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秦帝國只存在了14年?是什麼導致秦朝的滅亡?

雨後冬季


首先,秦政暴虐、徭役沉重,直接逼起了農民起義,且天下雲集響應。

其次,剛剛統一,六國遺老遺少尚在,且都試圖恢復故國。如項羽等。

第三,政治和軍事上統一,但思想上卻沒有統一,整個秦國天下沒有形成統一國民意志的意識形態。

第四,戰爭的不確定性,章邯伐楚不夠徹底,導致河北之戰腹背受敵。

第五,朝局出現了劇烈變動,李斯等能幹臣能吏在內部鬥爭中退出權力舞臺,趙高專權、二世昏庸。

以上這些因素的集中爆發導致秦的快速殞滅。


減水書生


秦朝早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實在是太牛逼了。

首先,秦始皇敢於滅六國而建立一個集權國家,的確顯示出他無窮的智慧與勇氣,但是秦始皇太低估了社會矛盾可能造成的後果,並且認為自己的措施可以徹底的壓制這些社會矛盾,但其實經過無數年的歷史證明,在一兩代人以內根本不可能消除這種矛盾。

更加恐怖的是,在秦朝之前,整個社會基本一直都是這種諸侯林立的狀態,各方面勢力都已經在各自的地盤上深入人心。你想一下,你祖宗幾十代都是齊國人,那你骨子裡自然接受不了國家被覆滅的事實,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各種愛國主義思想添油加醋,非常容易出現揭竿而起的局面。

但秦始皇選擇硬剛。一方面毀滅思想就是跟人心對著幹,另一方面又大興土木來鞏固自己的豐功偉業,同時還進行大規模征伐,急於在有生之年將事業做到完美。這樣一來,國家整的很完美,基本達到了秦始皇遠大的目標。

可老百姓被折磨得活不下去,連年征伐也使得秦朝內部十分的虛弱,所以秦始皇一死,秦二世馬上就駕馭不住這場面了。


假如秦始皇可以慢一點,穩一點,以秦朝這種開天闢地的大動作來看,至少可以存在幾百年沒有問題,而且很有可能能成為世襲的皇族,萬世流傳。


草民有話說


始皇竭列祖之功,奮舉國之力,灑將士之血,滅六國而終成一統,短短十四載,歷三世而灰飛煙滅,後人論及此皆言暴秦當誅,無一扼腕嘆息者,當然,暴秦之暴政暴斂暴治已足以逼天下人揭竿而起共誅之,然而其他層面呢?

一,國策守舊,商鞅變法,秦國大興,歷六世而成一統,而此時天下為一,征伐漸遠,亂世重典亦應與時俱進,治世用賢德,始皇帝仍以戰時之國策治國理政,財乏民困,民怨滋生啊。漢初之修養生息、武帝獨尊儒術何嘗不是汲取教訓而來。

二,秦室宮鬥,內亂頻仍,宮室血腥之後秦室宗親漸寡,始皇推郡縣,不施分封,皇族集團勢弱,郡縣制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可大雨來時郡守縣令無一不想分一匙羮,連泗水亭長劉三哥都興義兵了,嘿,大廈將傾時無父子兵、親兄弟,成法之下忠臣良將難覓,無應對危機的機制。

三,六國國人對秦文明的抵制不減,尤其是六國舊貴族、“破二代”對秦文明是不認可的,由秦官方用小篆民間造隸書可窺一斑,他們骨子裡還認為自己是韓人魏人燕人,滅秦之心無一日不在。

四,始皇父子的政治強勢而又荒唐的作為,用統一六國的強勢統一行政(郡縣制)統一財政(度量衡、車馬道、重徭暴賦)統一文化(焚書)統一思想(坑儒),無一不用其極,商君之“法不誅心”的法制原則已毀,國亡政息不遠。


一哥於一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統天下,那是何等的威武霸氣,意氣風發。

無論從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大秦帝國都不應該只存在短短的十幾年,實在讓人感到惋惜。

當時經歷戰火的時間太久了,老百姓們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其實也不想造反,被逼的沒有活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加強了皇權,統一文字,度量衡,使各國之間不同的文明大融合。等等。

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橫徵暴斂,實行暴政,嚴厲的酷法,把老百姓們搞得是苦不堪言。但是迫於秦始皇的淫威,老百姓們也都能默默的承受著。但是秦始皇一死,他的兒子胡亥繼位,更加的過分,比起他老爹來說,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老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剛剛建立的大秦帝國,瞬間土崩瓦解。

