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發動機的成本、油耗並不具備優勢

對於一家自主品牌的主機廠,需要逆向發動機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必須是價格,其次是油耗、動力參數,扭矩、性能不能太差。寶馬、奔馳的發動機在前兩者上都不具有優勢。


發動機的價格佔了整車價格的很大一部分。單臺發動機的成本差100塊,若主機廠該發動機的月銷10K,一年下來就是1200萬,這個賬開發之初就得算上了。

豪車的溢價能力強,發動機的預算本來就大,在開發之初為了發動機的性能,不免又要增加些新技術,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油耗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兩點,自主品牌和奔馳、寶馬的開發目標的側重是不同的。

至於其低端系列車型,往往是用上代的發動機,動力參數並不十分出色,是用來攤薄其發動機整個生命週期的研發、模具、生產線的費用,並不具備可比性。

研發費用過高、技術壁壘更厚

為求性能參數的優越,寶馬、奔馳的發動機會加入大量的新技術。

以寶馬B48為例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雙渦管廢氣增壓器:排氣歧管和增壓器集成,缸內廢氣通過獨立通道進入渦輪,稱為脈衝增壓

只有寶馬在用,顯然是和供應商合作開發,想買也買不到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IROX塗層:包附在連桿與曲軸的軸瓦上,以取代因摩擦運動而損失的油膜

材料貴,試驗驗證困難,鬼知道寶馬為了能通過耐久考核做了多少次設計變更和驗證。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全鋁合金缸體中帶有LDS塗層,通過0.3mm厚的鐵基材料層來替代一般全鋁缸體的鋼質缸套。

鋁合金導熱效果好、重量輕,但是質地軟,一般公司都採用鑄鐵缸套嵌入以改善耐磨性,這種方式被廣泛採用在鋁合金缸體的設計上,可惜寶馬並沒有這麼做。

通過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寶馬發動機應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其中很多都是配合業內一流的供應商合作開發的,有很強的技術壁壘,一般車企想學也開發不了。培養自己的獨家供應商也是車企們提高自己競爭力的一種手段,豐田有電裝、日產有日立,本田小小的缸墊供應商力可封,之前都只對本田獨供。而眾觀國內,供應商體系還是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一家優秀的高壓油泵供應商都沒有。

所以,別小看了日系的發動機,人家經濟,實用,品質還不差,零部件選擇上也都是業內主流,自然是想要逆向的企業的重點關注。


問題很簡單,真逆向出來了,你買嗎?

別說逆向了,寶馬授權發動機塞進去,你也未必掏腰包。


中華V7,寶馬授權綿陽新晨生產的CE16王子發動機(之前裝備在寶馬1系和Mini上,標緻雪鐵龍也有采用),1.6T,204匹馬力,280Nm,簡直是原汁原味。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注意發動機上方的寶馬字樣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華頌7,242匹的2.0T寶馬技術N20發動機(也就是寶馬3繫上那臺同款了),ZF 6AT變速箱,夠霸道吧?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注意發動機上方的寶馬字樣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還有東風、標緻/雪鐵龍一堆用寶馬系列發動機的車,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問題來了,同樣是國產車,那些沒寶馬發動機加持的車,照樣賣得比上面這兩款好。

就這個情況,寶馬直接給發動機技術你生產,裝到國產車上也不見得吃香,為什麼還要費勁去“逆向”?


10萬元出頭的斯柯達明銳,奧迪Q3、A4L同款1.4T高功版EA211發動機,110kW,我很負責任地說,大部分人開起來感覺不出動力和奧迪A3的區別,然後又如何呢?連個豐田卡羅拉他都賣不過。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斯柯達依然是那個斯柯達,不會因為裝了套奧迪動力就變成奧迪。


雪佛蘭和別克直接塞了凱迪拉克2.0T發動機進去,動力炸天,也沒見大家多趨之若鶩啊,大部分人還不是乖乖去買油耗和性能都更低的1.5T去了。

為什麼大多數車企不逆向研發奔馳寶馬的發動機?


發動機性能的確是一輛車的重要部分,但並不是唯一決定因素,“豪華品牌”發動機的確動力強勁,但油耗也不低,維護成本也高(BBA都有自己的機油標準,往往要合成機油才能滿足),當然對於豪華車買家這都不是事兒,但作為家用車往往就難以接受了。

作者:瘋狂的羅斯特鏈接 汽車奇談高小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