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告訴你為什麼前半年體檢沒事,下半年就查出癌症晚期?轉發擴散

現在國人對自己的健康越發關注了!許多人每年都踴躍參加體檢。人們對體檢抱有篩查癌症的期待,甚至不少人直言體檢就衝著篩查癌症。

醫生告訴你為什麼前半年體檢沒事,下半年就查出癌症晚期?轉發擴散

然而,近年來打臉新聞也不少:


醫生告訴你為什麼前半年體檢沒事,下半年就查出癌症晚期?轉發擴散


原因有三:

  • 一是技術有限。千篇一律的常規體檢套餐只能查出小毛病,而真正的癌症,肺癌、肝癌容易被遺漏,食管癌、胃癌早期沒有明顯表現。
  • 二是輕信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並非是臨床金標準,有時炎症也會導致升高,有時癌症患者體內腫瘤標誌物水平也會保持正常。這個值要結合家族史等多個臨床指標才有意義。
  • 三是家庭醫生缺乏。如果把癌症早篩比作一副拼圖的話,機器設備只是一部分,一個瞭解你身體情況的家庭醫生能夠推薦你做合適的項目來驗證猜想,拼出完整拼圖。這也是國外體檢能夠實現癌症早篩的重要原因。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體檢既然走不通,那麼怎樣才能早篩早治呢?

首先需要對症下藥,瞭解各個癌症的臨床診斷常用篩查手段。

01癌症:肺癌


篩查手段:低劑量螺旋CT;

優點:比X光胸片看得清楚,比PET-CT輻射低,性價比高;

頻次:高危人群至少篩查一次。

高危人群:

年齡≥40歲,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者:

  • 吸菸≥20包年(每天1包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其中包括戒菸時間不足15年者;
  • 被動吸菸者;
  • 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 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 有慢阻肺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

X光胸片難以發現<5 mm的微小腫瘤,對非鈣化小結節不敏感,存在檢測死角——43%的肺部面積和心臟、縱隔等組織重疊,早期肺癌很容易被當作慢性炎症治療。

PET和CT兩者本身都有輻射,疊加後效果加倍,而輻射本身就是一種致癌因子。相較而言,低劑量CT輻射量僅相當於坐了一次飛機,更加安全。國際早期肺癌行動計劃數據顯示,年度低劑量螺旋CT篩查,能發現85%的I期周圍型肺癌,術後10年的預期生存率達92%。


02症:肝癌


篩查手段:甲胎蛋白(AFP)+超聲;

優點:AFP是目前診斷肝細胞癌特異性最高的方法之一,超聲經濟適用,兩者配合更佳;

頻次:聯合應用AFP+肝臟B超檢查,每6個月篩查一次。

高危人群: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下述人群:

  •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者;
  • 有肝癌家族史者;
  • 血吸蟲、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症患者;
  • 藥物性肝損患者。

AFP包括:AFP-L1、AFP-L2、AFP-L3。其中AFP-L3與肝癌的發生直接相關,對肝癌具有極高的特異性(特異度高達95%)。

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仍然存在約30%~40%的確診肝癌患者AFP並未有明顯升高,而在一些非肝癌患者中卻有升高。這就需要結合諸如肝臟彩超手段聯合判斷檢查。


03癌症:乳腺癌


篩查手段:乳腺鉬靶+B超;

優點:鉬靶分辨率高,圖像良好,B超可多次檢查,沒有輻射;

頻次:35歲,攝基礎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線檢查(鉬靶);>40歲,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60歲以後隔2-3年1次乳腺X線檢查;30歲以後每年1次乳腺超聲檢查;高危人群20歲以後每年體檢1次,30歲以後建議乳腺核磁共振檢查。


高危人群:

  • 未育或≥35歲初產婦;
  • 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大於等於42年的婦女;
  •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
  • 兩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後患乳腺癌或卵巢癌;
  • 對側乳腺癌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
  • 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乳腺鉬靶對軟組織的細微密度差別分辨率高,可以獲得良好的乳腺圖像,清晰顯示乳腺的腺體、導管、纖維間隔、皮膚、皮下組織、血管結構和病變的腫塊、細微鈣化等。但存在一定輻射,不推薦常規體檢。

