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比目魚肌有時候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它的功能是幫助將血液從足部和腿部泵會心臟。正常狀態下,只要比目魚肌是活躍的、健康的、有彈性的,無論縮短還是伸長,它都會收縮,這能有效泵血。但一旦肌肉中出現了觸發點,其泵血的效率就會降低,而比目魚肌的功能減弱,可能就會導致讓人意想不到的低血壓或者暈厥。

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當座位上突然站起來時,人有時候會感到暈眩,此時可以嘗試將身體重心交替放在兩條腿上,每邊幾秒鐘,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比目魚肌更快地泵出血液,從而以更快的速度將氧氣送到大腦。在機體組織有需要的時候,這種交替收縮小腿後部肌肉的方法有助於加快血液循環,進行體育鍛煉後使用這個方法來平穩呼吸。恢復體力。戰士長時間站立會發生暈厥的情況,其原因就是立正時比目魚肌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影響了血液循環。經過訓練,他們就知道如何有規律的交替收縮和放鬆小腿肌肉來防止暈厥了。

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比目魚肌是一塊寬大的肌肉,形狀像比目魚。比目魚肌覆蓋了整個小腿的後部,上半部分被腓腸肌覆蓋,下半部分位於皮下。

比目魚肌上端連接脛骨和腓骨上端,也連接強健的骨間膜。下端通過跟腱止於跟骨。比目魚肌與腓腸肌和蹠肌在跟腱匯合。少數人的比目魚肌還有一個頭,這個頭位於跟腱後部,通常較大,常常被誤認為腫塊。

比目魚肌與跟骨連接,這讓比目魚肌成為踝部最主要的蹠屈肌,這也意味著足部前部可以使勁往下壓。比目魚肌在步行、跑步、跳躍、騎行、登山等活動中非常活躍,也就是說這些活動會導致比目魚肌出現疼痛。有些人平時不運動,到了週末就去瘋狂運動,因此比目魚肌的肌筋膜觸發點是這些人的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

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那麼是什麼導致的比目魚肌疼痛或者觸發點的出現呢?

在沙地上或者石子地面上行走或者奔跑,滑倒會增大比目魚肌的負荷;穿硬底的鞋子、斜躺在沙發或者貴妃椅上時椅面對小腿後部肌肉形成壓力、滑雪或溜冰時腳踝支撐力不足等都會導致比目魚肌出問題;做有氧操容易導致比目魚肌疲勞。現在無論男女老少,他們穿的鞋子的跟都相對比較高,這會使小腿後部肌肉縮短,很容易導致觸發點產生。建議穿減震性能較好的鞋子,不要穿高跟鞋。穿高跟鞋走路時踝部不穩,每走一步都會使比目魚肌非常緊張。

當比目魚肌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緩解呢?

腳趾繃直時,你能感受到腓腸肌下緣的比目魚肌收縮。比目魚肌上端的觸發點位於腓腸肌外側,兩個觸發點之間,比較容易找到,比目魚肌下端的幾個觸發點則不那麼容易找到。繃直足尖,你能發現小腿肚上腓腸肌鼓起,其下端的觸發點就在這個邊緣下方。現在我們想象在小腿後部畫一條中線,導致足跟疼痛的觸發點距中線內側2~3cm。如果此處沒有觸發點,可以繼續往下2~5cm查找。注意,導致足跟疼痛的觸發點位於大腿趾一側。腓腸肌下緣的另一個觸發點位於中線外側,距離中線2~3cm,這個觸發點還可能導致下頜疼痛,。如果下頜持續疼痛,可以按摩這個觸發點所在部位,按摩範圍為 一個網球那麼大。自我按摩可參考下圖所示。(請橫屏手機觀看下圖)

人體的“第二顆心臟”——比目魚肌

比目魚肌需要經常鍛鍊,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帶動身體向前運動以及泵出血液,但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或者過度的收縮。突然進行新的運動項目或者平時不運動而週末劇烈運動等會突然增大運動量,這會給比目魚肌以及其他小腿後部肌肉造成災難性損傷。

對小腿後部肌肉來說,預防性保護尤其重要。一個很好的習慣是,早上起床後坐在床沿,用膝部交替按摩另一條腿的小腿後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