自此以後,凡是大一統的王朝,除了隋朝,在建國初期,都會選擇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這也全是吸取秦帝國的教訓吧。


不懂歷史的塵埃


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不要怪罪於秦始皇,他在位的時候為了維護統一,做的事情已經夠多的了。

胡亥也不應該是人們炮轟的對象,一切都是命,換作是其他人來當這個末代皇帝,也不一定能夠做好。

秦朝建立短短滅亡的主要原因有:

1,六國復辟勢力蠢蠢欲動。始皇帝在位鎮壓12年也沒有完全將六國復辟完全清楚。多年的太平日子讓繼位的秦二世沒有很敏銳的危機感,以至於讓六國復辟勢力有機可乘。

2,始皇帝的雄心太大了。為了統一的國家,他不吝嗇於民力,建長城,馳道,驅逐匈奴,出巡刻碑頌德,這一切做下來,始皇帝以為自己已經做好了,但時間緊迫,人們的壓力幾乎到了極限值,到了胡亥手中,他對於人民的苦衷不但沒有體諒,反而更加的百姓的壓力,在那個時候,要做一個好皇帝很難。畢竟手底下的人都不老實。

3.秦朝的護國軍隊幾乎沒有,連章邯率領保衛國家的軍隊都是由囚徒組成的。秦朝大部分的軍隊大多數都在抵禦外敵和開拓疆土,這樣鞏衛皇城的軍隊就沒有了,一但國家出了內亂,幾乎就沒有人來救國了。也是因為這個,後世一些朝代,學習了秦朝不設置軍隊保衛皇城而失敗的經歷,他們就在皇城獨立設立一支軍隊,以保護皇城。

4.當時人們的傾向性,起著決定性作用。秦二世做了錯事,挽救不了人們不擁護他。後來的劉邦就很得三秦之地老百姓的擁護,所以這也是後來劉邦能夠稱帝的重要原因。民心所向,霸業可成。


PEI大人講歷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樹木只需要十年就能從幼苗茁壯成長為大樹,而教育人卻需要一輩子,更別提是改變人的意識形態。

戰國時期,秦國的意識形態不被東方六國所認同,即便軍事壓服也是如此,因此統治起來很困難,所以強加的桎梏很難一下子扭轉,但秦國沒想過改變,仍然迷信武力和刑法。


所謂大亂之後必有大治,但這句話不適合秦國消滅六國的統一後的天下,因為軍事行動破壞了六國的算是穩定的治理,純粹是從穩定走向不穩定。

意識形態不服和不穩定,秦雖一統天下但形勢依舊危機四伏,比單純一個割據局面更加岌岌可危,哪怕是消滅了表面上的敵人。

這時候只需要出現紕漏或者國政出現重大危機,星火便可燎原。

劉邦以及他的後人的休養生息才從根本上結束了這一根苗,並且在歷經幾代後才推崇儒家理順意識形態的不穩定。


鴻哥iouyh福小鋪


關鍵在於秦國未扎穩根基,意欲已一國之力滅六國統一天下,自己的根基必須要穩,當時各國都在進行改革,秦國改革最早,最徹底,效果也最明顯。秦國急於發動統一戰爭也可以理解,畢竟各國都在改革,各國國力都有所增強,雖說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但若讓其餘六國一直把改革進行到底,秦國便很難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秦國那時改革已進入末期,社會已與新法基本協調,而其餘各國改革正值艱難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民心動搖,秦國趁此時發動統一戰爭,優勢明顯,成功已是必然。

統一後,嬴政便有些飄飄然,自封秦始皇,自以為自己的秦王朝是太平盛世,殊不知昔日秦國的優勢已轉為劣勢,經過戰爭,秦國雖統一天下,但國力有所減弱,再加上疆域的擴大,如何治理秦王朝是重中之重,可嬴政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如此一來,怎能不失敗?

還有一點便是對皇子的培養,也許秦的君主在改革期間對臣子的建議言聽計從已成為習慣,嬴政也繼承了這一特點,他未給太子扶蘇樹立足夠的威信,又讓奸臣趙高教導胡亥,滿朝文武賢臣少,奸臣多,如此怎不亡國,成敗都是自己咎由自取,秦的短命絕對事出有因!

