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败只是诱因之一,根源另有原因

唐朝对外的势力最鼎盛的时候是在唐高宗李治的时候,衰败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初见端倪的,所以老话才说盛极必衰。

李治这个人性格比较柔弱,他继位之初都是沿用太宗皇帝时期的法令法规,所以永徽之政,史书上称其媲美贞观之治。后来唐高宗李治比较依恋武则天,也因为自己身体有病,所以什么事情都交给武则天来处理。

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败只是诱因之一,根源另有原因

唐高宗李治

武后取李唐而代之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子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第二年,中宗就被母亲武则天废除了帝位,并且流放他们一家人到了房州,改立另外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唐睿宗李旦为皇帝。很快武则天又把李旦给废了,索性直接改国号为周,自称“则天皇帝”。

晚年的武则天还是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把中宗召回来重新立为太子。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迎中宗李显复位。从武则天废除李显开始算起,到李显再次复位,武则天一共执政22年,如果算上她当皇后的时候,那就是整整55年之久。武则天这个人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心术不正。可以说他是一位只考虑自己的地位而不顾大局的政治家。

武则天在位期间,滥用禄位以收买人心。又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严刑峻法,排除异己。武则天时期,骄奢淫逸的事情更是多的数不过来,以至于纲常败坏。就在这段时期里,突厥的势力正在逐步壮大,他们公然雄踞在大漠南北,和大周对抗。甚至大举攻入河北,席卷数十个州县。契丹酋长李尽忠,也曾一度率军队大举侵犯河北之地,而且大周还打不过他,幸好李尽忠被突厥给袭杀了,才算是平定了叛乱。因为契丹的反叛,居于营州的靺羯就逃到了东北,建立了一个渤海国,这也是满族的祖先。但是就此,大周对东北的控制力也彻底失去了。设在今天朝鲜平壤地区的安东都护府也因此不能维持,无奈之下撤到了辽东。

从此高句丽、百济等大周旧地全部落入新罗之手。西南方面,西域四镇虽然已经恢复,但青海方面对吐蕃的战事却屡屡失利。中宗又是个昏庸之主,他在房州虽备尝艰辛,但是复位重立大唐以后却毫无觉悟。既不能铲除武则天的残余势力,又使得自己的老婆韦后做大且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乱搞。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儿都纷纷干政,导致整个唐王朝政治一片混乱。没过多久,中宗也被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韦后给毒死了。

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败只是诱因之一,根源另有原因

武则天

唐玄宗开元盛世

当时的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也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平定了韦后之乱,然后共同拥立李旦为睿宗皇帝,李隆基因此被立为太子。但是这个时候太平公主是主政大局的,她忌惮侄子李隆基的英明神武,想要阴谋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甚至幻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最后阴谋失败,睿宗传位于李隆基,史称“唐玄宗”,而太平公主最后也因谋反被杀。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为宰相,廓清了从武则天以来的积弊。又任用宋璟和张九龄等一干有能力的大臣,政治民生一时达到鼎盛。从公元713年到741年,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晚年的时候宠爱杨玉环,多年不上朝。虽然早期政治清明,但是自从武则天开始的骄奢淫逸之风已经由来已久了,渐染已深很难改变。再加上任用了一个奸邪的宰相李林甫,后来又任用一个没什么能耐的杨国忠。一个团体,积弊已深至于无可挽回,天宝年间安禄山的叛乱就不可阻挡了。

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败只是诱因之一,根源另有原因

唐玄宗李隆基

结论

唐朝的盛衰以安史之乱为关键,然而皇室的腐败只是其中一个诱因,真正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源另有所在。

一、唐朝的武功从表面上看和汉朝差不多,甚至大唐盛世的威名甚至超过了汉朝。这其实并不是唐朝多么牛逼,而是社会发展到此的必然。如果从经营域外的实力来看,唐朝和汉朝相比还差的很远。汉武帝北击匈奴前后数十次,后来征伐大宛,挽救乌孙等都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去摧枯拉朽。而唐王朝征服突厥等异族多是使用藩兵。唐玄宗时,府兵制度基本已经破坏,为了防御边塞,不得不加重边兵,所谓“藩镇”就是兴于此时,这也是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

二、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和汉朝处理方法也不一样,汉朝多使他们居于塞内,而唐朝则仍然留他们居于塞外,设置都护府去管理。虽然有效避免了五胡乱华那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塞外异族环伺,一旦唐朝实力衰弱,就会有被异族入侵的危险。唐末的沙陀,五代时期的契丹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安史之乱,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先期警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