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百姓為什麼接受漢朝反對秦朝?

沈靜軒


在此回答榮幸之至。

在陸賈《新語》的《無為》篇指出“事情弄得越多天下反而越亂,法律頒佈的越多反而做壞事的人越多,打仗的軍隊越多反而敵人越多”。陸賈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咎於“過度有為”,是為百姓為何反對秦的原因,也因此才形成了漢初的“黃老無為”思想。


陳勝、吳廣起義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然而這條導火索的火芯已無法掐滅。從公元前209年起義開始直到207年秦朝覆滅,短短兩年間諸侯各自割據稱王,陳勝、吳廣也在這場沒有目的的起義中被背叛、殺害。


秦朝滅亡後稍安一年光景,以項羽為首的楚與劉邦為首的漢展開了為期4年的楚漢爭霸戰,最終於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角逐中,百姓已輪落到賣妻賣兒賣自己的窘境,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急劇減少。


劉邦進入關中後,採取了大量休養生息的政策。

  1. 讓兵卒歸家務農,加官進爵且免徭役;

  2. 召回流亡在外的人口,恢復身份地位,分發田宅;
  3. 賣什麼為奴之人,統統恢復庶民的身份;
  4. 重農抑商,加大商人的賦稅,防止商人壓榨農民;
  5. 修訂多部律法,但懲戒力度比秦朝放寬許多;


種種措施都滿足了當時百姓發展的需要,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此為漢為百姓擁護的原因。


千古絕唱姬


對於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差不多。他們才不管天下是姓劉,還是姓嬴。

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結束了七國混戰的局面。這對於老百姓來說其實是個好事。只要熬過建國初期的艱苦時期,等秦朝步入正軌(第一次開始大一統,不熟悉業務),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所以,老百姓其實是能夠接受秦朝的。

但是,六國舊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既得利益”被秦朝給剝削掉了,是受秦朝迫害的一類。秦朝為了穩定地方,還把部分六國遺老貴族們遷到關中和邊遠地區。例如:

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史記·刺客列傳》·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漢書·序傳上》秦滅韓,徙下邑。《通志·氏族略》

也是因此,秦朝末年鬧得最兇的,都是這些人。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也是“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借用六國遺老的名義。在古代家天下環境下,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沒有合適的藉口和理由去反秦。

後來的情況也確實如此,六國遺老們如雨後春筍(澆了大糞)一樣,統統冒了出來,一個不少。而六國老百姓之前一直受朝廷宣傳影響,把秦人當成虎狼。再加上,老百姓也真不懂“家天下”的套路,真的好忽悠啊。於是,老百姓就這麼天真的跟著這些貴族們幹。老百姓也不想想,把秦朝滅了以後,皇位還是人六國貴族的,窮折騰。

等劉邦當皇帝以後,六國遺老又在戰爭中死了一大批,勢力更弱了。不過,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準備好好收拾這些不穩定因素。於是,劉邦又把十幾萬遺老貴族遷到關中地區,進行嚴密監控。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且實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漢書·劉敬傳》

劉邦也知道,鬧事的還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國遺老。把這些人看好了,剩下的老百姓就好忽悠,有口飯吃就不鬧事。也是因此,漢朝初年那麼窮,比秦朝還窮,也沒有老百姓出來鬧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嚴格來講,並非是六國百姓不接受秦朝,而是秦始皇的“獨夫之心”導致天下人都起來反抗。

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春秋到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攻伐,讓天下百姓無需在飽受戰爭之苦,過上太平的日子。理論上,這對於六國的百姓來說,本來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秦朝的制度,以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轉變罷了。

至於那些自始至終都想要扳倒秦朝的,其實也就只有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們。而他們起事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天下百姓,只不過是想要恢復過去的六國,恢復自己過去所享有的世襲特權而已。

可惜,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並沒有與民休息,反而窮奢極欲、苛捐重稅、耗盡民力,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不堪重負。這就正如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統治者的一系列暴政,最終讓其徹底喪失民心。隨著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不僅掀起了浩浩蕩蕩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同時也激起了六國舊貴族們復辟的野心。這便是詩中所指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個偉大的王朝,就這樣毀在自己的窮奢極欲之中。

但漢朝與秦朝不同,漢高祖劉邦崛起於草莽,他經歷過秦末的戰亂,對天下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體會。所以,當年劉邦入咸陽,馬上便把秦朝嚴苛的律法燒燬,與百姓約法三章,並且做到”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劉邦的種種愛民舉措,都極大的爭取了天下民心。及至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登基稱帝后劉邦,又順應天下百姓想要休養生息的迫切心願,復原大量的士兵,讓他們返鄉耕作,恢復社會生產。同時,儘可能避免再起兵禍,與民休息。這樣的漢朝,自然能令天下百姓歸心!



