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走垓下——項羽

項羽,別名西楚霸王。對於項羽不得不提的是他在敗走垓下時所吟唱的一首《垓下歌》——"氣拔山兮力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其中洋溢著項羽無以倫比的豪氣以及滿腔的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其中的精妙之處無以言表,引得眾多文人爭相傳唱。


敗走垓下——項羽


敗走垓下——項羽

項羽的敗走無疑是一場悲劇,霸王別姬後最終自刎於吳江。關於項羽的自刎眾說紛紜,在敗走垓下這一歷史中,真的只是因為他在《垓下歌》中所說的時不待我那樣嗎?其實不然,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不難看出,項羽當時雖說兵敗如山倒,但遠遠沒有慘敗到了需要自刎於吳江的地步。他完全可以選擇度過吳江積累人力物力靜待時機東山再起。但是他覺得當初帶八千子弟滅秦,今日卻獨自一人而回,無顏見江東父老。


說到底這是由於他的個人性格所導致的,他的貴族出身在起兵初期為他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他心比天高的人物性格,他不會在戰敗後選擇東躲西藏積蓄力量而默默無聞的生活,他願意轟轟烈烈地離去。正如李清照《夏日絕句》中所描寫的那樣"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敗走垓下——項羽

有人曾說,項羽的失敗在於鴻門宴上未能擊殺劉邦。錯失殺劉邦的最佳機會而導致了覆滅。"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真是項羽的本意嗎?在縱觀項羽一生的戰役中由於項羽征伐中不重視民心歸附,殺戮過多,導致各地人民都不喜歡度他,缺乏大範圍的群眾基礎。而劉邦確掌握了全天下之兵,又有韓信這樣問運籌帷幄的元帥,彭越這樣的智將,有英布,灌嬰等猛將,有張良這樣的外交家、謀略家,蕭何這樣出色的內政官加之民心所向。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只會適得其反,成為公敵,弊大於利。且在之前的鉅鹿之戰中項羽確實是打出了名聲,打出了天下,打響了氣勢。但,不得不提的是,項羽自身的損耗也是相當大的,項羽的部隊構成是以聯軍為主,自己的直屬軍隊並不多,劉邦的存活有著很大的牽制作用。


敗走垓下——項羽


貴族出身的項羽即使他剛愎自用,但良好的教育又怎會讓他連東山再起的想法都沒有呢?他怎會真的把自己的死因歸咎於時不待我?一代豪雄的項羽又怎會看不透實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失敗便失敗了,但是我一樣轟轟烈烈,不會向誰俯首。再者,當年我領了八千江東子弟渡江打天下,如今僅我們寥寥幾人歸來,這才是真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重要的一點,我相信項羽已經明白了劉邦已得大勢,天下歸心。


敗走垓下——項羽


當年霸王過江,是為了救萬民於水火,如今既然有人可以做到,項羽又何必再起紛爭呢。《天龍八部》中蕭峰對慕容博的一番話我至今牢刻心中:"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我想,這才是項羽心中所想,才不負霸王之名!自刎烏江,看似敗走垓下,實則心繫天下!

人們都說是"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樣看來,項羽其實只是選擇了在他心中最為光明正大,最有男兒氣魄的一種行為來為自己這場爭霸畫上休止符。成王敗寇,諸多豪傑在面對天下的誘惑面前都選擇了不擇手段,而項羽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刎於烏江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