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保險如何提升政府、企業、個人“韌性”,助力社會可持續

2020年開年,我國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期間,社會民眾居家隔離,企業停工停產,單是春節假期期間全國的經濟損失即超過萬億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短期重挫效應。在疫情的強大破壞力下,社會的韌性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社會韌性的高低,最終決定著社會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疫情下,保險如何提升政府、企業、個人“韌性”,助力社會可持續

作為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制度安排,保險深植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基於大數法則經營風險,提供保險保障和風險管理服務,與社會韌性管理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在提升社會韌性方面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此次疫情暴發後,保險行業積極響應銀保監會政策號召,及時主動免費擴展保險責任,免費贈送保險保障,行業合計捐贈風險保額達到15.7萬億元,同時,積極推出開通綠色理賠通道、降低理賠門檻、提供遠程服務、免費在線問診、支持復工復產等有力舉措,支持疫情一線,與社會各界共渡抗疫難關。整體來看,無論是在政府層面,或者企業層面,還是個人層面,保險能夠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助力政府完善治理體系,支持企業實現持續經營,幫助個人開展健康管理,進而有效提升社會整體韌性,助推社會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疫情下,保險如何提升政府、企業、個人“韌性”,助力社會可持續

助力政府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此次疫情對我國現有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是一個巨大挑戰。將保險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框架,保險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為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助力公共衛生管理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

完善體制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治理理念,強調要充分調動市場化力量的積極性,推動治理體系現代化。將保險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框架,進行頂層設計,能夠有效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以資源配置效率為導向,廣泛調動社會資源,推動建立更為完善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變以往“大事小事、前事後事國家一股兜”的不利局面。

平滑財政支出。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縣級以上各級政府財政對於因突發事件致病、致殘人員的救治費用負兜底責任。尤其當遭遇波及範圍廣、危害性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時,將給政府財政帶來極大的壓力。在此次疫情中,根據財政部披露的數據,截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達1169億元,這給各級政府財政帶來較大壓力。通過充分發揮保險的風險轉移和保障作用,能夠有效平滑政府財政支出,減小重大突發衛生事件給政府財政帶來的巨大壓力,助力財政平穩運行。

提升管理效能。在傳統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中,國家制定統一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由各級政府進行落實,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流程管理,基本都是由政府人員進行推動落實,在重大、緊張的應急事件應對過程中,人員效能發揮面臨巨大挑戰。依託自身的網點優勢和專業力量,保險能夠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各個環節發揮自身獨特作用,能夠有效緩解和釋放政府人員的工作效能,以便其在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更好的統籌管理作用。

降低風險暴露。利用先進的風險防控技術和風險管理工具,保險能夠全流程參與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全流程中,特別是利用自身在綜合防災減災方面的優勢,強化事前風險防範,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加強疫情應對過程中的風險管控,有效降低社會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風險暴露,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支持企業實現可持續經營

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最為緊迫的優先事項。在當前的風險社會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經營關注的重點,業務可持續發展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成為一項重要的經營理念和管理路徑,特別是在企業經歷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不可預見的重大事件後,如何制定確保企業持續運營的保障計劃和機制。

此次疫情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持續經營面臨著巨大挑戰。截至2018年末,我國中小企業法人單位佔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根據工信部近日披露數據,截至3月2日,中小企業的復工率為45%左右,且企業規模越小,復工率越低,中小企業疫後持續經營形勢嚴峻。一方面,在企業生產方面,此次疫情造成大面積中小企業停工停產,營業收入銳減,甚至降為零;另一方面,在企業現金流方面,中小企業本就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資金使用成本高,負擔重,同時,生產停滯期間,各項固定費用照舊支出,而又沒有新的收入資金進行盤活,另外,由於疫情造成合同違約還可能導致大額違約賠償。因此,現金流問題也許將成為壓倒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眾多中小企業可能因為現金流斷裂而破產。在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特別是有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風險損失方面,保險能夠有效發揮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作用,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經營保駕護航。