這些歷史要讀


對六國百姓而言,漢朝是秦朝的延續,只是換了一個皇族而已!反秦戰爭的主力不是六國百姓,而是六國貴族!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七國貴族差不多都死了,因此漢朝統一後,天下沒有大規模的反抗。劉邦得天下後,一直致力於消滅消滅異姓諸侯王,而異姓諸侯王中,沒有七國王族後裔!

六國百姓反對秦朝嗎?沒有百姓的言語被記錄下來,陳勝的“天下苦秦久矣”不能代表六國百姓,因為任何一個造反者都會這樣說。我們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以及各地割據自立的諸侯,絕大部分是六國王族後裔。這就說明反秦的是六國貴族,而貴族無法代表百姓,百姓造反是被裹挾的。



司馬遷也說了,秦始皇死後天下萬民翹首以待,希望二世皇帝變法而治,只不過二世皇帝變本加厲,導致了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後,變法而治,因此老百姓才安穩下來。史學家說漢承秦制,漢朝全方位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可以說漢朝是秦朝的一個改進版。大家難道認為“約法三章”真的能處理好人民內部的無數矛盾?


秦朝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在於秦法沒有及時休正。戰時法令無法適用於平時,矛盾已經改變了,還用以前的方法,當然不會成功。秦朝統一前,最大的矛盾是天下要統一,而七國各國都想獨立存在。秦朝統一後,最大的矛盾是人們要休養生息,而秦朝法令還是戰爭時期的法令。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萬里長城,修馳道,修靈渠,這些事情可以一件一件的做,幾代人一起做,秦始皇要一代做完,自然損耗民力!民怨沸騰而秦法不改,六國貴族趁機裹挾反叛,秦亡矣!


大秦鐵鷹劍士


得民心者得天下,漢得民心,故得天下

拋開單純的軍事勝敗不談,單從秦與漢民心向背出發,對比秦漢優劣。

一、秦國對待百姓方式

1、不惜民力: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天下因多年戰亂,民不聊生;秦始皇非但沒有與民休息,反而大興土木。

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築直道,從九原郡到雲陽一千八百多里,一路鑿山添溝,好幾年都不能完工。

②建造阿房宮與天橋,修築長城,調集全國七十萬囚徒修築驪山始皇陵,直到秦始皇死都未完工。

2、殘暴法律:秦國法律嚴酷,百姓稍不注意就會觸犯法律,進而受到嚴厲懲處。甚至自己沒有犯法,而受到別人的連坐,發配、處死那是家常便飯。

僅以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為例,就有多達五十萬囚徒被秦始皇流放到南越地區。而負責修建秦皇陵及宮殿的工匠中,更是有七十萬人為囚徒。如此之多的囚徒,可見秦國法律之嚴苛。百姓稍不注意就淪為囚徒,人心惶惶。

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更是比他老爸還要狠。秦二世以向百姓徵收苛捐雜稅多的官員為賢能,以殺人多的官員為忠臣。百姓一半以上的受到過刑罰,每天都有大量屍體在街市上出現,百姓越發恐懼,也越發想反叛。

秦國兩位丞相李斯和馮去疾在被趙高害死前,曾進諫秦二世,一語道出秦國各地狼煙的真諦:反賊之所以不斷增多,是因為兵役、水陸交通、建築工事等勞苦不堪,賦稅又非常繁重。

六國的百姓是活活的被秦王給逼反的,民以食為天,能有口吃的,誰願冒殺頭危險去造反。


二、漢對待百姓方式

劉邦得天下的緣故是因為得到了民心,百姓有生存空間,就會臣服於劉邦。劉邦得民心最初是從他的約法三章

開始的。

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關中,俘獲秦王子嬰。劉邦將關中父老、豪傑召集起來,與他們約法三章:原來的秦國法律廢除、各級官員職位不變,軍隊對百姓秋毫不犯。百姓都非常歡迎劉邦,支持他稱王。反觀同時期的項羽,佔領咸陽後,直接屠城,百姓均不能倖免,這樣殘暴誰人敢於支持。

