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在短短两个月里就攻陷了两京,占据唐朝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史上颇有名声的大唐也因此走向衰败,这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后世史家甚至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安史之乱为何爆发的如此激烈?那个在当时世界中都极其著名的大唐又为何看起来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繁华的唐朝夜景

走向衰败的唐朝

事实上,因为封建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就注定了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能够永盛不衰,唯一的不同只在于能支撑多久而已,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就算安禄山忠心耿耿,以后也会有张三之乱、李四之乱,千里长堤可能被蝼蚁慢慢侵蚀,但王朝的坍塌,可能只是朝夕之间,然而凡事有因必有果,唐朝的衰败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谈及王朝的衰败,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其最高领袖,虽然说一昧将责任归咎于唐玄宗的做法并不妥当,但其应当负起主要责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唐玄宗即位初期尚且有满腔抱负,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任用贤能,革除积弊,发展生产,弘扬文化,可以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也带来了开元这一盛世,但令人惋惜的是,天宝年间已至暮年的他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稳固,再不需要费心劳力去打理了,整日沉溺在歌舞酒肉、美人仙术中不可自拔,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前半生的心血正在一点点的腐朽坍塌。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壮年时期的唐玄宗

黑暗的官场与政治

在政治上,他先将军国政要全权交托给李林甫,一个及其能干的阴谋家。李林甫虽然有着辅佐君王的能力,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独揽大权,排斥异己上,他入相以来,就勾连武惠妃,想要让唐玄宗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为此费尽心思使唐玄宗废除了李瑛的太子身份并赐死,除此之外,他还重用酷吏吉温,杀害了诸多朝廷要臣,如裴敦复、韦坚、皇甫惟明等,而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是,他在打击朝中官员防止他们入相的同时,又怕边帅这种他难以掌控的人出将入相,于是他劝说玄宗重用胡人出任边帅,也就是蕃将,因为蕃将极少精通汉字,没有入相的可能,如此一来,他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朝堂之中呼风唤雨了,而安禄山,正是其一手扶持上来的。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影视剧中的李林甫形象

李林甫死后,军国大权又落入外戚杨国忠手上,杨国忠比之李林甫更为不堪,能力不如李林甫不说,揽权的欲望倒是丝毫不弱,他担心安禄山权力过大影响自己的地位,屡次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上谏玄宗安禄山欲反,引得安禄山反弹,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在这两位二把手的管理下,统治阶层只图自身,无心民情,官场极其黑暗。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上疏进谏的杨国忠

不堪的百姓与经济

在经济上,由于政治黑暗,统治阶层无心也无力去完善政策制度,早期的均田制出发点是好的,均田制下人人有地种,有粮食吃,有衣服穿,谁会没事去干会掉脑袋的流亡起义呢?然而均田制自身却并不完善,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土地是准许贴卖的,比如当时就有规定:身死家贫无法承担埋葬费用的可以卖永业田;自愿迁往偏僻地区的可以卖口分田;如果已经卖掉了住宅,邸店的也可以卖掉口分田等。这些带来的并不是百姓的便利,反而为地主、官僚兼并土地开了口子,他们用半强制甚至强制的方式来吞并农民的土地,于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但国家的赋税制度并没有改变,每年还是按人口收取大量赋税,到最后不仅仅是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很多农民甚至已经面临饿死的局面了,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暴动,至少暴动期间不会挨饿不是?尽管天宝十一年下诏重申了不得违法买卖田地,但当时的王公贵族势力已成,一纸空文对他们来说毫无任何约束力,彼时的唐朝,其实已经渐渐的开始脱离掌控了。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贫苦的古代百姓

混乱的战争与军事

在军事上,唐玄宗更是错误估计了唐朝的战斗力,他穷兵黩武,却接连打了几场败仗以及做了些毫无意义的牺牲,庞大的军队体系需要数量极为惊人的资源来维系,然而供养这些军士的,是已经再没有土地的农民。边阵将帅尤觉不及,为了笼络士兵,组建自己的势力,他们毫无节制的加授官爵,甚至导致行伍之中“无白身者”,广大劳动人民已经很难再坚持下去了。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唐朝士兵形象

