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故事

大唐自李渊开朝建国一度繁荣昌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更是盛极一时。然而在这升平的表象下,一场空前的危机已酝酿成熟。开元末年,唐玄宗“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不愿纳谏,不听忠言”。他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深恶痛绝。

“安史之乱”的故事

当时,唐朝东北边境少数民族奚、契丹与唐时战时和,很不稳定,唐朝廷在此设立平卢、范阳等藩镇,加强防御。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在同契丹的作战中屡建战功,很得唐玄宗赏识。胡人安禄山是张守圭帐下的一员战将,在一次战斗中失利,按罪当斩。行刑时,安禄山大叫:“杀我安禄山,还有谁能破契丹?”张守圭不能决断,于是把安禄山送到长安,请唐玄宗处置。唐玄宗因为急需用人就赦免了安禄山。

安禄山口齿伶俐,又善于阿谀逢迎。平日,从将相到宦官,不论尊卑,他都进行笼络,遇有机会便设宴相请,或行送礼以取悦于人。因此,唐玄宗听到的是对安禄山的一片赞美之声。于是,唐玄宗在温泉宫初幸杨玉环的第二年,擢升安禄山为营州都督。

安禄山利用自己的胡人身份,故意以装疯卖傻来骗取唐玄宗的宠信。有一次,唐玄宗引他与太子李亨相见,安禄山对太子故意直立不拜。左右催他行礼,他却故作糊涂地反问:“臣为藩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什么样的官?”唐玄宗信以为真,便告诉他太子是储君:“朕百年之后,传位于太子。”安禄山这才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谢罪说:“恕臣愚钝,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罪该万死。”唐玄宗见此,对他的淳朴、坦诚赞许不已。

“安史之乱”的故事

细心的安禄山很早就发现杨玉环对唐玄宗的影响力,所以他想方设法取得杨玉环的信任。一次安禄山看到唐玄宗和杨玉环并排坐在一起,他首先向杨玉环行礼拜见。唐玄宗一见,面露愠色,责其无礼。

安禄山坦然答道:“如陛下所知,臣乃胡人,胡人之礼,总是以女为先。所以臣依胡俗,先朝拜国母。国母乃是大唐的母亲,臣得以拜见如此花容月貌的国母,实在是荣幸之至。”杨贵妃听后心花怒放,唐玄宗也随之放声大笑。于是,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故事

又趁机说:“臣请为国母跳胡人之舞,为国母遣怀。”然后,他做出滑稽的姿态为杨玉环跳舞。

在杨玉环的请求下,唐玄宗把长安御苑的永宁园赐给安禄山作为他的府邸,又让他与杨家一族的杨国忠等人结成兄妹之谊,安禄山却不满足地说:“臣冒昧奏请,容臣将美丽的国母娘娘奉为臣的母亲。”

听安禄山这样说,唐玄宗并不责怪,反而觉得安禄山是个值得宠信的人。于是唐玄宗笑呵呵地问安禄山:“莫非这也是胡人的习俗吗?若奉贵妃为母,朕又是你的什么人?”“此事何须臣再奏明,臣本就是陛下的赤子。”就这样,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养子。

安禄山凭借与杨贵妃的关系,日渐受到宠信,不久被升为都督。同时,由于在边疆又立下战功,被封为平卢节度使。之后,他又大破奚和契丹,于是兼任御史大夫,不久又兼任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自此,安禄山一身兼三镇节度使,把持重兵,先是深受唐玄宗宠信,至此其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安禄山不满足于现有地位,他开始窥视唐玄宗的帝位,并为此积极准备。公元754年,为了收买人心,安禄山提拔奚、契丹等族五百多人为将军。第二年,又奏请以三十二位藩将代替汉将,并得到唐玄宗同意。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安禄山已拥兵十余万,雄踞北方,伺机起事。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替宰相。安禄山的势力已足以与杨国忠抗衡,威胁到杨国忠的地位。杨国忠及太子李亨多次警告唐玄宗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可唐玄宗听不进去,安禄山为此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因为杨国忠深为百姓痛恨,所以安禄山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联合史思明从范阳起事,举兵十余万,长驱南下,唐军节节败退,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

“安史之乱”的故事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更是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在众将士的请求下,唐玄宗被迫杀掉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才挽回了一点军心。此后,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史称唐肃宗。唐肃宗带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与安禄山、史思明苦战多年,才最终于763年终止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但强盛的唐王朝也从此走向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