劉邦在打敗各路諸侯國稱帝以後,也是廣施仁政。廢除了秦國嚴厲的法律,取消連坐;減免百姓賦稅,與民休息。漢也不像秦那樣大興土木,劉邦有一次竟因為蕭何負責建造的長安新宮殿過於雄壯,而斥責蕭何亂用民力。

劉邦懂的照顧百姓利益,所以獲得百姓支持;秦國損害百姓利益,所以百姓反對。天下的得與失無非就是百姓的利益取捨了。


史無眠


所謂的秦朝被百姓推翻事實上就是一個笑話。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出,農民起義雖然掀起了秦朝末年的動亂之戰,但農民起義軍根本就不是秦末亂世的主角。陳勝吳廣起義就是曇花一現,秦末亂世真正的主角是六國殘留貴族和秦朝的又一次爭鋒。雖然他們帶領的農民起義軍。但事實上百姓只是他們手中的刀,真正的揮刀人還是原六國貴族。這足以證明,所謂的百姓群起推翻秦朝就是一個謬論。

秦二世時期,秦皇胡亥昏庸無能,太監趙高亂政,導致秦朝時期農民更加窮困潦倒,沒有任何活著的希望。所以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大量的走投無路的百姓投身到了陳勝吳廣的起義大軍中企圖以命搏一個前程。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百姓,他們根本不願意造反,或者不知道為什麼造反。只是在那些六國貴族看到秦朝動亂爆發後,他們四處散播秦朝無德殘暴的消息。企圖以此來讓百姓們排斥秦朝。正好當時由於趙高的原因,秦朝暴政越發嚴重,這就使得很多百姓不明所以的走上了反秦之路。說到底,造反的百姓,要麼是吃不飽穿不暖被迫造反。另外就是被六國貴族欺騙洗腦裹挾著走上了造反之路。

事實上在秦始皇平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由於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書籍,廢除民間私人教學,改為官方統一教學之後,原六國大部份的百姓是順從秦朝的。畢竟在當時黔首就是被當權者通知的,不管是六國還是秦朝,百姓依舊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群人,誰坐天下實際上和百姓並無太大關係。關鍵是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太過於急功近利了。所以大肆徵召了勞役修築長城,和靈渠。這就導致百姓非常的不滿。本身秦始皇計劃的很好,自己施政嚴苛,扶蘇繼位後施政以緩,這樣一來百姓自然會感恩戴德,並不會引發動亂。但誰知道趙高聯合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篡改了遺詔,擁立胡亥上位,殺死了原本的繼承人扶蘇。這就導致秦始皇的幾乎出現了紕漏。再加上胡亥時期趙高掌權更加肆意剝削百姓。這就導致百姓最後的忍耐都沒有了。所以才有了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

而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什麼六國百姓沒有再反對呢?首先經歷了秦末亂世和楚漢之爭。原六國貴族死的已經差不多了,再沒有煽風點火之人了。其次,百姓根本不在乎誰當皇帝,誰坐天下,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而劉邦建立漢朝後,立刻開始了休養生息的策略,沒有了戰爭,沒有了勞役,百姓有糧吃有衣穿,他們又為啥去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造反呢?

再者說,實際上從秦朝開始,六國百姓開始相互融合,文化共同,秦始皇的統一文化書籍和思想,就已經使得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再也沒有以前的排斥感。劉邦建立漢朝後又立刻對諸侯王展開了屠殺,在沒有形成分裂局勢的時候就防患於未然,徹底解決了隱患。這也杜絕了新的國中之國的誕生。百姓沒有了人為的刻意引導,自然就不會揭竿而起了。古代百姓事實上非常的質樸,有一口吃的就絕對不會造反。以上就是漢朝和秦朝的根本區別。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曾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覺得這句話形容秦漢更替時的百姓最為貼切。秦末,過於嚴峻的秦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而被稱為暴政,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自然是苦的;由秦到漢,經歷多少戰亂,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百姓也苦。

