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六國,所謂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國國君?

世界人文通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後離不開秦國曆代先祖的勵精圖治。所以在《過秦論》中,賈誼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那麼,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六國,所謂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國國君呢?

既然說嬴政是繼承六世的"餘烈",那麼這六世自然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國國君,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這六人對秦國的發展並非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正是他們一代代積累,才成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

我們先看看秦孝公,可能有些人對他並不是很熟悉,但他在位期間提拔的改革家商鞅就稱得上婦孺皆知了。秦獻公四年(前381),秦孝公嬴渠梁出生,秦獻公去世後,年僅二十一歲的年輕君主秦孝公繼位,成為了秦國國君。

據《史記》記載:"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繼位之初,秦國內憂外患就不斷,秦獻公雖然想要改變現狀,但有心無力。秦孝公繼位後,各種矛盾和隱患進一步加深,於是孝公銳意進取。

當時的秦國,內部有人民熱愛私鬥,卻不在對外戰爭中盡力;國內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無心耕作等問題;外部則有諸侯們自詡中原國家,瞧不起來自偏遠西部的秦國的問題。為表示對弱小秦國的輕視,他們甚至在會盟時不邀請秦國參加,儼然將之孤立。

秦孝公深知變法需要人才,便頒佈了《求賢令》,重金網羅天下賢士。商鞅便是響應秦孝公的《求賢令》而來到秦國。秦孝公力排眾議,大力支持商鞅的變法,從而大大改善了秦國積貧積弱的頹靡姿態。商鞅的變法涉及範圍極廣,其影響也非常巨大。

比如,商鞅採用軍功爵制,規定立功者受賞,大大提高了士兵的積極性,從而增強了秦軍戰鬥力。他還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從而刺激了農民耕作的積極性。此外,商鞅嚴明法令、提倡法治的政策也使得百姓遵紀守法,秦國更加井然有序。

在商鞅的幫助下,秦孝公得以派遣戰鬥力強悍的秦軍收復了曾經秦國被奪走的土地,恢復了秦穆公時期的領土,也完成了祖祖輩輩未竟的夢想。可惜的是,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勵精圖治的秦孝公病重去世,其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

年僅十九歲的秦惠文王繼位後不久,便在大臣們的強烈要求下將商鞅處死,但商鞅去世後,他並沒有廢除其變法,而是依舊依照法令治理國家。秦惠王十三年(前325),嬴駟正式稱王,這反映了秦國隨著實力提升,其地位也在各國中不落下風。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縱橫家張儀,從戰略角度對東方六國進行削弱。此外,他南征北戰,擊敗過魏、楚,滅亡了蜀國,並攻取了出產良馬的義渠國。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四十六歲的嬴駟逝世,其子嬴蕩繼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秦武王。

秦武王對秦國的貢獻沒有自己的父親及祖父高,原因在於他並不喜愛治理國家,只醉心於追求力量。他先是驅逐了張儀,又出兵攻打韓國。不過,他在位僅四年,便因為與大力士比賽舉鼎時膝蓋骨斷裂,不久去世。

因為秦武王年僅二十三歲便意外逝世,還來不及留下兒子,眾臣便擁立他的弟弟嬴稷繼位,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時,文臣范雎、武將白起共同輔佐,並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大敗趙國。後來,昭襄王更是直接進入洛邑,滅亡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

這一舉動換來了其它諸國的聯合抵制,再加上連年征戰對秦軍消耗巨大,昭襄王所創造的大好局面被迫失去。昭襄王的統治長達五十六年,他去世後,其子嬴柱繼位,是為秦孝文王。但嬴柱繼位僅僅三天後便去世,王位由其子子楚獲得,即秦莊襄王。

子楚繼位後,先是徹底剷除了東周政權,又繼續積極地對外擴張。在位三年後,莊襄王也去世,其子嬴政繼位,開啟了嶄新的時代。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指的便是嬴政繼承這六位國君留下的基業,從而建立了流傳千古的秦朝。


煮酒君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華夏,其以上六代國君分別為:

1、秦孝公嬴渠梁(秦獻公嬴師隰嫡長子):一生忍辱負重,重用商鞅推行變法,打破秦國積貧積弱局面,使秦國崛起,後收復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



