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為何二世而亡?真的是因為秦國暴政?

張樹煜


秦亡?歷來版本很多,這裡且說一個最被忽視的吧:六國遺民的愛國主義。

就在秦王朝“六王畢”十二年後,大澤鄉起義的一聲“炮響”,不僅推倒了滅秦多米諾首張骨牌,還迎來了關東六國的紛紛復立,國君大多也為前代王室成員。

楚國更是三次重建:陳勝“張楚”政權敗亡後,秦嘉又立景駒為楚王,繼而項梁滅之第三次創建楚國,併成為日後亡秦的中流砥柱。還有呢,早在大澤鄉前,“反秦復國”便已暗流湧動,韓國貴族後裔張良為此還行刺過秦始皇。

究其原因,不堪秦朝的苛政暴政固然重要,六國遺民的愛國主義也不遑多讓。在他們心中,別說秦人的統一,甚至華夏民族共同體,都不如齊楚燕韓趙魏呀,這才是他們最大的“祖國”。為啥呢?且看:

1.亂世太長。中國亂世中的巨無霸春秋戰國,從西元前770年平王東遷,至前221年秦滅齊“四海一”,前後長達549年,比第二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還要長一個半世紀呢。這等紛亂,離心力怎能不強?

2.建國更久。關東六國中,楚齊燕是西周之初的封國,前後持續了800餘年,齊國更有田氏取代姜氏的“王朝”更替;韓趙魏也有兩百來年,且與楚齊燕同時代的晉國三分而來。這麼久,您說六國遺民心中更愛哪個國?

3.楚國尤獨。源於華夏的楚國,因長期處於南方荊蠻之地,西周時便被周人視為蠻夷,雙方几次拔刀相向。春秋初期楚國更是僭越稱王,與周南北朝起來,後雖漸入華夏,獨立性還是要比他國更強些。屈原能夠成為愛國主義的標配,便是例證。

4.核心又碎。春秋以來的周王朝,王室權威不斷下滑,諸侯地位持續上升,待徐州相王(前334)後大小諸侯陸續稱王,更是淪落為一個弱小的王國(前256年滅亡),從此華夏進入了百餘年沒有主心骨的徹底亂世,各國離心力還能不越來越強嗎?





漢吾軒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而歷史是由後人書寫的,而後代帝王根據自己統治需求也往往會干預到歷史書的各個方面內容。所以,對於始皇帝是不是暴政而導致秦帝國滅亡,我不敢下這個結論!

但是秦帝國的過早的崩潰瓦解,卻是於他嚴格的法制體制有密切的關係(嚴格與暴政不是一個感念)

正所謂“成也法制,敗也法制”,秦帝國原是東周最西面最不起眼的一個諸侯國,並且秦帝國先祖的最初身份也很低,他只是負責給周王室養馬的(這與其他諸侯國作為周王室開朝換代的功臣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到東周時候,由於秦王保衛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現在的洛陽)有功,周平王於是將故都鎬京(西周的京都,現在西安一帶)賞給了秦國,這或許是冥冥之中暗示著秦帝國要代替周王室的吧!

秦國偏與西部邊陲,當時國力也很弱小,往往是被中原地區的各路諸侯們忽略不計,但是自從秦帝國得到幾個能人之後,幸運的天平就逐漸的往他傾斜,

首先是“商鞅變法”,商鞅通過一套嚴密的法制體系與獎勵機制,充分的調動起了秦國的上下的潛力與能量,秦國開始富裕強大

然後是張儀的“遠交近攻,連橫破合縱”的外交戰略構想

就這樣,秦王依強悍的手腕,推動法制改革,落實連橫破合縱的戰略行動。到秦王嬴政登基後,又經其大力改革與發展,秦國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成,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嬴政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左右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

對於歷經幾百年春秋戰國大動亂,諸子百家各種思想最為活躍最為躁動的時期,對於剛剛建立統一政權的秦帝國來說,如何治理其中各種矛盾,統一各國遺民的思想,還是很頭疼的一件事。

但是,始皇帝嬴政他還是太急切了,或許是他太過於自信吧,他將秦帝國崛起的那一套法制思想,再次照搬過來,他將本該需要幾百年才能夠完成的事情通通壓縮到幾年的時間裡面去做完,“焚書坑儒”以統一思想,修築長城以抵禦遊牧民族對邊塞的衝擊,同時頒佈嚴厲的法制與刑法,以威懾那些叛亂思想的人

道家有句話“物極則必反”。始皇帝的過於急切,使得整個帝國上下都變成了一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如此長時間不得到休息釋放,必定會導致積壓的離心力漸漸加強,而最終導致帝國的分裂!