但,無論是秦朝的滅亡還是漢朝的建立,普通老百姓所起的作用其實是很小的。陳勝、吳廣雖然奏響了秦末大起義的號角,但實際上,真正打敗秦朝大軍的卻是六國舊貴族。

大部分的百姓,並不能主宰自身的命運。所以,無所謂接受漢朝或者反對秦朝,更多人逆來順受,沿著統治者劃定好的路線走,誰的聲音大,大家就聽誰的。

具體一點,六國百姓之所以反對秦朝,最大的原因就是秦法嚴苛。當初商鞅在秦國變法,從根子上改變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這些法律嚴格到什麼程度呢?往街上扔垃圾是罪行,要被罰款或罰服役;路上遇到不法之事,如果不見義勇為,那也是罪;膽敢留宿沒有身份證明的客人,更是重罪,商鞅本人就是敗於這一條法律。

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後,和商鞅早有宿怨的秦惠王上位,商鞅的另一位仇人公子虔告發他謀反,秦惠王立刻下令抓捕商鞅。商鞅逃到邊關,欲宿客舍,主人卻告訴他按照秦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不敢收留。商鞅只好回到秦國,起兵攻秦,兵敗被處以車裂之刑。

不過,雖然商鞅死了,新法繼續實施。

連一個邊境上的客店小老闆都熟知法律,可知秦法在秦國實施得有多成功。有效嗎?非常有效,秦國因此而成為古代少見的法制國家,國力越來越強,最終吞併六國。

但是,秦法是在國家處於困苦之時制定出來的,為了資源的更好調配,等於是將整個國家實施軍事化管理,短時間、小範圍之內可以起到奇效,當秦國已經擁有天下,卻還實施這種嚴苛之法時,可就行不通了。國家畢竟不是軍營。

此時,最應該做的是調整秦法,使之更能適應新的時代,治國之道,在於一張一馳。秦國卻無人能認識到這一點,導致最後的崩盤。好比一根繩子,繃得太緊,終於斷了。

百姓們對漢朝的接受度要更高一點,是因為漢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對於百姓的束縛不是那麼緊,大家的活動餘地多一些,自然更喜歡漢朝。

尤其到了漢文帝時期,大施仁政,因而天下歸心。漢文帝的妻子竇氏後期對朝政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她崇尚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對百姓也是种放松。

其實,只要上頭不瞎指揮,在保障秩序的情況下,老百姓自己就能過得很好。

總之,六國百姓接受漢朝,唯一的原因是劉邦已經得了天下;而百姓們更喜歡漢朝,則是因為和秦朝比起來,漢朝讓他們生活得更輕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眾所周知秦國在掃平六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是秦朝的建立對當時的社會以及對後來的影響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儘管如此,當時的百姓依舊接連反抗秦朝,這種情況到了漢朝之後卻結束了,同樣都是一統天下,為何漢朝可以做到這樣?

從百姓角度看

雖然秦國統一全國帶來了統一的貨幣並且採用郡縣制,但是與之相應的是秦國的暴政,再加上秦始皇所造成“焚書坑儒”就徹底讓百姓順從不起來,原本秦國就是強行鎮壓六國達成統一,統一之後不進行管理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百姓所想要的是什麼?自然是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因為暴政和大肆徭役的出現自然沒有盛世一說,自然也就不容易對秦國進行順從,而漢朝就不一樣了,劉邦出身於平民自然對百姓有親切感,並且劉邦還是率先攻下秦國,對於秦國有執念的人自然也就放下了執念,並且在劉邦統一之後確實進行了改革,雖然漢朝不如唐朝和宋朝經濟強大,但是百姓也都安居樂業,自然也就沒有叛亂的心。

從劉邦勢力看

順漢之“六國”已非恨秦之“六國”矣

雖然在秦國統一之間六國皆給秦國送土地,但是六國的強大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秦統一之後六國就受到了秦國的統一大洗牌,各國勢力自然有所改變,但對秦國的恨是一樣的。

而到了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六國中的多國皆為劉邦的賬下勢力,韓王信曾一度追隨劉邦進入漢中,其忠誠自然不言而喻,趙國國君張耳雖然早期追隨項羽但是後期進入劉邦陣營,魏王彭越曾多次救助劉邦於危難之中,齊王韓信自然不必多說,由此可見多國的統治者皆已經順從劉邦,而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自然不會對漢朝持有恨意。

從秦漢制度看

在秦國之間各國之間分封制的使用最為廣泛,但是在秦國統一之後秦始皇選用李斯的建議,將原有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雖然郡縣制更加便於管理,但是制度的突然轉換再加上秦國的暴政,百姓自然苦不堪言,其中怨恨的源頭自然是位於頂峰的秦國。