2、秦惠文王贏駟(秦孝公獨子):借老世族之力殺掉商鞅,但仍繼承商鞅新法,一生破三晉,滅義渠,平巴蜀,拓土強國。



3、秦武王嬴蕩(秦惠文王長子):平定蜀地叛亂、聯魏攻韓。



4、秦昭襄王贏稷(秦惠文王次子):以白起為將,伊闕之戰擊敗韓魏,長平之戰擊敗趙國,聯合魏、趙、韓、燕四國伐齊,幹趴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和“東帝”齊國,秦國自此一家獨大。



5、秦孝文王嬴柱(秦昭襄王長子):僅在位三天,無建樹!



6、秦莊襄王贏異人(又名子楚,秦孝文王之子,起先在趙國為質,後在“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幫助下返回秦國,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三天而薨,贏異人繼位):剿滅東周勢力,蠶食三晉。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關注!


才子八怪


漢代才子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那麼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那六位君王呢?

其一:秦孝公。他即位時僅21歲,憤於秦魏河西之戰秦人之慘敗,國力衰敗的頹勢,勵志圖強,依重衛鞅,在國內施行了數十年的深徹變法,秦國由弱轉強,在衛鞅的率領下打敗魏國重奪河西之地,徹底控住了東出中原的大門,是帶領秦國走向富強的開拓者,奠基人。

其二:秦惠文王。繼位後處死衛鞅,但留下其法以強秦,並用張儀為相,開連橫之策,與六國爭衡中原。

其三:秦武王。雖在位時間不長,但設置丞相、攻撥宜陽,為秦之東出做了很大貢獻,後因於力士孟說比試舉鼎,絕臏而亡。

第四:秦昭襄王。他在位時間最長~56年之久,在其母宣太后、舅舅魏冉的輔助之下,秦國軍力強大,擊破強趙,震服六國,儼然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後期又用範睢為相,行遠交近攻之國策,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其五:安國君~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下令大赦罪人,並按功勳表彰先王舊臣。

其六:秦莊襄王。始皇帝的父親,用呂不韋為相,國力大增,業已形成秦國一家獨大之勢,山東六國已成殘局,為始皇帝日後統一宇內做好了鋪墊。


賀拔嶽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這句話出自漢代賈誼的政論文章《過秦論》。

《過秦論》開頭第一句就是“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寫到秦始皇時,承接上文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由上文可以清楚看出:六世指的是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國國君。具體包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總共六位秦國國君。

總的來說,六位國君推動了秦國向前發展,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但是,六位國君的貢獻有大有小,懸殊分明。

第一世:秦孝公,生於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卒於公元前338年,名字叫贏渠梁。

秦孝公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從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兩次任用商鞅進行改革變法。

對秦國發展起了極大促進作用的變法主要有:土地私有、獎勵軍功、獎勵耕織、編訂戶口、建立縣制。

獎勵軍功,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戰鬥,以致後來秦國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獎勵耕織,促進了秦國經濟特別是農業迅速發展,為秦國軍事力量壯大提供了經濟和糧食保障。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秦國經濟發展,極大提高了秦國軍隊戰鬥力,為後來秦國兼併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0多年後,周天子封賞秦孝公為“霸”,大小諸侯王也紛紛西來敬賀,天下諸侯看不起秦國的世代已經成為過眼雲煙。

秦孝公去世的時候,只有43歲,也算是英年早逝。

第二世:秦惠文王生於公元前356年,卒於公元前311年,是秦孝公的兒子,名字叫嬴駟。

公元前337年,嬴駟19歲繼承王位。

因為商鞅變法損害了貴族利益,豪門宗室對商鞅怨恨太多,嬴駟認定商鞅謀反,將商鞅車裂而死,並且滅了全族。秦惠文王殺死了商鞅,但是,繼續實行商鞅所制定的法律。

秦惠文王時期,重用賢良人才。謀略方面任用著名的張儀;武攻方面任用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大將。

張儀分別與東方六國結盟,破壞六國合縱,對六國分別孤立、各個擊破。

大良造(軍政最高長官)公孫衍沒有辜負秦惠文王的重託,一舉收復了大片土地,並且將8萬名魏軍斬殺,徹底扭轉了秦國總是敗給魏國的難堪局面。

公元前325年,秦國日益強大。嬴駟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國王。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疆域迅速擴張,為統一六國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三世:秦武王生於公元前329年,卒於公元前307年,是秦惠文王的兒子,名字叫嬴蕩。

