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满纸血泪之词

李煜《虞美人》:满纸血泪之词

丁启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李煜,南唐元宗(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南唐最后一位君主。

李煜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继位。为了保平安,李煜推尊宋为正统,每年进贡。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消灭南汉,李煜主动去掉唐封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对宋朝廷的尊奉。开宝八年(975),李煜兵败被俘。次年被押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后,表面上被授千牛卫上将军,且封了侯(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的是囚徒的生活。三年半后,李煜抑郁中死去(有遭宋朝毒死的说法),享年仅四十二岁。

可见,李煜不太长的一生,是生于富贵,死于忧患。同时还要加上一句:亡国之君,多有才艺。除了诗文,书法、绘画、音律,他都有相当的水准。

2

这首《虞美人》词,显然作于亡国之后。有人将其系年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当时李煜降宋将近三年。这一年,徐铉

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感慨、愧疚的心情,跟词意是相通的。词人当时的身份是亡国之君,宋朝的阶下囚。但是,词的文采情感却有口皆碑。有个关于李煜的说法挺恰当:作为国君,他是个笑话;作为词人,他是个神话。这首被誉为“词中之帝”的作品是有力的证据。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被用为词牌名。据说是因为,此调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殉情处地面上开出一朵鲜花故事,因而得名。李煜词传播天下后,又名“一江春水”。此外还有“玉湖水”、“巫山十二峰”等名字。

3

这是一首表现愁恨的词,其中比喻愁恨之情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首词的亮点,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比喻堪称新颖,但并非天外飞来,也有来历痕迹可寻。前人指出的,有如下一些:

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白居易: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塘峡》)

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实际上,比喻友情、愁情,使用当时所见景物(山、水、草、木、花、絮),这是诗人常用手法,说不上有多新奇。只不过,李煜这首词中,意到,情到,比喻使用自然贴切。在诸多以水喻愁的诗词句子中,这不是简单的“以水喻愁”,而是“以水之流动比喻愁情”。换言之,喻体不是说“一江春水”,而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不舍昼夜的流动性,表义上可以表示愁情数量之多,绵绵不绝;诗意上,可谓得唐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句所表现的韵致,令人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

4

用一江春水比喻愁情,固然是妙喻。而实际上这首词还有一个更大的比喻,被大多数读者忽略了。那就是用朱颜比喻故国。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亡国之君在新朝怀念他的故国,当然是犯忌的,这比喻的确可以使艺术风格更加委婉,思想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沉。

我认为,更好的解读是,把“朱颜”理解为具有多重指向的比喻,除了指故国,也可指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众多女人——嫔妃,还可以指词人自己。词中,亡国之恨,男女之情,生命流逝之叹,人间几种重要的悲情相互交织在一起,内容十分丰富,情感十分复杂。陈廷焯

《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单一的情感,不可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