B超適用於任何人群,且沒有輻射,可多次檢查,對乳腺大部分良惡性疾病的診斷均具有一定的價值,對腋窩和鎖骨上下淋巴結的檢查也是強項。


04癌症:大腸癌


篩查手段:腸鏡;

優點:直觀可靠;

頻次:40歲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20歲以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成員基因突變明確時每1-2年進行1次腸鏡,45-75歲無症狀篩檢對象每年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

高危人群:


  • 40歲以上有2周肛腸症狀的人群;
  • 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 大腸腺瘤治療後人群;
  •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 有FAP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 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儘管檢查過程不令人感到舒適,但腸鏡仍是篩查和診斷腸癌的金標準,可以發現癌前病變並予以切除,從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院士表示,腸癌從息肉一點點病變到晚期轉移不是一兩個月、一兩年,其週期約有15年。建議45歲以上人群至少做一次腸鏡。


05

癌症:胃癌

篩查手段:胃鏡;

優點:直觀可靠;

頻次:根據醫生建議定期胃鏡檢查。

高危人群:

凡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


  • 60歲以上人群;
  •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 慢性胃潰瘍;
  • 胃息肉;
  • 胃黏膜巨大褶皺徵;
  • 良性疾病術後殘胃(術後10年);
  • 胃癌術後殘胃(術後6-12月)
  •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 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 惡性貧血者。

胃鏡檢查準確性高,通過這一手段能夠十分直觀地看到胃裡面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其他組織的具體情況,同時也可以直接取出病變組織作細胞學檢查以及病理學檢查,從而及時獲得對胃癌診斷的依據。

相較於糞便隱血檢查、X線鋇餐檢查、胃液檢查、螺旋CT掃描、超聲檢查,胃鏡仍然是臨床金標準。


06

癌症:前列腺癌


篩查手段: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優點:目前主要篩查手段;

頻次:血清PSA檢測每2年進行1次。

高危人群:

  • 年齡>50歲男性;
  • 年齡>45歲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 年齡>40歲且PSA>1μg/L的男性。

美國癌症協會和泌尿外科協會推薦50歲以上無症狀男性應一年一次檢查血清PSA和直腸指檢,以篩查前列腺癌;若有異常時,進一步做經直腸超聲檢查或活檢;通過這種方法,至少可比預期壽命延長10年。

PSA升高時需要輔助尿常規的檢測以及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血尿、前列腺液等檢查結果,綜合判定後才能知道是否是癌症的前兆。


07癌症:宮頸癌


篩查手段: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

優點: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高;

頻次: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議篩查。


  • 21-29歲採用宮頸細胞檢查,連續篩查3年無異常後,每3年1次;
  • 30-65歲採用宮頸細胞檢查,連續篩查3年無異常後,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細胞學聯合篩查,連續篩查3年無異常後,每5年1次;
  • 篩查結束時間:>65歲且既往檢查均示陰性,則結束篩查;若曾診斷為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病史者,則再持續篩查20年,篩查頻率視病情定;
  • 接受過子宮全切術的女性(無宮頸),且過去20年裡未曾有宮頸上皮內瘤變(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檢查;
  • 接種過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齡的建議(與未接種疫苗的女性一樣)。

高危人群:

  • 有多個性伴侶;
  • 性生活過早;
  • HPV感染;
  • 免疫功能低下;
  • 有宮頸病變史的女性。

TCT即液基薄層細胞檢測,與傳統的宮頸刮片巴氏塗片檢查相比明顯提高了標本的滿意度及宮頸異常細胞檢出率,目前已普遍應用於臨床。

TCT宮頸防癌篩查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能達到90%以上,同時還能發現癌前病變,微生物感染如黴菌、滴蟲、衣原體等。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所有人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