秦武王19歲繼承王位,改變了秦惠文王的一些政策,將張儀驅逐出境,並且與魏國結盟。

秦武王命令甘茂(12歲為相的甘羅的爺爺)攻佔宜陽,為秦國向東擴張掃平了一條大路。

秦武王身材高大、體格強壯、非常勇猛、熱衷戰鬥,尤其喜歡與人比試力氣。他任用大力士任鄙、孟賁等人擔當大官。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非要與任鄙、孟賁等人進行舉鼎比賽。那鼎叫“龍文赤鼎”,有千鈞之重,一鈞30斤,也就是有3萬斤(秦國3萬斤,沒有現在的3萬斤)。

孟賁力量最大,他用盡全身力氣,只能把鼎搬離地面半尺,這時候,孟賁眼珠從眼裡冒了出來,眼角流出鮮血。

秦武王譏笑孟賁,他自己用力舉起大鼎,正想轉身放下,力量耗盡、控制不住。大鼎墜落下來,砸中秦武王胸部,當場氣絕身亡。

秦武王死的時候是22歲。

周天子周赧王獲悉後大驚失色,準備了一口很漂亮的棺材,親自看著秦武王屍體裝進棺材。周赧王大哭之後,對秦武王親屬進行了慰問。

第四世:秦昭襄王生於公元前325年,卒於公元前251年,是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武王同父異母弟弟,名字叫嬴稷。

小時候,嬴稷被送到燕國當人質。

秦武王去世的時候,嬴稷回國成功奪取國王寶座,就是秦昭王。秦昭王剛當上國王,國政大權由宣太后(羋八子)、魏冉把持。

在范雎幫助下,秦昭王剝奪了宣太后、魏冉的大權,開始親政。秦昭王任用范雎為丞相,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大元帥,發動長平之戰,將趙軍打得大敗,把40萬趙國大軍活埋了。長平之戰使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歲。秦昭襄王在位長達56年,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國王之一。

第五世:秦孝文王,生於公元前302年死於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是秦昭襄王的第二個兒子,名字叫嬴柱。

公元前250年10月,52歲的嬴柱繼承王位。3天后,在為父親除喪期間,秦孝文王突然去世。

秦孝文王擔任國王僅僅3天,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

第六世:秦莊襄王,生於公元前281年,死於公元前247年,又稱為秦莊王,是秦孝文王的兒子,名字叫贏異人,後來改名為嬴楚、嬴子楚。

秦莊襄王有一個非常偉大的兒子叫嬴政,就是秦始皇。

年輕時的贏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31歲時,在呂不韋幫助之下,回到秦國,併成功繼承王位。

秦莊襄王繼位不久,命令呂不韋攻佔了東周都城洛邑,俘虜了周赧王。至此,統治中國800年的周王朝壽終正寢了。

即位第二年,秦莊襄王派大將從趙國奪取了37座城池。但是,不久之後,形勢急轉直下,六國合縱聯合反攻,將秦軍壓到了函谷關內。幾代君王的奮鬥成果就像早晨的薄霧,倏忽不見了。

秦莊襄王十分傷心,抑鬱寡歡。公元前247年,在位僅僅三年的秦莊襄王離開了人世,終年35歲。

秦莊襄王去世之後,皇后趙姬與呂不韋齊心協力,將嬴政扶上了秦王的寶座。其後,秦王嬴政力挽狂瀾、再振雄風,經過26年奮鬥、征戰,最終統一六國。

秦國發展過程曲折起伏,歷經六世奠定基礎,最終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偉業。偉大事業的成功是需要堅實基礎的。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原文《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前361年,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渠梁立,是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秦國之盛由此開始.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秦莊襄王 ( 前250—前247年)

六世之餘烈。


江雪寒


前兩年推出的大型先秦歷史題材系列電視劇《大秦帝國》真的是好評不斷,縱橫一向對歷史劇沒有感覺,大家也知道我們寫歷史的最喜歡挑毛病,吐槽是必須的。這一系列劇說真的還真不錯,目前拍了三部,第一部相對來說劇情有些拖沓,給商鞅的內心戲太多,所幸的是,這系列劇是一部比一部強,尤其是第二部裡面飾演秦惠文王的演員,演的是真不錯啊。

想要了解秦國統一六國前是如何發展的,把《大秦帝國》看一遍,應該能夠有一個較為大概的瞭解。

那麼,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是哪些國君呢?