而劉邦建立漢帝國後,就充分的吸取了前朝覆滅的教訓,採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使得國家得以休養生息,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從而造就漢家王朝400多年的基業。

所以,當我們談論到秦帝國的過早滅亡的時候應該看到,這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心訴閣


喜歡歷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問題。

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之後,開中國歷史之先河號稱皇帝。按照秦始皇當初的心思,他為始皇帝,接下來就是二世、三世以致無窮。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秦始皇的江山在他死後磕磕絆絆的傳到了二世手裡被宦官趙高控制了朝政,而且不久二世又被趙高所殺。趙高殺了二世,本有篡位之心,但迫於形勢立子嬰為王。終於人作孽不可活,趙高被子嬰幹掉,秦江山看似傳到了三世。但是很可悲,子嬰掌握不了江山皇室,繼位四十六天,投降劉邦後終於被項羽所殺。大秦帝國沒有傳至千秋萬代,始皇東巡死後只短短的幾年時間強秦便在諸侯逐鹿中土崩瓦解。由於子嬰在位曇花一現,所以根本算不上三世。所以問題的題目說是二世而亡是非常正確的。

關於秦帝國二世而亡的原因,大多數史料記載基本都持此類觀點。而後人解讀也基本上同意並以此觀點作為分析入手的根據。暴政強秦,似乎是給秦帝國貼上的永遠不可磨滅的標籤。而且在一般人看來,這就是大秦帝國滅亡的不二原因,沒有之一。老夫子作為歷史愛好者,曾寫文章闡述過秦始皇暴政的原因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如果認識到秦始皇在當時的背景之下所面臨的現實,基本上就可以理解強秦暴政的原因。一句話的解釋,就是“亂世用重典”。但問題是,既然暴政作為工具輔助秦始皇強大了秦國,而且始皇帝還因此在位三十多年江山穩固。為什麼到了二世胡亥這裡就把強大的秦王朝短短几年就搞得天下大亂而瞬間土崩瓦解?這難道僅僅是暴政的原因嗎?

老夫子綜合以上分析後認為,問題就出在胡亥身上。何以見得?那麼,我簡單分析一下,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

首先,胡亥徒有秦王之名,並無秦王之實。大家都知道,公子扶蘇之死是始皇死後趙高夥同李斯為胡亥繼位謀劃的一次改變秦國命運的重大陰謀。我們暫且相信這是一次宮廷政變成功的事實,使得胡亥繼位成為二世。可以說,沒有趙高,就沒有二世胡亥的登基。就因為如此,胡亥這個二世秦皇實際已經成為了趙高的傀儡。而在此之後,大秦江山已經不在贏氏的掌控之中。後來李斯作為丞相,也看出趙高心懷不軌,便想糾正自己當初犯下的錯誤,妄圖扭轉皇帝被架空、皇權即將旁落的局面,只可惜趙高羽翼已經逐漸豐滿,李斯最後落得腰斬於街市的下場。所以說,趙高專權是胡亥亡國的主因。那些有史書記載的秦二世暴政比之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種種事實,說透徹一點,其實就是趙高操縱下的秦國政權的變異,是趙高為了私慾而為所欲為的寫照。至於秦二世,受控於趙高並聽命於亂國邪說以致最後死於其手,難道不是趙高“指鹿為馬”的犧牲品嗎?這就是胡亥的悲劇,更是大秦的悲劇。

