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

葡萄酒是一種傳統的酒類飲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葡萄原產於加斯比海域、小亞細亞地區。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在我國古代被成為”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中國也是世界葡萄與葡萄酒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國葡萄酒釀造同樣有悠久的歷史。

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的涼州詞,應該是大眾最耳熟能詳的描寫葡萄酒的古詩了。但葡萄酒並非只是唐代才有,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葡萄酒的存在了。據太史公記載: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這一史料證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就掌握了葡萄的種植,但因為技術問題,葡萄只能供應給當時的達官貴人。相傳在漢朝,陝西扶風一個姓孟名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當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後來蘇軾對這件事感慨地說:“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可見葡萄酒誘人的魅力。

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


唐朝是我國葡萄酒釀造史上很輝煌的時期,據《太平御覽》記載,貞觀13年(即公元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攻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釀酒法後,不僅在皇宮御苑裡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製,以致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屢出現。

除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外,李白的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元稹的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還有鮑防的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這些詩詞都反應出了葡萄酒在唐朝的流行。

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


到了明朝,人們已經不是單純的喝葡萄酒了,他們還發現了葡萄酒的另外一種用途,藥用價值。明朝時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多處提到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寫到:“葡萄酒……駐顏色,耐寒。”就是說葡萄酒能增進健康,駐容養顏。
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

明朝時期,葡萄酒已經想當普遍了。馮夢龍收集整理的《童痴一弄 。掛枝兒 。情談》:“圓糾糾紫葡萄閘得恁俏,紅暈暈香疤兒因甚燒?撲簌簌珠淚兒(不住在)腮邊吊。(曾將香噴噴)青絲髮,(剪來)系你(的)臂,(曾將嬌滴滴)汗巾兒,(織來)束你(的)腰。(這)密匝匝(的)相思也,(虧你)淡淡的丟開了。”中多次出現了葡萄,可見葡萄已經相當普遍,且在明朝奇書金瓶梅中也描寫了西門慶一邊喝酒一邊玩投壺的場景。但隨著明朝的國力衰弱,葡萄酒文化也隨之沒落。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成為了葡萄酒的粉絲。康熙皇帝最初與葡萄酒結緣是因為他得了重病瘧疾,幾位西洋傳教士便向皇帝建議,為了恢復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紅葡萄酒,康熙就一直保持這個喝紅葡萄酒的習慣一直到去世。康熙皇帝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可見康熙皇帝對葡萄酒的喜愛。


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

到了清末民初,國力衰敗,百姓連溫飽都難以解決,葡萄酒文化也衰落到了極點。直到1892年,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在煙臺芝罘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葡萄釀酒公司,即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從史書看紅酒,中國葡萄酒發展史​他在煙臺建立了葡萄園,從西方引進了優良的葡萄品種,引進了機械化生產方式,並且將貯酒容器也從甕改用橡木桶,葡萄酒得以再度流行。

到了現代,葡萄酒文化穩步發展,張裕,長城,紫軒等葡萄酒品牌百花齊放。但小編還是喜歡唐朝時期的葡萄酒文化。在王翰的《涼州詞》中,小編體會出當時那種涵蓋一切、睥睨天下的氣勢,以及充滿著必勝信念的盛唐精神。明朝王世貞稱此詩為“無瑕之璧”,與王昌齡的《出塞》同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此詩也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的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