很多人對這個六世國君有一定的誤解,認為是秦國崛起過程中對秦國有貢獻的六位國君,這樣的情況下,有人將秦始皇放到了裡面,有人認為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沒有什麼功勞因此給排除了,也有比較瞭解秦朝的認為,秦武王和和秦昭襄王都是一輩,所以他們算一世。

這個問題與其說是一道歷史題,不如說是一道語文閱讀理解題,這句話出自漢代賈誼的政論文章《過秦論》,只要把這篇文章翻出來看看就明白了。

在這篇文章中賈誼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奮六世之餘烈”的前一句是“及至始皇”,也就是不包括秦始皇的。

至於包不包括秦獻公,還是要看看賈誼在《過秦論》中是怎麼寫的。

很明顯,賈誼的第一句話就是從秦孝公有吞八荒之心開始寫的,在商鞅的輔佐之下,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而逐漸強大。

秦孝公死後,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個君主的努力,不斷鞏固秦國的內政,然後開始向東擴張,而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因為“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只是捎帶一提。

所以“奮六世之餘烈”的六位君主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具體來說,這六位君主都有哪些功勞呢?

秦孝公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遠遠達不到戰國七雄的水平,當時魏國經過魏文侯變法實力變得強大,吳起曾經率領魏武卒大敗秦國,奪得秦國最富庶的河西之地。

當時的魏國並沒有看上秦國的土地,在戰略上進行了轉移,更希望向東方的中原之地發展,這讓秦國有了喘息之機。

秦孝公重用從魏國前來的商鞅主持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當時雖然無法直接與魏國叫板,但是儼然已經為齊、楚、秦三強並立奠定了基礎。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一直以來人們對秦惠文王都有一定的誤解,商鞅因為變法成為備受推崇的人物,然而秦惠文王即位的時候就殺了商鞅,成為一大歷史汙點。其實我們看待歷史應該有一個更加宏觀一點的視野,秦惠文王殺商鞅應該有他的理由。

當然,無論秦惠文王殺不殺商鞅,都不能忽略秦惠文王對秦國崛起奠定的貢獻,秦惠文王當政期間,不但打敗義渠,還佔據了巴蜀作為戰略大後方,採取連橫的策略積極東出,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時間比較短,只有四年,23歲就死了,而且還是舉鼎“絕臏而亡”,成為一大歷史笑談。

實際上秦武王並非是一個腦殘,“武”字倒是符合他在位時期的功績,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總體來說,就是死的太早了。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估計也是傀儡最長的君主,在位前四十年都沒有親政,完全是宣太后和魏冉專權,等到宣太后和魏冉都老了之後,秦昭襄王才親政,任用范雎驅逐了宣太后和魏冉。

我對秦昭襄王是挺看不上的,儘管其在位期間是秦國快速發展,並且與山東六國此消彼長,先後削弱強楚,聯合五國伐齊,最終使二強一蹶不振,形成秦國在戰國中後期超級強國的地位,最後更是發動長平之戰將對秦國最有威脅的趙國打敗。

但是前四十年的政績大部分都是魏冉做出來的,秦昭襄王在完璧歸趙,繩池相會等外交事件中被藺相如威脅和捉弄。執政晚年更是有點昏庸無道的感覺。

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正是因為秦昭襄王晚年沒有安排好後事,也使得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這段時間,異常混亂,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都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就去了,如果秦國後來不是秦始皇繼承皇位,再出現幾個昏君,也夠秦國喝一壺的了。

所以真正要說到對秦國統一做出巨大貢獻的,六個太多,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這四位差不多,其他的都有些差強人意。


