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我可沒有燒毀阿房宮啊,天大的冤枉啊!」

古往今來,人們都認為是項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燒燬了“天下第一宮”阿房宮,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項羽:“我可沒有燒燬阿房宮啊,天大的冤枉啊!”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入函谷關,衝進了咸陽城,接下來就上演了千古流傳的“火燒阿房宮”一幕。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就是說,項羽進入咸陽後,四處屠殺搶掠,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捲走了秦宮裡的珠寶和美女,燒燬了秦朝宮殿,大火三月不熄。
項羽:“我可沒有燒燬阿房宮啊,天大的冤枉啊!”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火燒阿房宮”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礎上,民間傳說、演義等不斷加工,形成了火燒阿房宮的許多版本。有傳說稱,項羽攻入咸陽後,因自己的愛妾虞姬曾經被秦軍俘虜,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阿房宮及其附屬建築全部焚燒。也有傳說稱,項羽是因為痛恨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勞民傷財,入關後才燒了阿房宮,並讓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把方圓數百里都燒為灰燼,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項羽火燒阿房宮還是引起了後人的諸多非議。他讓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將無比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而同時進行的搶掠、屠殺等行為更是為後人所詬病。然而,“火燒阿房宮”實在是對項羽天大的冤枉。近年來,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的探查終於為項羽平反。

根據對現在殘存建築的研究,專家發現阿房宮並沒有燒燬的痕跡,而且遺址範圍內只發現了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麼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湊巧的是,在秦代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現了大片的紅燒土遺蹟。結合《史記》中記載的“燒秦宮室”,專家推斷,項羽放火燒的應是咸陽宮,而非阿房宮。而阿房宮倖免於項羽的燒殺搶掠,可能是因為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宮殿或建築殘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對原本就殘破不堪的宮殿,項羽也就不必縱火多此一舉了。阿房宮實則是“自然而亡”。隨著秦朝的覆滅,建了一半的宮殿也就漸漸荒廢了。到了漢代,阿房宮原址被改稱為“阿城”(因其東、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宮牆)。由於“阿城”地理位置優越,漢皇室將其列入上林苑宮殿建築的修建範圍。漢代以後,阿房宮遺址因地勢高而多被用來駐軍。宋代以後,它乾脆被夷為平地,改做農田了。原來,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宮殿”,它從未建成,也就從未被毀。“天下第一宮”的真實命運竟是如此,不禁令人唏噓。


項羽:“我可沒有燒燬阿房宮啊,天大的冤枉啊!”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將火燒阿房宮的“糊塗賬”記在項羽頭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誤讀。原文寫的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卻並未指出燒的是哪座宮室。然而,由於阿房宮的地位與影響力,後人想當然地認為秦宮室就是指阿房宮。事實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此處不難看出“其”指代咸陽,項羽燒的是咸陽宮。第二個原因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阿房宮賦》的失實記載。作為文學作品,《阿房宮賦》運用了大量的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不適合作為判定歷史真相的依據。然而,其深遠的影響力卻左右了人們的看法。如果說對《史記》的誤讀令後人初步判斷火燒阿房宮是項羽所為,那麼《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則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最後,項羽的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是他被誤解的情感基礎。在率軍征戰的過程中,項羽屠城、活埋、燒殺的事例屢見不鮮,進入咸陽後仍延續這一行事風格。火燒阿房宮恰恰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徵,無怪乎人們冤枉了項羽兩千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