其次,胡亥空有暴虐之名,並無暴政之實。說胡亥暴虐,若是拿出事實做依據,無非是盤剝無度致天下百姓於不顧而最後導致天下大亂。說他暴政,是因為他的刑苛律政禍害國人。可是讓我們盤點一下,看看始皇帝。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制定律令,為此殺掉多少人?焚書坑儒毀滅了多少文化遺產?傾舉國之力築皇宮、修墓室,為找長生不老藥動用了多少人力財力?幾次巡遊耗費了多少國家財富?但是,眾人對這些懷有不滿甚至仇恨都是背後罵皇上,哪個敢當面說個不字?哪個六國遺老遺少敢舉兵反抗?說白了,秦始皇暴政就是保證自己政權穩定、江山穩固最有效的工具。再者說,始皇帝暴政不假,但是他無時無刻不是為江山社稷著想,光就從始皇每天處理政務的文件都是竹簡一百二十斤的勤政行為來看,始皇帝的暴政就是大秦江山穩固的根本。這些,秦二世哪有一點隨了他的父親?再說,始皇當初殺呂不韋沒有絲毫猶豫,胡亥卻不敢動趙高一絲毫毛反而被其反殺。你不是暴政嗎?怎麼連個宦官都制服不了?兩個秦王都號稱暴政治國,結局卻大相徑庭。說到此,老夫子不禁發問:胡亥是暴政嗎?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連自己皇位甚至性命都保不住的皇帝,他也配說暴政?

說到最後,秦二世亡秦並不是暴政的原因,而是軟弱的原因,是在暴政的掩蓋之下色厲內荏的無能皇帝演出了一場葬送江山的歷史大戲!


史鑑說文老夫子


我認為應該就是暴政所導致的

秦始皇統治的時候:

焚書(焚燒東方六國的典籍,只留下種植的書籍和秦法,結果和東方六國學者發生衝突)

坑奴(秦始皇要求統一思想,於是把反對他思想的臣民全部坑殺)

大規模徵調民力徭役和兵役(義務為國家從軍,義務修建建築,如長城 驪山陵…)

刑法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車裂,腰斬,活埋……)

法律苛刻(一人犯法,親族和鄰里都要都到牽連)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秦始皇在位時期暴政的所有內容

秦二世統治的時候:

把可以於自己競爭皇位的兄弟姐妹全部坑殺,並把比自己優秀不知道多少倍的扶蘇一同坑殺。

把一些真正清廉有才德的大臣也以陪葬秦始皇的理由坑殺殆盡,連守護秦北部邊疆的重要領袖蒙恬也一同殺害(直接導致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進犯嚴重)

在加上秦二世不理朝政,這是最要命的,大家想想,秦朝是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一切實權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可以說每一件事都必須皇帝批准後實行,而秦二世做為皇帝,他又不理朝政,於是秦朝肯定是進入了全面封鎖狀態,不管是農業,軍事,經濟……都根本施展不開。

在加上一次大的農民起義,劉勝吳廣起義,秦朝可以說算是土崩瓦解。

歷史上很多優秀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因為暴政而亡國的。

強大的大秦帝國雖然煙消雲散,但是漢,西晉,唐……更多優秀的朝代脫穎而出,

秦,就像流星,滑落後,留下漢唐明清滿天星辰,而今天新中國正在展翅騰飛,總有一天,它會發出比盛唐更燦爛的盛世佳音


落日鶩飛


一、所謂暴政,系後人所加。秦滅六國後,被滅國的王戚貴胄誰會甘心。高壓政策不僅必要,也屬正常,換誰都會這樣。二、主要原因:一是犯了急性病。沒有修養生息,安撫民心,統一思想。當然“焚書坑儒”也算,但太簡單化了。二是時間不長,超級工程太多。修長城、馳道、直道、阿房宮、地陵等等,同時還在打仗。國力、民力幾乎達到極限。超載運行,豈能不翻?三是高層內亂,秦皇突死,必然危機。簡言之,非暴政,多因素。無論咋說,始皇的功勞遠遠大於過錯。首先奠定了“大一統”思想,保證中國至今沒有分裂;其次推翻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延續幾千年,基本未變;再次統一文字,使之穩固,天南地北,語言不同,見字便通;還有統一貨幣、度量衡、車同軌,使生活便利、道路規範。秦皇之功,極為深遠啊!