而此时的安禄山,正做着和其他边境将领一样的事,他招兵买马,默默的扩充着自己的实力,但他又和其他的边帅不同,他深受唐玄宗的信赖和恩宠,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本就是农业大区不说,唐玄宗更是赋予了他铸造钱币的权力,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实力不强都说不过去,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安禄山手上的兵马总计达到了18万之多,占边镇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也无怪乎一国之相的杨国忠都如此忌惮了。这么看来,好像这种生活也挺滋润的,不造反的话可以说是边境的无冕之王,造反则是有可能满盘皆输,那为什么还要叛乱呢?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唐朝钱币“开元通宝”

蠢蠢欲动的安禄山

从自身来看,安禄山本就是个曲意逢迎、擅长察言观色的野心家,他从微末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靠的不是自己的忠心,而是能力和人心的把握程度,这么个心思缜密,能力出众的人,又有着这么大的权力,要说没点想法,还真不可能。更何况唐玄宗旁边还有个权力不比自己弱的杨国忠在煽风点火,就算自己没有反意,唐玄宗能信一时,能信一世吗?自古以来卸磨杀驴的事皇室也干过不少,自己还是早做打算为好。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擅长迎合别人的安禄山

再有一点则是,说到底安禄山终究是异邦人,在当时那个儒家地位为正统的环境下,民族的对立是一直存在的,初唐的士人对胡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对立已经有所察觉,如吕元泰、武平一等人曾经上疏请求废除“泼寒胡戏”等,唐玄宗并没有重视这件事,只是很粗浅的实行了抑胡扬夏的文化政策,并没有将中原文化逐渐与胡文化融合这方面的考量,这就导致两者不公的待遇下,必然会产生排斥和碰撞。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安禄山在唐朝官史里是十恶不赦之人,是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然而据史料考察,他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声威是极高,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戴,这和唐朝官史里的形象可以说是截然不同,这说明即使是史料,也是会有失偏颇的。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擅长骑射的胡人形象

外界因素的催化剂

而如果从军政因素来看的话,君帅关系被弱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唐朝前期,特别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时期,中央政府都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在地方的代表性和获得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所谓的代表性即通过对官职权力的调度达到对边境将帅的掌控,如创立监军等职位来加强管控;而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则是和将帅形成利益共同体,比如在朝中权力较大的家族,皇帝通过任用这些家族子弟达到和大臣绑定的目的,又因为根在君主脚下,这些进入行伍掌控一方的将帅们既不敢轻举妄动,也没有必要轻举妄动。到了天宝年间,独掌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已经不再有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枷锁束缚了,这种模式下,叛不叛变就只能取决于将帅的忠诚度了。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根基被绑定的朝中官员

再者就是军队的政治信仰薄弱。唐朝兴起之时任用的边帅都是忠厚名臣,功勋卓著的还被拜为宰相,这就保证了他们具有较高的宗法意识,并将封建秩序里的伦理道德、君臣关系向下灌输,这样层层推进下去,整个军队的凝聚力自然不可小觑。但开元之后,统治者大肆推行道统学说,重文轻武之风开始盛行,人们甚至把研究军事看成是粗鄙之事,极大程度的削弱了封建宗法思想在军队里面的传播。这点从后期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制驭手段也可以看出一二,他希望通过恩惠来掌控边境重臣,但问题恰恰是,一旦将领效仿皇帝实行“以恩施兵”的手段,很容易就会形成士兵只认将领不认君王的局面,这对于统治者是极为不利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明明白白的阐释了这一点。

压垮大唐盛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史之乱

文风盛行的唐朝诞生了诗仙李白

就是在这些因素下,默默养精蓄锐的安禄山,他看到了不堪重负的百姓,看到了腐朽溃败的统治阶级,也看到了京城防务的空虚脆弱,他转过头看着自己的十八万兵马,以及不断催促自己进京的诏书,终于发起了这场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