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选择,尤其是大选择。一直纠结的话,一直痛苦。

曹操南下,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与吴越之众以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决,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其实是名言。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趁牌面尚可,卖个好价钱,是上策,否则,就是“祸至无日矣。”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试看五代十国后期的情况。

一,周世宗三次南征,取江北之地,南唐无还架之力

周世宗柴荣是有为之君,他在位只有六年,但是从显德二年到显德五年,三次南征,尽取南唐江北之地。在这三次战役中,南唐没有还手之力,当时南唐是李煜的父亲李璟在位,在第一次战争中,李璟失利后派使求和,愿割淮河沿岸六州,“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以求罢兵”,柴荣没有理会,扣留使者,继续进攻,后来李璟的使者请求南归,劝李璟献江北之地求和,这是柴荣要的。于是答应了,李璟和他的手下听了火大,认为使者卖己,斩了。这等于是玩了一把柴荣,柴荣当年回师休整,但是随后两年继续南征,南唐一败再败,最后“周师复取海、泰、扬州。世宗幸迎銮以临大江,景知不能支”,最终割江北之地,去帝号,自称国主,迁都南昌(因为大臣不乐意,李煜后来又迁回了金陵)。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二,宋太祖赵匡胤上台,不再满足于南唐称藩,而是要尽取其地

柴荣三征南唐,尽取其淮南江北之地,不过柴荣到此为止,没有再南进,而且允许南唐增修城墙,无论其是否真心,还是作秀,不过柴荣对南唐给了一个承诺,就是允许其称藩守土:

世宗使人谓景曰:“吾与江南,大义已定,然虑后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为子孙计。”

但是柴荣很快就死了,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建宋。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后,已经统一,全国的统一提到了日程,赵匡胤定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因此灭南唐势在必行了。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三,李煜继位以后的表现

李璟已经是个不堪的君主了,他末年割江北,迁都南昌,去帝号,称国主,事实上没一件振兴的事宜。李璟迁都南昌后死了,李煜在金陵即位,时年二十四岁。可是李煜也不行。“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实质上,南唐国力虽然不如中原的后周及其继承者宋朝,但是面积也不小,人才也还是有的。比如林仁肇,是宋太祖非常忌惮的武将,后来行反间计,李煜将林仁肇杀了。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四,李煜的前途

李煜继位以后,已经是风雨飘摇了。但是他除了享受生活,除了写写诗词,又做了什么呢?江北之地都已经割了,他竟然还待在金陵!这不是自己找死?当务之急,就是退避锋芒,将政府重地迁到安全的地方,比如南昌,就是他父亲迁都的地方。李煜不能有点魄力,因为大臣都是打工的,根本不乐意,北宋打来了,他们不过是换个老板,一样做官。李煜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开始就不足。

南唐还是有些人才的,比如上面说的林仁肇,曾经大战后周军队,让后周将领都赞叹。当北宋在先易后难,攻取两湖,四川的时候,林仁肇建议剩江北空虚,收复淮南江北之地,增加战略纵深,把李煜吓到了,怕惹祸上身。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五,为什么不能归顺?

其实,李煜完全可以放弃国主的身份,直接入朝,归顺北宋。就如同他的邻国吴越王钱俶,在大势面前,以民为重,直接投向北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自己得了善终,儿子钱惟演还成了皇亲国戚,一直做到枢密使(相当于宰相)。钱俶的作法,于国于己,功莫大焉,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再比如东汉初年的河西窦融,梁统,举河西五郡,归附汉光武帝,最后封侯,子孙富贵,还都出了皇后。这本是一条极好的选择。

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李煜本可以过得更好,可是他不懂

六,南唐灭亡

在李煜无所作为,优柔寡断混日子的过程中,宋太祖赵匡胤先后灭了荆南,湖南,南汉,后蜀,这些相对弱小的政权,最后才对南唐总攻。

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

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

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宋太祖作为开国之君,度量与气魄还是很大的。没有杀李煜,留下李煜一个人独自伤神。但是宋太祖在灭南唐后一年就死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就没这么大气了,加上要北征北汉,怕有人在后方闹事,就在李煜写词抱怨的时候,将其毒死了。


结论:李煜不知进退,最后哀叹“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他本可以献土归宋,于国于己,皆大欢喜。却作茧自缚,步步被动。最后赐死,也是很可怜的。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选择,顺势而为,万不可利令智昏,被将死在一个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