(我是墨白說說,期待各位的關注與點評)


墨白說說


秦朝存在歷史的長河中整整14年。雖然秦朝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但是也像風一樣,一吹而過。那麼為什麼大一統全國的秦朝會導致滅亡呢,離不開以下幾點

第一、皇帝的荒廢朝政

從秦始皇登記時期,全國上下一片繁榮。尤其在商鞅變法之後,從政權到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發展都一改常態。最鼎盛時期也就在建國秦始皇年輕的那幾年。而隨著秦始皇慢慢衰老。對於國事不再上心。對於朝中大事沒有了望日的改革霸氣。整日沉迷於酒色。但好在秦始皇的震懾之力還沒過,身邊的改革大將李斯、蒙恬等人還在。所以這時的秦朝沒出什麼大事。但是也為衰敗奠下了基礎。

第二、宦官參政

歷朝歷代都是禁止宦官參與朝政的,但秦始皇時期的趙高卻見證了秦朝的鼎盛以及後面的秦二世胡亥和秦三世子嬰的登記。由於趙高的存在使得朝中的能人志士對秦國失去了信心。導致經濟、文化、軍事等的下降。

第三增徭役加稅收

為了貢秦始皇更多的金錢來享樂,所以增加了農民的稅收使得一般的農民商人一年的收成全都交給國家都不夠。另一方面,為了修建長城增加徭役,使得秦國大面積地區的壯青年都消失在了去修長城的路上,慢慢的積攢了民憤,失去了民心。

第四能人賢士的缺乏

秦朝鼎盛時期國家結構有商鞅、政法外交有李斯、軍事堡壘有蒙恬等等的能人在位。而秦始皇年老以後只剩下可以維持朝中政法的李斯。也被趙高慢慢剝奪政治權利。直至最後秦朝上下只剩可以照顧生活起居內務的中車府令趙高。

第五、續絃皇帝的懦弱

秦始皇以後,秦二世的胡亥和秦三世的子嬰都是傀儡皇帝,所以說談不上什麼恢復國力,這一切都是趙高在後玩弄政權,所以漸漸的導致國家的衰敗,這時已經民怨四起,而到了子嬰時期子嬰也沒有拜託趙高的擺弄這時民間組織,陳勝吳廣的起事。已經看到了秦朝馬上面筋滅亡的局面了。

綜合這五點導致了秦朝在短短的十四年間像煙花一樣稍瞬即逝。各位看官這個回答可否滿意?


中華之論


秦帝國只存在了14年就滅亡,滅亡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沒有立太子,用人不當,一個昏君足可以毀掉一個國家。但從深層次看是社會矛盾激化的後果。秦始皇急於早日創造千秋大業,徵六國,建直道、馳道,修長城、阿房宮,挖運河、陵墓。南征北戰,開發嶺南,北擊匈奴,這一些類的活動,都動用了國內大量的勞力,資源,造成國力空虛、人民叫苦不迭、怨聲載道。加上苛法太嚴,刑法太重激起了農民起義,社會矛盾加劇。秦二世胡亥通過沙丘政變逼死扶蘇,殺蒙恬、蒙毅、李斯、還有自己的親兄弟。這大大的消落了自己的統治力量,被小人趙高玩弄於股掌之中。如果秦始皇不急於求成,讓社會得於修養生息,慢一點實行自己的遠大理想,那秦國也不會這麼快就滅亡。可惜了一代偉大帝皇。


張興193886045


秦帝國在統一之前可是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國力的,對六國實現了壓制性的國力優勢,但是統一六個國家也使秦國消耗巨大,王翦滅楚國就用了60萬兵力,齊國是被遷滅的。六國也飽受戰爭之苦,統一完成後國家初定該實行休養生息的策略治理國家,懷柔政策安撫六國之民,不讓六國舊貴族們有造反的群眾基礎,扶蘇順應了形勢。此時從戰國時代發展到一個統一的國家,統治階級也需要在治國思想上來一次“商鞅變法”。

一般來說秦朝的滅亡就是大興土木,建萬里長城是抵禦匈奴,修馳道、戍五嶺也是加強統一與促進交通外,那秦朝統治者不斷動用民力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民丁就是勞民傷財了;秦律法名目繁多,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六國很3難適應這種秦律,同時橫徵暴斂激化社會矛盾,這讓各國人民有了一種“同仇敵愾”的基礎,容易大規模的起義,比如陳勝吳廣起義。

根本來說就是儘管武力統一六國是唯一的方法,畢竟是武力統一,六國之民還未在心理認同秦國,尤其是七國各自不同的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各國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認同,苛政使六國與秦國的隔閡加深。尤其胡亥篡位,對六國變本加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