花椒老麻


秦二世而亡,都要說因為他暴政,是的,這也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也是有的,常言以武定國,以文安邦,這叫沒有做好政策調整。從分封制到郡縣制轉變方法不成熟,容易產生空檔,秦始皇突然死王沒有應對班子和措施,造成傻帽胡亥上位,軍隊遠處去開闢戰場,內部空虛,兄弟殘殺給趙高可逞之機,關鍵是在暴政驅使下,修長城,徵徭役,勞民傷財,致使民不聊生,挺而走險,亂階一起,趙高就是不殺二世,二世也只能“君王死社稷”了。


錢君史話


我覺得應該不單純,首先秦帝國統一六國,當時的六國貴族利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但是卻沒有能力反抗,只能搞一些低成本的操作,就是暗殺,但卻沒成功。原因是秦國太強大。秦國能統一六國是因為強大,能滅亡是因為秦國的衰弱,秦二世能力不夠,在一個當時剛統一六國,好多國民的觀念和前六國的風俗沒有改變過來,因為這些是需要時間過度的,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都是這方面的考慮,但是秦二世太菜了,能力不夠,可以說沒有能力,實權被趙高把持,更沒處理好政治與民生之間的關係。這個政治原因應該更大一些。說秦帝國暴政,是有這方面的原因,但絕對不會誇張到因為暴政滅亡,說秦朝暴政的都是後來人說的寫的,試想一下,不說前朝的壞,又怎麼體現當朝的正統,又怎麼坐穩自己的江山。所以說秦帝國有暴政,但絕對沒有那麼誇張,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正夏學史


新舊制度變更,文化衝突愈大,風險更大。歷史上有兩個短命皇朝,其實歷史地位是不可忽視的。一是秦皇朝,一個是隋皇朝,隋朝開科舉、修運河、均田制,僅這三項,就可千古不朽。說到秦朝,可以說奠定了漢民族一統的基礎,可惜,這個果子讓劉邦摘了,這叫秦皇栽樹,漢皇摘果。隋朝栽樹,唐皇搞果。為什麼?秦皇做了惡人,劉邦才好做善人。秦皇是一個心氣極高之人,做什麼事,不管不顧,這樣會被許多人不理解,別人不理解,他不知道鬆鬆,緩緩,沒有把握好節奏,而是一意孤行,甚至血腥鎮壓,如焚書坑儒,完全是一種任性行為。其實,清朝也搞文字獄,罵的人為何沒這麼厲害?因為清朝是異族入侵,毀我文化,是敵人之本性。秦皇則不一樣,你畢竟是中華民族一分子,毀我文化,天地不容。這樣,暴君便座實了。所以,要完成新舊文化的更新,需要較長的歷史時期,切不可操之過急,急則翻船喲。


朵朵佬爺


秦二世而亡,後人評說暴政而亡有失公允。

第一秦的體制是沒有問題的。這一點從西漢的發展就可以看出體制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漢承秦制,西漢前期發展的很好,出現了首個盛世~文景之治。

第二秦的施政方向是有問題的。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政府。在施政方面急功近利,造成根基不穩。秦始皇突然去世,使問題集中爆發,造成秦二世而亡。首先,秦統一六國,在疆域上完成了統一,但在思想上仍然是分裂的。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百家爭鳴,並不利於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統一帝國。六國的殘餘勢力仍然存在,並且由於秦始皇的高壓政策,使這種勢力在根深民間。這是秦始皇施政的敗筆。其次,秦朝內部在朝堂上存在隱患。二世和扶蘇之間有奪嫡之爭。文臣、武將、宦官之間有權利之爭。秦始皇在世是時沒有完全爆發,始皇的突然去世,使矛盾提前爆發。造成權利上層不穩。還有就是由於秦統一時間很短,沒有休養生息。當時還在四處用兵。又加基礎建設工程浩大(秦始皇出巡時修路,長城的修建等),耗空了國力使人民的負擔加重。動搖了國本,造成秦朝的滅亡。


小草lch


當時秦朝剛統一天下,各國殘餘勢力比較多,所以一旦秦國統治者不仁義,不能正確對待各國子民,那麼反抗勢力就會揭竿而起,如果統治者善待各國人民,那麼過段時間之後,人民就只知道自己是秦國子民,而不是六國遺民,也就不會有各國後來的反抗了;另外,漢承秦制,就可以看出秦朝的體制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統治者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