保險產品保障方面。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對於企業經營的嚴重衝擊時,營業中斷保險是保障企業實現持續穩定經營的有力手段。傳統的營業中斷保險又稱“利潤損失險”,是依附於物質財產損失保險的附加險種,且僅承保企業因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企業經營中斷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和營業中斷期間仍需支付的費用。當前,企業風險意識和保險認知快速提升,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的有效支撐,保險精算技術快速發展,營業中斷保險作為獨立主險的趨勢愈發明顯,且承保條件從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擴展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更多領域,保障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且變為菜單模式,企業可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為企業的有序、持續經營提供全面保障,特別是能夠有效提高中小企業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經營韌性,建立企業災後可持續經營機制。

風險管理服務方面。藉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保險公司積極搭建綜合風險管理平臺,能夠為企業提供科學高效的風險防控和管理服務,特別是注重在事前預防和事中干預方面發揮自身優勢,有效降低企業整體風險暴露,凸顯風險管理價值。與此同時,當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後,保險在提供相應的經濟賠償之外,還可為企業的災後重建、快速復工提供有效支持。比如,依託創新技術,輔助企業開展疫情監控,搭建復工管理平臺,進行風險管理服務培訓指導,提供貿易通關支持,提供無接觸式服務等,幫助企業縮短停工停產週期,加快復工進度,降低風險損失,有效緩解重大風險事件對於企業持續經營的衝擊,提升企業經營韌性,幫助企業儘快渡過難關,支持企業實現持續穩定經營。

幫助個人開展科學健康管理

近年來,保險行業大力推動深化改革與數字化轉型,特別是在推動線上化服務方面花了很大力氣。此次疫情的發生,既是對保險行業近年來數字化轉型成果的一次檢驗,同時也進一步堅定了保險行業持續深化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線上化服務的決心。從此次疫情來看,保險行業的線上化服務取得不錯成效,經受住了疫情考驗。依託創新技術手段,保險在支持在線“雙錄”、遠程審核、在線理賠、遠程問診、健康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疫情下的“無接觸式保險服務”提供了實現路徑。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疫情或將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健康管理和保險認知形成極為深遠的影響。更加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加全面科學的健康管理方式,或許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基調。

得益於在此次疫情中體現出的良好保障和服務作用,人們對於保險的認知將更加深刻,對於保險的認可度也將進一步提升。作為個人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在健康管理領域的重要性必將愈加凸顯。2003年5月,“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健康險單月保費增速同比暴增309%,從側面說明了疫情對於社會民眾健康管理和保險理念的深入影響。當前,無論是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還是人們的健康管理和保險理念,以及保險行業的發展,都與2003年具有本質差異。疫情過後,保險在健康管理領域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值得期待。

作為健康管理領域的風險經營者和商業健康醫療的買單者,保險能夠有效整合健康領域的線上、線下和上游、下游資源,特別是通過積極藉助可穿戴式設備、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科技手段,能夠將社會民眾的健康信息管理、遠程監測、健康評估、在線問診、綠色就醫、健康干預、疾病管理、康復指導、保險保障等功能實現有效整合,實現個人健康管理的真正閉環管理,為社會民眾提供便捷、高效、科學、完善、貼心的一站式個人健康管理服務。依託自身的專業、技術、網點和服務優勢,保險深深植根於健康管理領域的各個環節,能夠有效推動個人健康管理服務不斷升級,積極助力個人健康管理實現動態化、實時化、智能化和科學化,不斷提升社會民眾的健康服務體驗,改善社會民眾的生活質量,積極助力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實現。

類似此次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是對社會韌性的巨大考驗,關係到社會未來的穩定發展。將保險機制引入政府治理、企業經營和個人健康管理,能夠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確保企業持續穩定經營、保障個人健康提供有效支撐,能夠有效對抗不確定性,穩定社會預期,提升社會韌性,推動社會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