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抑鬱症患者50%以上有自殺想法,其中有15%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自殺慾望強烈的患者在外在跡象上未必很強烈,相反自殺傾向較弱的患者因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往往會在日常行為中暴露一些蛛絲馬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抑鬱症的早期防治比後期治療更重要。

--鍾南山

對於那些想自己解決問題的人來說,《伯恩斯新情緒療法》將是一本非常有益的進階指南。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什麼是“情緒療法”:核心是通過改變對外界事情的看法來緩解甚至消除不良情緒的方法。

情緒管理ABC法:A就是發生的事件,B是你的認知,C是你的情緒。我們的情緒C並不是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我們的認知或思維B決定的。

學習完之後,我們甚至能夠幫助身邊的親人、朋友、需要幫助的人,一起積極、樂觀的生活。


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01 好情緒,收穫快樂、高效生活以及更親密的人際關係

戴維•伯恩斯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家、認知療法最重要的發展者之一,"伯恩斯抑鬱狀況自查表"發明人,也是運用認知療法、不使用藥物治療抑鬱症的先行者。

《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書中,戴維·伯恩斯博士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出4種消極思維,同時也介紹了22個簡單有效的原則和技巧。

讓我們從中學會自我挖掘情緒背後的根源,掌控好日常或者低谷期“陰雨天”情緒和不良行為。

思維決定情緒,錯誤的思維,則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的情緒。

我們通過自身主動調整思維,來改變對事情發生的認知,也就是自己對自己進行認知治療,進而擺脫情緒困撓和痛苦,迅速提升情緒,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02 情緒來源於我們遇到事情時的看法

人的情緒來自對客觀事物的看法,而不是客觀事物本身。這個看法就是你理解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某事或某人時,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聯想練習: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身體和大腦都已經很累了,馬上還要擠進人潮起伏的地鐵趕回家。

剛出公司門口,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但勞累了一天的你非常想趕緊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中,躺下放鬆自己。

你快步跑向地鐵口,穿過N個集水坑,好不容易到了地鐵口,你發現自己全身上下都已經溼透了,這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有的人會有些沮喪,有的人就覺得無所謂。

這完全取決於你當時的想法。如果你想,終於進地鐵站了,不會繼續被雨淋了,也就不會產生強烈的不良情緒。

如果你想的是,我也太倒黴了吧,趕上這會兒下雨,正好挨澆,都賴領導下班還開會……

如果這時候不打住!就會越想,情緒越糟糕,甚至會遷延到接下來遇到的其他事情上,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蝴蝶效應”的負作用。

不同的想法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在“下雨”與“情緒”之間,經過了“個人想法”的程序加工。

“下雨”這件事本身是客觀的事實,它不帶任何情緒色彩,但是不同的人的想法給它賦予了不同的情緒意義。

接下來我們繼續聯想:你擠進了地鐵,突然發現身邊站的是現在公司崗位的競爭對手,他也看到你了,有點尷尬地跟你打招呼,這時候你會怎麼想?

如果你這樣想:這麼巧,和他隨便聊聊也沒事,說不定還會有其他收穫,你就會比較開心。你的積極情緒或許還會讓“對手”對你刮目相看。

另一種想法:天哪!被澆得這麼狼狽,形象在哪裡!怎麼偏偏遇到……一想到這,就會讓你墜入不良情緒的深淵裡。

同一件事,不同的想法,帶來了不同的情緒,甚至遷延到接下來事情的發展。


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03 受不良情緒困擾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哈佛醫學院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跟蹤觀察兩位被檢查出癌症的患者。

第一位患者在被檢查出自己得了癌症後的三個月裡,她首先把心態放平靜,把自己當做正常人一樣生活:吃飯、睡覺、運動、與親人朋友聊天……每天看喜劇電影電視節目,讓自己笑到流出眼淚。

