此前由於諸侯六國在貨幣、道軌等方面各有差異,秦始皇為了便於統治,專門在朝內發行統一的貨幣,在尺寸、價值轉換、道路距離等,統一規範化,此做法既利於商業發展,又加快社會文明進程,讓秦朝在經濟領域步入正軌,為後世朝代的健康運行奠定了基礎。


開建國家基本防禦設施,築牢中國國防安全


我們知道秦始皇任內有一項重要軍事舉措,那就是完善和修建長城,其主要目的就是維護大一統的秦帝國,免受北方之敵入侵。


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到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正是秦始皇建築長城之後,才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

為了修建這段長城,秦始皇不惜大用勞力將近百萬人,就是加固邊境防禦設施,而長城的作用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給中原農業生產提供了穩定的環境,也給秦王朝的改革施政帶來了積極作用。


開拓國家基本文化融合,強化中國文化發展


文化是立國根基,秦始皇當然也重視文化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在秦始皇未統一之前,中華大地形形色色的諸侯國各有文字,堅持的文化主體思想也不同,統一後面對這種現狀,李斯就建議秦始皇改革文化弊端,隨後,秦始皇就禁用各諸侯國文字,統一使用以秦朝小篆的字體,作為官方規範文字,保證了政令上傳下達的暢通。

文字是文化的一方面,思想是文化的另一方面。當時的秦朝發跡於西部,被其他諸侯戲稱蠻夷之地,而另外六大諸侯國多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齊魯文化、受北方遊牧民族影響的燕趙文化、以及南方的楚文化為主,形成了“文化割據”的表象。


執政之初的秦始皇非常虛心,以謙遜的態度積極吸納各文化的優點,並發展起了屬於秦朝文化特色的秦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過焚燒六國史書,力促文化改革。


秦始皇的文化改革舉措,一定程度上是中華典籍史書的損失,但從客觀來講確實統一了思想,從而避免因文化認同的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讓中華文化有了融合發展之勢。


由以上政舉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執政前期所作所為,幾乎很多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直接影響到了今日之中國,人民至今能熟知他,與他對中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