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 項羽


項羽是秦漢之際十分重要的人物。毛澤東同志曾把項羽看作農民起義的領袖, 這與司馬遷將他看作反抗暴秦的英雄一樣。司馬遷的態度是一種尊重歷史事實的態度。不過,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 他還不可能對項羽的功過以及失敗的原因給予全面的評價。

項羽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主要突出他殲滅秦軍的主力;後期主要突出他因政治措施不當而失去群眾的擁護, 以致步步走向失敗。今天, 我們應該從司馬遷的觀點中得到啟發, 採取科學的態度, 重論項羽, 對項羽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功過給予正確的評價。

淺論 項羽

淺論 項羽

一、 項羽是一個力能扛鼎、叱吒萬夫、勇力過人的人物。當人民需要他時, 敢於挺身而出, “而不是一個青面獠牙的惡棍。”

公元前二零六年九月, 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 項羽為次將, 統領人馬救趙。行至安陽, 卻四十六日不進, 項羽諫言曰:“吾聞秦軍圍趙王於鉅鹿, 疾引兵渡河, 楚擊其外, 趙應其內, 破秦軍必矣。”然而, 宋義卻死搬教條, 墨守陳規, 採用戰國策士的坐山觀虎鬥之法, 認為兩虎相鬥, 必有一傷, 認為搏牛之虻不可以破道。就是在這種忍無可忍的情況下, 項羽挺身而出, 殺了宋義, 率軍渡河, 破釜沉舟, “持三日糧, 以示士卒必死, 無一還心。”率領軍隊, 一馬當先, 衝入敵陣, 大破秦軍, 殺蘇角、擄王離、涉間自殺。項羽召見諸侯, “諸侯將入轅門, 無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視。”作者在這裡雖惜墨如金, 但一個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宋義卻如此卑怯、自私、不愛護士兵, 這與項羽挺身而出挽回起義軍的頹勢, 給秦軍以毀滅性的打擊, 恰恰又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南宋詞人劉辰翁曾讚道:“歷歷如目睹, 毫髮滲漉, 非十分筆力, 摸寫不出。”

淺論 項羽

淺論 項羽

二、 與起義軍領袖的比較

項羽儘管立下了如此大功, 但並沒有坐下來享樂, 從這點來看來, 他與陳勝、吳廣、項梁、宋義等起義軍領袖的精神面貌也顯得不同。項羽能親自憤擊最堅強的敵人, 從敵人手中奪下很多城邑。這與陳勝稱王后便富貴皆相忘, 甚至六親不認, 只顧自己坐下來享受顯然不同;項羽能鼓勵士兵, 與部下同心協力, 以暴風驟雨之勢摧毀敵人, 在當時成為百戰百勝的勁旅, 這同吳廣不會作戰, 又脫離部下不同;項羽把秦國看作最強大的勁敵, 他的部下是報著決死之心作戰的, 這跟項梁打了幾次勝仗就驕傲輕敵不同;項羽明知秦的主力軍都集中在河北圍攻趙國, 他就想專找這最強的敵人決一死戰, 誠心誠意地救趙國於危難之中, 這與宋義想犧牲趙國, 抱著自私之心又不同。項羽之所以能完成推翻秦的事業, 確有他勝於陳勝、吳廣、項梁、宋義這些起義軍領袖的地方。

淺論 項羽


項羽不僅具有剛猛的英雄本色, 而且還具有同情人民的一面。蔡東藩曾說道:“楚漢逐鹿, 劉、項爭雄。項羽力能扛鼎, 叱吒萬夫, 確是個空前絕後的壯士。

項羽之所以是英雄, 是因為他首先考慮不是個人的得失, 而考慮的是對不起江東父老。他寧願一死, 不願懷著慚愧的心情在江東稱王, 這又表現出他胸懷坦蕩的英雄本色。北宋詞人李清照曾有過我們熟知的“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的歷久不衰的詩句。這無疑是對項羽的一箇中肯的評價。

淺論 項羽


三、 項羽失敗的原因

項羽失敗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是政治上目光短淺。項羽總以為霸業的成功, 只要有勇力便可, 沒有良好的理論綱領。理論綱領從那裡來?可以借鑑歷史經驗。試想, 如果瞭解了“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的行動綱領, 而不是憑藉匹夫之勇與狡詐的劉氏集團周旋, 鹿死誰手, 尚未可知。

從劉項對比可見:沛公納諫輟食吐哺, 志存高遠, 而項王剛愎自用, 烹殺說者, 近財思鄉, 炫耀自己劉項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 項羽還身存殘暴的一面, 損害了人民的利益, 失去了人民的擁護, 這是失敗的又一原因。歷史上歷次起義足以證明:如無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堅強的後盾, 即使能百戰百勝, 最終都不免覆亡的命運。項羽打到最後, 兵士越打越少, 到處都是敵人, 以至於四面楚歌。

四、 給我們的啟示

蘇洵曾有一段很好的評說:“項籍有取天下之才, 而無取天下之慮, 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 劉備取天下之量而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 終其身無成焉, ”

總括項羽一生, 他在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的農民大起義中, 以暴風驟雨的聲勢摧毀了強秦。在農民革命形勢逆轉的形勢下, 完成了陳勝、吳廣所不能完成的事業, 以他過人的才氣和膽略激勵士卒, 抱著決死的信心, 終於擊潰了秦的主力軍。應該說項羽是在反抗暴秦的鬥爭中最剛猛無畏的壯士, 是叱吒萬夫的軍事巨人, 同時又是缺乏政治頭腦的可悲的政治侏儒。他有同情人民的一面, 又有禍於人民的一面。縱覽項羽悲壯的一生, 他雖然能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 卻不免最終敗亡的下場。“水能載舟, 也能覆舟。”的至理名言, 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深思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