史論縱橫


漢朝時期的大儒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即,秦始皇是在之前六代國君厚積的基礎之上而薄發,一鼓作氣,滅掉了天下其他六大諸侯國,統一宇內。秦始皇的統一,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至於所謂的“六世”到底是哪六位國君,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有所說明: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這六位秦國的君主,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位秦國先王。正是這六位國君的進取和守成,造就了秦國諸侯霸主的地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繼位之初,秦國尚為西北邊陲一弱國。彼時其相鄰的魏國強盛,秦常為魏國所欺辱。後來諸侯會盟之時,亦故意忽略秦孝公。基於當時狀況,秦孝公任用衛國貴族公孫鞅,即後來的商鞅為大良造,進行改革。凡十八年,改革成效顯現,商鞅打擊了秦國的舊貴族勢力,加強了君主權力,實行軍功爵制,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在國內設立郡縣,加強對國內的統治;推行一夫一妻的家庭,重農抑商,保障了秦軍的後備糧餉。

秦孝公在位期間,秦國初步顯現了強國本色。

秦惠文王繼位之後,受到舊貴族的壓力,將商鞅處以車裂之刑。但“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他的變法措施被保留下來,秦國在惠文王的領導之下,持續進步。秦惠文王重用仗義,實行連橫的外交政策,削弱六國;同時,任用大將司馬錯伐蜀,取蜀中之地;令派將領向西攻取義渠國,在解除了秦國東進的後顧之憂。可以說,在秦惠文王在位時期,秦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強國,並且逐漸將其他諸侯甩在後面。

秦惠文王之後的君主,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便因為挑釁周天子,強行舉起九鼎之一,力竭而亡。但其在位期間,平定蜀地的叛亂,設置丞相一職,加強了對國內的管理;在外交上,與魏國結盟,並且聯合南方的越國制衡大國楚國,對楚國進行了實質上的消耗。

秦武王之後,秦昭襄王繼位。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真正為秦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其在位期間,秦滅掉了周王朝,結束了周天子八百餘年的統治;同時,他多次派兵攻打楚國,使得楚國不斷遷都,並且將楚懷王誘騙至秦國境內,囚禁致死;另外,積極參與燕國發起的討伐齊國之戰,險些將齊國滅國,使得齊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另外,粉碎了列國聯軍進攻秦國的軍事行動,並且在長平之戰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得趙國再也沒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

自此之後,天下諸侯,無一能與秦國抗衡者。雖然在秦昭襄王晚年,秦國遭到了六國的瘋狂反撲,但這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局。

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時間不長,不久秦始皇便繼位。秦始皇本身雄才大略,加之先祖的積累,於是,終於於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王朝。


庭州行者


“奮六世之餘烈”,說的是始皇帝嬴政之前的秦國六位國君,他們分別是:

1、秦孝公:變法圖強擊敗魏國——商鞅變法。秦國強大,成為7國之首。(戰國中期)

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秦惠文王:合縱連橫,破壞合縱(6國聯合)——張儀。剛剛強大。蘇秦提出合縱,張儀提出連橫。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第二層堅實基礎

3、秦武王:(3年執政:舉重扎死)群雄中基本強大,抓住機遇東進中原。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為秦統一中國打下第三層堅實基礎

4、秦昭襄王:在位56年,已經佔有壓倒性優勢。繼續東進,摧垮6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早年在燕國做人質。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公子芾、公子壯爭位,遂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

第一,對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

第二,鞏固對巴蜀的統治,巴蜀的穩定,對秦以後的統一戰爭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三,消滅義渠。

第四,治國成就。

第五,輝煌的軍事業績。

第六,消滅東周。

第七,秦國長年征戰

5、秦孝文王:政治上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軍事上秦孝文王的信仰是富國強兵,吞併六國。雖然因壽命原因沒完成志願,但其孫嬴政吞併六國,建立秦朝,算是完成了孝文王的遺願。

秦孝文王

6、秦莊襄王:奪了一塊土地,建立了東郡,連接齊國和割斷了6國的南北合縱的通道;莊襄王利用趙國和燕國矛盾,佔領了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秦莊襄王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最後秦國第七位國君嬴政在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的使命,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帝國。

感嘆秦國這些統治者思想都高度的統一,至少在事業未竟之時,是很重視禮賢之道的。 秦國七代國君始終如一地把重用人才當作實現統一天下目標的重要手段。而且始終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將兼併六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每一代君王都在沒有重大失誤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那個時代應當承擔的歷史重任,並最終逐步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大業。


