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的安史之乱,被后世看作是唐朝的转折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制高点,然而安史之乱摧毁了这个大唐盛世,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之后祸乱虽然被平复,但大唐再也没有恢复到先前的盛世气象,而且地方豪强层出不穷,中央统治愈发没有力度,以致大唐衰败,天下战乱无穷。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安禄山,一个胡人胖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胖子掀起了这么大一场浩劫呢?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安禄山担任节度使的时候,边境安宁,没有异族入侵,使得国家可以在和平安稳的状态下发展民生经济,这也是节度使的功劳。

之后安禄山凭着阿谀拍马的功夫,认李隆基做干爹,拜杨贵妃做干妈,终于换来一人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的成就,辖下总兵力达到十八万五千人,占了当时全国藩镇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本来,大唐的制度是为了防止异族作乱,不允许异族人手握大权,地方最高长官均是由汉人担任;此外,手握大权之臣不能在一地长久任职,不能在朝中遥领远地,也不能由一人兼统多镇。后来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朝中地位,想方设法说服了李隆基,让那些没有背景后台的胡人掌控边疆大权,出任边镇节度使,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比如高仙芝、哥舒翰等外族人,就是因此受益了。

李林甫和李隆基不知道,就是因为走了这步臭棋,最终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把一个几乎颠覆李唐江山的恶魔给放出来了。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不过李林甫既然敢怂恿李隆基放权给异族人,那他自然也有法子收拾像安禄山这种憨货。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满朝文武百官甚至连太子李亨他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独独害怕李林甫,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

每次安禄山来长安拜见干爹(李隆基),并跟干妈(杨贵妃)同房用膳,留宿一夜之后,李林甫就在府中设宴款待安禄山。

席间,李林甫要么和颜悦色地给安禄山问安,让他感觉很亲切;要么就是突然板着脸询问他一些边关军情,让他冷汗直流;安禄山那心情就像是“冰火两重天”,时刻感到焦促不安。像安禄山这种“互市牙郎”(在边境地区为往来贸易的各族商人、小贩提供翻译和中介服务)出身的浑汉子,玩宫斗权谋又怎么能是李林甫的对手?他最擅长的能耐,多半都是从交易市场上耳濡目染学来的,史书上说他:

“禄山谄佞,善伺人情,曲事利贞,复以金帛遗其左右”。

安禄山也终于明白,在李林甫这种老狐狸面前,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李林甫不知经过多少朝中斗争、整趴了多少能人志士,才爬到今天的位置,自己是万万斗不过他的。

所以李林甫在世时,安禄山是绝对不敢放肆。安禄山谁都不怕,就怕李林甫,可以这么说,只要李林甫活着一天,就是给安禄山十个胆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之后,直到李林甫去世,安禄山才开始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盘。李隆基年纪已大,退位是迟早的事,不过未来的皇帝李亨并不那么待见自己,等李亨继位之后,肯定会首先拿自己来开刀。

因此,安禄山开始了自己计划:蓄养数万匹战马,囤积大量兵器铠甲,并分道派遣商队与胡人商贩进行贸易,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作为军费。同时还招揽了史思明、安守忠、崔乾祐、田承嗣等文武将吏作为核心骨干。

虽说杨国忠注意到了安禄山这些不寻常的举动,也曾再三“警告”李隆基,提防安禄山造反,但李隆基都当成了耳边风,反而一如既往地疼爱这个“干儿子”,并且跟杨国忠说:

“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籍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

再之后,凡是有人“污蔑”安禄山要造反的,统统都被李隆基下令缉拿,送去给安禄山,交由他亲自处置。再然后,有关安禄山要造反的风言风语终于平息了。

直到天宝十四年六月,安禄山长子安庆宗与荣义郡主即将要举办婚礼,李隆基亲自下诏,召安禄山入朝参加婚礼,可安禄山却推说生病,拒不入朝,李隆基才感到苗头不对了。

七月,安禄山向李隆基上奏,以献上北地良马三千匹为由,欲派出二十二名番将率部队护送马匹至长安城。

十一月,安禄山集结了麾下所有部队,联合同罗、契丹等部队共计十五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由,正式在范阳起兵。安禄山命节度副使贾循留守范阳,自己则亲率十五万铁骑从蓟城出发,大举南下,兵锋直指东京洛阳,“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直到这时,李隆基才开始后悔,他没想到安禄山真的说反就反,自己没有听从杨国忠和高力士的话,太过放任安禄山,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李林甫死了。李林甫在世时,安禄山就像他手里的橡皮泥,高兴怎么搓就怎么搓,安禄山也丝毫不敢有什么怨言。而李林甫一死,安禄山就彻底没了枷锁,也没人能制得了他了。

二,安禄山为了讨好李隆基,不惜得罪了太子李亨。当时安禄山在大殿给李隆基请安,但没有给太子李亨行礼,并说道:“臣乃胡人,不谙朝中礼仪,但不知太子为何官?”

李隆基笑道:“太子乃储君,朕千秋万岁后,将代朕君临天下。”

安禄山说:“臣愚钝,向来唯知有陛下一人,不知尚有储君。”说完才不情不愿地向太子行礼。

其实,傻子都能看出来,安禄山是在演戏罢了。安禄山虽是莽汉出身,但不可能蠢到不知太子是什么人。但他偏偏要装傻充愣,目的就是要拐着弯儿向李隆基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这就等于讨好了现任皇帝,得罪了未来的皇帝。做为太子的李亨,被安禄山拿来当作表达忠心的“垫脚石”,心里有多憋屈,可想而知了。而安禄山跟李亨也没什么交情,万一哪天李隆基退位,李亨绝对要对自己下手,不说自己的节度使之位不保,恐怕连性命都有危险。所以安禄山只有造反,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的权力,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第三,因为杨国忠的缘由。正是因为杨国忠想方设法要“削掉”安禄山的权力(他建议李隆基让安禄山入朝为相,然后把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副使升任正使,借此解除安禄山的兵权,从根本上削弱他的势力)才让安禄山不得不反。

跟着杨国忠又下令京兆尹出兵包围安禄山在京师的住宅,逮捕了安禄山的门客,并把他们扔进御史台监狱,连夜突击审讯,最后把这些门客全都处死。

安禄山为何要掀起“安史之乱”?

安禄山得知消息后,他知道自己与杨国忠的斗争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杨国忠仗着自己是杨贵妃的兄长,又官居高位,时刻能在皇帝耳边吹风,自己靠权斗那是无论如何也扳不倒他的。于是乎,唯有起兵造反,才能除掉杨国忠。保住自己的利益。

形成“安史之乱”的原因,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很复杂,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因素。但不管怎样,李隆基的责任是推不掉的,如果不是他晚年脑袋进水,养虎为患,那么“安史之乱”或许还真的能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