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面臨“新冠疫情”

在全球經受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圈裡,也發生了一起不亞於疫情的衝擊——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業績造假事件。這一起企業層面的“新冠疫情”,點燃了國內外市場對中國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而且會在今後造成極大的負面衝擊。

瑞幸咖啡(下稱“瑞幸”)在4月2日在提交給美國證監會(SEC)的監管文件FORM 6-K-REPORT顯示,該公司的特別調查委員會發現,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間虛增了22億人民幣交易額,相關的費用和支出也相應虛增。此消息一出,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開盤後,瑞幸的股價就觸發熔斷機制,隨後在40分鐘內觸發了6次熔斷,最終瑞幸當天股價從前一日的26.20美元暴跌至6.40美元,跌幅75.57%,投資者面臨鉅額虧損。

其實,瑞幸的業績造假事件早已有跡可循。2020年1月31日,做空研究機構渾水公司發佈的一份做空報告稱,瑞幸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捏造財務和運營數據,誇大門店的每日訂單量(單店銷售誇大了69%-88%)、每筆訂單包含的商品數、每件商品的淨售價,從而營造出單店盈利的假象。此外,該公司還通過誇大廣告支出(2019年第三季度誇大了150%以上),虛報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佔比來掩蓋單店虧損的事實。該研究報告立足於最基礎的信息方法——瑞幸委派了92名全職調查員和1418名兼職調查員,收集了瑞幸的25843張小票,進行了11260個小時的門店錄像,收集了大量內部微信聊天記錄。

瑞幸造假事件將會帶來一系列的直接後果。首先受打擊的是瑞幸的投資者。僅4月2日一天,瑞幸股價就大跌超過75%。這意味著,投資者一天就損失了四分之三的賬面投資。隨著今後造假問題進一步曝光,瑞幸可能面臨集體訴訟、懲罰和賠償,甚至被強制退市,瑞幸的投資者將面臨鉅額損失。其次,瑞幸的股東必將承受不可逃避的損失。據瞭解,美國已有多家律所對瑞幸提起集體訴訟,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由於瑞幸的嚴重造假已經坐實,集體訴訟可能帶來鉅額賠償和法律責任。第三,瑞幸的員工是事件中的無助群體,可能面臨降薪、裁員甚至公司關閉導致全體失業的風險。

更為廣泛的負面影響則來自瑞幸造假事件的間接後果。在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瑞幸造假事件的影響將遠超公司個案層面,對其關連投資機構、中介機構、海外中概股甚至所有在海外融資的中國公司,都將會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我們注意到,瑞幸造假事件的衝擊在上述領域已經開始逐漸出現。

公開資料顯示,瑞幸IPO的中介機構包括: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國際、海通國際為其聯合承銷商;安永為其審計師;金杜、競天公誠分別為其公司中國律師、券商中國律師;達維、佳利分別為其公司美國律師、券商美國律師;弗若斯特沙利文為其行業顧問。據瞭解,迄今的集體訴訟中尚未追加審計和投行等中介機構作為被告,但未來則完全有可能追加。審計機構、投行等中介機構,有可能面臨鉅額的集體訴訟。這方面有前車之鑑,當年嘉漢林業的審計師被判賠償1.17億加元,而中國高速頻道的審計師被判賠償1200萬美元。

瑞幸造假事件肯定會波及中概股,加劇國際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惡評。十多年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擁有“金磚國家”和“世界工廠”的雙重光環(現在則是“中國市場”概念),中概股曾經是國際資本市場上受青睞的投資概念。但遺憾的是,一部分中國企業在公司治理、商業誠信等方面屢次爆出“地雷”,打擊了中概股的品牌。有國內市場人士擔心,不管瑞幸最後的調查結果怎樣,數據造假這個大帽子將再次死死地扣在中國企業頭上,可能永遠都翻不了身。國內某大型零售集團(也是中概股)的CEO稱,瑞幸這樣的中概股“老鼠屎”對中國企業的形象極具破壞性,對中國創業企業的負面影響深遠,今後,全社會很多的經濟成本將會提高,因為信任已經被破壞了,而信任是最昂貴的。

失去市場信任的成本的確高昂。不過,導致市場對中國公司失去信任,卻不只是瑞幸一家的“貢獻”,而是多家中國公司共同“鍛造”的結果。造假的中國公司名單很長,除了這次的瑞幸咖啡,其他的還包括:中國高速頻道(CCME)、東南融通(LFT)、古杉環境能源、中國海洋食品(CMFO)、雙威教育、中國綠色農業(CGA)、艾瑞泰克(CAGC)、中國生物(CHBT)、陝西寶潤等。這些造假公司最後基本上以退市收場。頗為諷刺的是,由於通過反向併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造假太多,美國投資者在被反覆收割後終於弄明白了,於是決定對反向併購棄而不用,最後葬送了反向併購作為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有效路徑。順便說一句,瑞幸造假還對福建公司的聲譽增添了負面影響,由於此前多家造假公司來自福建,現在很多投資機構對於福建的公司往往格外警惕。

還要指出的是,在貿易戰背景下,瑞幸造假事件還為其他國家指責中國提供了新“口實”。從近幾年中美貿易戰不難看到,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審查標準已大大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讓、國家安全“威脅”、商業腐敗行為、信息造假、與受制裁國家交易……任何一項都可能成為中國企業遭受制裁的理由。前有諸多案例,現在瑞幸造假事件爆發,無疑向國際市場、國外監管機構、政治人物提供了一個重磅“口實”。目前,有少數美國議員正在推動中概股議案,該議案要求所有在美國證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遵從更為嚴厲的監管,包括向當局提供更多的審計信息以及受中國法律限制的程度。市場預期,在瑞幸事件後,中概股議案有可能加快。

雖然瑞幸不是在中國註冊的公司,也不在中國上市,但中國證監會在4月3日表態,“高度關注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要指出的是,對造假問題只停留在譴責層面是不夠的,必須有強有力的行動和機制來進行嚴控和處罰。如果中國的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國內市場不痛下決心,從體制、機制、監管、公司治理方面來解決,誠信問題將成為破壞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引發國際指責中國的又一個焦點。中國要真正建設起好的資本市場,必須徹底治理誠信問題這一“毒瘤”。

國內還需要反思的是,為數不少的公司造假,除了與公司創始人、管理者的道德及誠信水平有關外,還與資本的推動有重要關係。在資本過剩的時代,過多的資本追逐過高的回報,而中國市場上好的創業公司太少,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監管不嚴,過剩資本的推波助瀾,放大了人性的貪婪、推動企業不切實際地過快膨脹、過於追求短期利益,結果在中國市場上催生出一大批造假或違約的公司。國內市場上曾經的風光無限的樂視、OFO、暴風等,都在資本催生的泡沫下崩盤。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事件,正在中國企業層面製造一輪“新冠疫情”。它不僅損害了投資者利益,禍及員工,還對整個中概股以及中國公司造成了聲譽破壞,同時為貿易戰背景下的國際社會提供了批評中國和中國企業的重要“口實”。這些市場的“毒瘤”以及培養“毒瘤”的環境,應該得到徹底的清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