老家伊濱的


這六世指代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秦孝公拜商君為相,重用商君,支持他變法改革。秦國由櫟陽遷都至咸陽,一步實行變法。秦孝公派商君帶兵進攻魏國,收復了部分河西的土地。秦孝公命令將商縣等19個縣邑封給衛鞍,從此衛鞍也就是商君。

秦惠文王繼位之初,以謀反罪處死了商君。秦惠文王13年,秦國開始稱王。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任命公孫衍在河西大捷中大破魏軍,收復了整個河西地區。秦惠文王拜張儀為相國。秦惠文王更元8年,秦軍在修魚之戰擊敗三晉的合縱。秦惠文王更元10年,秦惠文王派司馬率領軍隊南下滅亡了巴蜀。秦惠文王更元13年,秦軍在丹陽之戰大敗楚軍。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公元前307年,秦軍終於攻克了韓國重鎮宜陽。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司馬錯帶領秦國在巴蜀的軍隊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商於之地。

秦昭襄王6年,秦、齊、韓、魏四國聯軍在垂沙之戰大敗楚軍。秦昭襄王8年,與楚懷王在武關相會,秦昭襄王扣留了楚懷王。秦昭襄王14年,秦國名將白起在伊闕之戰大敗魏、韓聯軍。秦昭襄王23年,燕國名將樂毅率領秦、燕、趙、魏、韓的軍隊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齊國從此開始一蹶不振。秦昭襄王2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秦軍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城,秦國設置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秦昭襄王34年,武安君率領秦軍在華陽之戰擊敗了圍攻韓國華陽的趙、魏聯軍。秦昭襄王47年,武安君在長平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40多萬人。秦昭襄王晚年,秦軍滅亡了西周。

秦孝文王登基後,過了三天就病逝了。

秦莊襄王元年,秦莊襄王派呂不韋率領秦軍滅亡了東周。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屢次派蒙驁攻打三晉。秦莊襄王晚年,秦國用反間計除掉了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瀟若扶風


此六世國君分別為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贏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贏異人!

一、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如秦孝公《求賢令》中親述: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為改善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秦孝公廣招天下英才之士助己強秦,並重用商鞅,厲行變法!



二十載期間,秦孝公與商鞅二人君臣一心,頒佈新法、獎勵耕戰,使秦國一舉成為一個富強大國,為後來秦國統一華夏奠定了基礎!

二、秦惠文王:

願為明君,拓土以強國。國強,則民自安——秦惠文王重用張儀、樗裡疾、司馬錯等名臣良將,破合縱、平巴蜀、掃義渠,稱王以圖霸天下!



殊為難得的是,曾遭商鞅新法懲罰的贏駟,在殺掉商鞅的同時,粉碎了老世族勢力,並將商鞅變法繼續發揚光大!

三、秦武王:

舉鼎皇帝一生雖短,但對秦國的貢獻頗豐:秦惠文王時代吞併的巴蜀地區,在秦武王執政期間得到徹底消化,並聯合越國攻楚。此外,秦武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為大秦東出打開門戶,威震諸侯!



四、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時代共有兩位名相:魏冉、範睢;一位名將:白起。魏冉輔政期間,保舉白起為將,將相二人破三晉、伐楚、攻齊(幾近滅國,最後樂毅被撤職,齊靠兩城復國),將幾國蹂躪了個遍;後範睢助秦昭襄王奪權,秦昭襄王親政,與異軍突起的趙國展開傾國之戰。長平之戰,秦軍屠戮趙軍四十餘萬,將這個崛起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的大國打得大傷元氣!



五、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僅在位三天,就駕鶴西去,並無特別功績——秦孝文王畢竟是先輩,秦始皇不能忽略不計而已!



六、秦莊襄王:

年輕時的質趙生活,使贏異人身體羸弱,精力不濟。但秦莊襄王提拔的呂不韋,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秦莊襄王採納呂不韋建議,蠶食三晉,滅掉東周,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秦國曆代國民同袍浴血換來的豐碩戰果!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而逝,屬於秦始皇嬴政的偉大時代終於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