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的為什麼是劉邦,而非項羽

秦滅以後,項羽大分諸侯,項羽聽取范增的建議,把巴蜀之地分給劉邦,意在巴蜀之地道路艱難,就是能到達兵丁也得跑完,糧草物資也得消耗盡,說不定到不了,都得餓死。就是到了,這個地方四面環山,也困住不讓他出不來。然范增沒想到的是,凡事都有利和弊,巴蜀地方沒受過戰爭的洗禮,這裡早在秦慧文王時就開始興修水利已經成為一個富饒的產糧之地,在秦昭王時就是從巴蜀運去的糧食,最後決定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在加上後來韓信暗渡陳倉奪取的關中,更加奠定了劉邦的可靠的後方保障,都知道戰爭消耗的就糧草兵丁。然而項羽那就是以彭城為核心,方便出擊攻伐,雖說出容易,但也造成了易攻難守的事實,而且打仗從來都是隻攻不取,一旦被拖入戰爭就不能自拔,打起消耗戰,這樣下去就會消耗越來越多,而得不到應有的補充。幾次對齊國的戰爭就能看的出來,而劉邦雖說每逢項羽必敗,但他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因此這方面劉邦比項羽佔絕對優勢。

得天下的為什麼是劉邦,而非項羽

細心就會發現劉邦所佔的地,都是秦國的土地,這給他創造了無價的先天條件,秦國就是靠這富饒的土地一統天下。還有他先前的約法三章,可以說盡得秦地民心,這裡的百姓能不,死心塌地支持他嗎,然而,項羽給世人以殘暴之名,殺秦降兵20萬,火燒阿房宮,對關中的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有些事雖說他不得已,或說不是他做的,是其他諸侯借他之名做的,但他知道,有能力,而不去制止,從而背惡名,失去民心,秦國百姓能不恨他。

得天下的為什麼是劉邦,而非項羽

劉邦注重外交,善於結盟,以利誘導,比如張耳,英布,彭越就是,敢於認錯,臉皮厚,禮賢下士,賞罰分明,有鬥志,雖說遇項羽就敗,最終能敗不餒,所以很多人都願意跟著他。記得劉邦率諸侯聯軍,攻項羽而失敗,很長時間沒有鬥志,後來清醒,當眾下跪給跟從自己的人認錯,是放下多大的面子,從而盡得士子之心,上下齊心,充滿鬥志。

得天下的為什麼是劉邦,而非項羽

然而項羽沒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度量,能知道範增吧,正是因為他的猜疑,後來知道錯而不認錯,好面子,不低頭,導致范增在失望,傷心中死去,范增死後,劉邦說項羽現在只剩下勇了,充分說明,項羽幫了劉邦多大的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項羽誰都不放在眼裡,誰都看不起,自大,自復,放不下自己的身份,高高在上,不善於納言,喜歡簡單,光明正大。用人都是唯親重用,比如,項莊,項伯,虞子期。太過於好面子,比如,本來最後可走,重振旗鼓可是他卻選擇自殺,還說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得天下的為什麼是劉邦,而非項羽

個人觀點還請讀者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