到了楚漢相爭之時,雖然項羽恢復了之前的分封制,一時間確實收到很好的反響,但是百姓們又會發現分封制其實也並不完美,春秋戰國的大亂都是由分封制所造成的,所以最終所造成的反響也並不算太好。

而劉邦不同於其他君王的就是深有自知之明並且願意放權,於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選擇上劉邦做出了讓步,就是兩種制度同時進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緩解人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百姓看到君王的如此讓步自然也不會有更多的要求,這時候除了感恩戴德之外哪裡還會對統治者產生怨恨。

從統治者上看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就不再以國家的政治為中心了,而是想要長生,這樣的心情放在現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天下歸一皆奉他為始皇,而且不僅是秦始皇,在歷史中很多統治者在做到君王這個層次之後都開始追求長生,但因此對國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並且在秦始皇之後的秦二世胡亥也不是一個明君的主,國家在這樣的人統治下自然不會和諧。

而劉邦就不同了,雖然在功成之後殺死之前的功臣,但是在政治上劉邦還是沒有犯多少錯的,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劉邦所作所為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劉邦卻是一個好的君主,對於功臣來說自然是恨劉邦的,但是對於百姓來說對於這樣的君王還是心服口服的。

結語

結合所有角度來看,六國百姓對於秦朝的怨恨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對於百姓並不太關心所造成的,其實劉邦跟秦始皇相比較的話,劉邦只是將百姓放在了首位,雖然在做人上劉邦不如秦始皇,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劉邦的治理勝過始皇太多。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他們關心的是生活,而不是現在誰當政。不管是誰來管這片土地,也不管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姓什麼,只要當權的能讓百姓生活過的下去,什麼秦朝、漢朝的,都是無所謂的。

至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就來簡單說說吧,六國百姓為什麼會反對秦朝呢?主要是因為秦朝的政治和管理制度並沒有讓已經經受百年戰火的百姓有什麼好的改善,相反的,秦朝建立之後在短時間內上馬了多個超大型的工程。諸如,驪山陵墓、長城、直道、阿房宮等等。在當時本身全國總人口才3000萬左右,每年需要的壯丁人數卻是達到了300萬。這讓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雪上加霜。另外,修建工程需要大量的錢財,錢財最終還是來自百姓,這就導致了嚴重的賦稅制度。讓百姓更是沒有活路可以走。

百姓之所以會接受漢朝是因為經過秦末的戰亂,黎民百姓迫切的希望能有一個和平時代來休養生息。百姓已經厭倦了戰火。而此時,漢朝的上位正好符合了百姓的願望。加上,漢朝建立初期,輕賦稅,重農作。讓百姓得以安穩的生活,既然生活安穩了,百姓自然是樂得接受的,不管你當權的是不是漢朝。

總得來說,黎民百姓接受的並不是誰家的朝代,而是這個朝代能不能讓百姓過上和平安穩的生活。畢竟,天下百姓都不希望自己活著一個朝不保夕的年代。


浪裡白條不再白


對於這種問題在提問上還值得商榷,並不存在六國百姓願意接受漢朝統治的觀點。

很明顯,不僅是六國百姓,具體點來說,是六國的貴族反對秦朝的統治。秦滅六國後,從根本上傷害了六國貴族的利益,加之剛統一不久,人心不穩,六國貴族就借勢煽動底層動亂。

對於六國貴族而言,他們也沒有強求要哪個諸侯帶頭起義,只要有人揭竿而起,打響第一槍。那麼,在底層潛伏多年的六國貴族們就會群起響應。

至於真正跟誰鬧革命,六國貴族的統一認識應該是:誰的實力強大,誰最有成功的希望,誰分配的利益多,就會跟誰幹。很顯然,當初反對秦朝的武裝中,六國貴族最看好的是楚國項梁領導的武裝。至於陳勝、吳廣雖然打響了第一槍,然而六國貴族依然不看好這支最早起義的部隊。

劉邦從最初起兵時稱呼沛公,到鴻門宴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最後楚漢之爭勝利後建立漢朝。六國百姓之所以能夠接受劉邦統治,一定程度上經歷了秦末漢初這麼長時間的動盪,六國的貴族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項羽分封的各路諸侯最後都倒向了劉邦,加之百姓渴望統一穩定,從而天下很快就在劉邦手中穩定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