可以感覺出她對自己滿滿的愛和用心地照顧。

另一位患者被查出自己身患癌症後,她已經被“結果”嚇壞了,她極度陷入恐慌之中,似乎這就是最終判決書。

她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和方向,連續地向外界抱怨不公,每天吃不好、睡不安……鬱鬱寡歡。

同樣是三個月後的結果,第一位患者沒有化療,也沒有任何治療,她奇蹟般的康復了。

第二位患者的病情卻走向了惡化,醫生第一時間給她的建議就是聽音樂調整自己的情緒……

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就是來自於不同思維下形成的不同情緒,不同情緒又會讓我們選擇不同的方式行動,最終產生不同結果。

  • 不良情緒下的想法一: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的思維。看事情非黑即白,絕對化。

比如,期末模擬考試失敗,就灰心喪氣了,覺得自己期末考試也完蛋了。

只要表現得有一點不完美,就覺得自己徹底失敗。在他們看來,只要發生一件負面事件,就預示著失敗會接踵而至。

  • 不良情緒下的想法二:思維過濾,否定正面思考。意思是事情發生時,只會挑負面細節反覆回味,最後你眼中的整個現實世界都變得黑暗無光。

比如,老公出差,你晚上打電話給他,可是他沒接到,也沒有及時回電話給你,你會怎麼做?

開始胡思亂想?還是自己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再說?

再比如,考試中你連續遇到了幾個陌生,完全沒有解題思路的題目後,你開始聯想後面的題目也都這樣,所以產生了對這次考試越來越沒有信心的想法。

如果一味拒絕正面的體驗,總是給自己潑冷水,凡事總往壞處想,就會也無法欣賞到美好的事情。

  • 不良情緒下的想法三:妄下結論。是指喜歡草率下結論,這個結論往往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撐。

一次沒有收到情人節禮物,就下結論老公不愛自己了;一次比賽失敗,就認為自己的前途渺茫了;看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就再也不敢坐飛機出行了……

實際上這些都是概率性事件,只有我們能正視這些事情的發生,正面情緒帶動正面行動,才有可能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 不良情緒下的想法四:“應該”和“不應該”的荒謬結論。

我平時對他那麼好,他就應該對我也很好;我那麼努力的工作,領導就應該提拔我;我已經為他付出了那麼多了,他應該愛我……

要知道,生活中除了法律法規、公司制度這種制度性規定必須嚴格遵守外,其他一切事情的發生都不會嚴格按照某一個人的想法運行和發展。

事情發生都與其中相關的人的主觀能動性關聯,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生前做好預防,過程中做好自己,其結果保持好心態。


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04 向內看到自己的情緒,拯救它!

第一步是要意識到情緒。因為只有意識到它,看到了問題所在,才能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認知,達到清理負面情緒的積極效果。

第二步是應用“三欄法”。

回想引發情緒的事情,第一欄上寫下事情發生時你的當時的想法;第二欄對照上面分析的“不良情緒下的想法”,看看自己當下屬於哪一種想法;最後一欄就是“理性回應自己”。

我有個醫生朋友,她平時也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自己在家自學了一些心理學相關知識。

這次她也去了武漢支援,在一線醫院裡她看到了一些患者入院後的心理恐慌,也看到了一些心態保持特別好的患者……

她們平時除了做好醫務工作外,還會固定時間帶著患者們運動、跳舞、聽音樂……

她有時就會使用三欄法、敘述法等一些簡單容易操作的方法,幫助心理焦慮的患者疏導情緒。

每天用理性回應反擊消極思維,雖然只是一種簡單的練習,但卻是我們認知逐漸改變的核心。

如果能每天花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寫下你的意識思維,並給予理性回應。這樣堅持兩個星期後,你就可以明顯感覺你在情緒上的變化。

逐漸地,可能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思維開始變得成熟,自我形象和心智模式也在朝著健康的方向轉變。


鍾南山:疫情下,如何拯救你——我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